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很多種。比如親屬關係、結拜兄弟、同學關係、戰友關係、同事關係、鄰里關係等等等等。在這些關係中最親的就是血緣關係。這種關係是與生俱來的,也是最親密的。那麼除了血緣關係,什麼關係最親近呢?
在古代,結拜兄弟是僅次於血緣的一種關係。我們熟知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一句不願同生,但願同死的誓言,影響了後世近兩千年。
趙匡胤也是靠着「義社十兄弟」的鼎力相助,最後建立了北宋。歷史上八拜之交中的故事,也為後人提供了許多重情重義的榜樣。古代的中國人最看重的就是「義」。孟子就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封建社會滅亡以後,人們開始追求個性的解放。對「義」也不像古人那麼重視了。人們雖然也經常結拜,但結拜兄弟之間的感情已不如古代人那麼深厚了。有些人的結拜完全是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民國時期,蔣介石與結拜兄弟之間的故事就是利益的結合。
蔣介石結拜過的異姓兄弟主要有陳其美、許崇智、黃郛、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和張學良。這其中陳其美死的早,那時蔣介石還沒有成為全國領袖,所以他們之間一直保持着兄弟間的感情。蔣介石掌握全國政權後,還重用了他的兩個侄子:陳立夫、陳果夫。許崇智是粵軍總司令。他曾向孫中山推薦蔣介石當黃埔軍校校長,並任命蔣介石為粵軍參謀長。後來蔣介石利用廖仲愷被刺案把許崇智排擠出了粵軍,許崇智從此就退出了政壇。黃郛是蔣介石政府的外交部長。他在處理濟南事件和華北事件時,兩次替蔣介石背鍋。還被蔣介石斥責為無能,被迫辭職。終老鄉間。蔣介石與李宗仁雖然也是結拜兄弟,但雙方都想置對方於死地。兩個人鬥了半輩子,互有勝負。閻西山也曾與蔣介石兵戎相見。但失敗後便龜縮在山西,不敢再與蔣介石對抗了。馮玉祥在中原大戰中被蔣介石打敗,幾十萬西北軍被瓦解。馮玉祥也成了光桿司令。張學良幫助蔣介石打勝了中原大戰。但因不滿蔣介石的對內對外政策而發動了「西安事變」。「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以後,張學良也被蔣氏父子囚禁了五十多年。
如今,商品經濟主宰了這個社會。人們追求最多的是經濟利益,對「義」的概念越來越淡泊了。在古代,人們供奉關公,是敬重關公的義薄雲天。現在的人們供奉關公,是讓關公保佑他們發財。味道完全不一樣了。
現在雖然還有一些人在結拜,但那只是擴展人脈的一種手段而己。很多人在利益面前,兄弟姐妹都能反目成仇,一個結拜兄弟又算得了什麼呢?古人為了「義」可以為兄弟兩肋插刀。現代人為了利益能插兄弟兩刀。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搞不明白了,歷史到底是前進了呢?還是倒退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