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申
1865 年,晚清的天空陰霾密布,內憂外患交織如麻。在遙遠的西北邊陲,中亞浩罕汗國的軍閥阿古柏如餓狼般趁亂入侵。他以喀什噶爾為巢穴,揮舞着血腥的屠刀,逐步吞食天山南北的廣袤大地。阿古柏建立起所謂的「哲德沙爾汗國」,鐵蹄所至,百姓如墜深淵,田園荒蕪,哀鴻遍野。
與此同時,沙俄這頭北方的北極熊,於 1871 年以「代管」為幌子,悍然出兵強佔伊犁地區,妄圖將這片沃土永遠納入其囊中。而遠在千里之外的英國殖民者,也在幕後蠢蠢欲動,暗中支持阿古柏,幻想着在中亞腹地插上米字旗,分一杯羹。
紫禁城內,朝堂之上,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的激烈辯論如風暴般展開。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大臣們言辭急切:「東南海防形勢危如累卵,日本野心勃勃,覬覦我國已久,當務之急,是集中財力購置鐵甲艦,鞏固海防!」
話音未落,年過六旬的左宗棠猛地拍案而起,他那因常年征戰布滿老繭的手,重重地按在地圖上,聲如洪鐘:「新疆乃西北之屏障,若棄新疆,則蒙古危矣!蒙古一失,京師必將震動!唇亡齒寒,此乃千古至理!」
1875 年春天,在左宗棠的據理力爭下,清廷終於做出決斷,任命這位湘軍老將為欽差大臣,全權督辦新疆軍務。左宗棠深知,此役肩負着國家的尊嚴與民族的未來,容不得半點閃失。在蘭州大營,他日夜謀劃,精心布局,制定出「緩進急戰」的戰略方針,恰似一位運籌帷幄的棋手,每一步都深思熟慮。
蘭州機器局內,爐火熊熊,晝夜不息,新式槍炮在工匠們的巧手下源源不斷地誕生。河西走廊上,運糧車隊首尾相連,如一條蜿蜒的長龍,穿梭在茫茫戈壁。戈壁灘中,兵士們種下一排排「左公柳」,它們不僅為行軍指引方向,更在大漠風沙中頑強紮根,防風固沙。
老將軍常常身着戎裝,親自巡視營地。望着正在刻苦操練的湘軍子弟兵,他滿是期許地對身旁的劉錦棠感慨道:「此去關山萬里,路途艱險,但為了華夏版圖的完整,為了萬千百姓的安寧,即便萬死,吾輩也絕不推辭!」
1876 年四月,肅州城頭,戰旗獵獵作響,似在訴說著即將到來的壯烈。三軍誓師的吶喊聲,如滾滾驚雷,震徹雲霄,直衝天際。劉錦棠率領的主力部隊,宛如出鞘的利劍,閃耀着寒光,直指北疆。
攻打古牧地,是這場戰役的關鍵一役。清軍如暗夜中的幽靈,連夜挖掘地道。當晨曦初露,第一縷陽光灑在大地上時,隨着一聲令下,城牆下的炸藥瞬間引爆,剎那間,地動山搖,塵土飛揚。那巨大的聲響,彷彿要將天地撕裂。
衝鋒的號角聲尖銳響起,湘軍將士們如潮水般迅猛地湧入城牆缺口。他們眼神堅毅,視死如歸,與負隅頑抗的守軍展開了一場慘烈的巷戰。刀光劍影閃爍,喊殺聲、慘叫聲交織在一起,鮮血染紅了大地。
至八月,烏魯木齊光復的消息如春風般吹進左宗棠的營帳。當時,他正在營帳中全神貫注地批閱文書,聽聞喜訊,手中的毛筆緩緩放下。他凝視着案頭那盆來自湖南老家的君子蘭,那翠綠的葉片、嬌艷的花朵,彷彿讓他短暫地回到了故鄉。然而,此刻他眼中閃過的,是欣慰的淚光,是對犧牲將士的緬懷,更是對勝利的期許。
時光流轉,次年春天,冰雪初融,大地復蘇。清軍如猛虎下山,分三路向南疆挺進。達坂城之戰,敵人如困獸猶鬥,竟使出令人髮指的手段,將城內無辜百姓驅趕至城牆,充當他們的肉盾。劉錦棠見此情景,怒目圓睜,當即果斷下令停止炮擊。他不顧個人安危,親自策馬來到陣前,大聲向城內喊話:「天兵降臨,只為誅殺首惡,絕不傷害無辜百姓!爾等莫要被賊人蒙蔽!」
城內百姓聽聞此言,頓時群情激憤,他們再也無法忍受阿古柏軍隊的殘暴統治,隨即發動嘩變。在夜幕的掩護下,百姓們連夜打開城門,迎接清軍入城。
與此同時,在托克遜郊外的茫茫戈壁灘上,阿古柏最精銳的騎兵遭遇了清軍精心布置的「車陣」。數百輛戰車首尾緊密相連,猶如一座堅固無比的移動堡壘。戰車上,火槍兵嚴陣以待,眼神如鷹般銳利。當敵軍騎兵如黑色的潮水般洶湧衝來時,清軍一聲令下,火槍輪番齊射。一時間,槍聲大作,硝煙瀰漫,子彈如雨點般射向敵陣。阿古柏的騎兵們在這猛烈的火力打擊下,頓時陣腳大亂,紛紛人仰馬翻,潰不成軍。
五月間,隨着戰局的急轉直下,窮途末路的阿古柏被困庫爾勒。這位曾經在新疆大地肆虐一時的侵略者,此刻猶如喪家之犬。據傳,他最終被部下毒殺,結束了其罪惡的一生。曾經不可一世的「哲德沙爾汗國」,隨着阿古柏的暴斃,開始搖搖欲墜。
秋風起,涼意漸濃,清軍的攻勢卻愈發猛烈,如秋風掃落葉般勢不可擋。在收復喀什噶爾的戰鬥中,當地維吾爾族民眾懷着對阿古柏侵略者的深仇大恨,自發為清軍帶路。大街小巷中,孩子們也紛紛行動起來,他們爬上屋頂,為清軍指認殘敵的藏身之處。軍民一心,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讓敵人無處可逃。
1878 年元旦,當第一縷陽光灑在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上,最後一支殘敵在和田繳械投降。至此,除伊犁地區外,新疆大部分地區重新回到祖國懷抱。捷報如雪片般傳至京城,整個京城沉浸在一片歡騰之中。
然而,左宗棠並未就此滿足。伊犁,那片仍被沙俄侵佔的土地,始終如鯁在喉,讓他寢食難安。1880 年,年逾古稀的左宗棠以老邁之軀屯兵哈密,他決心以武力為後盾,與沙俄談判收復伊犁。在營帳中,沙俄派來的談判代表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白髮蒼蒼的左宗棠,案頭一邊擺放着新疆各地呈報的屯田豐收賬冊,另一邊則是詳細標註着俄軍動向的沙盤。這位代表在回憶錄中不禁寫道:「我終於明白,為什麼他們能在短短三年內橫掃天山南北。」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收復新疆之戰中,不僅有戰場上的金戈鐵馬,更有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車城外,清軍截獲了一隊特殊商旅。商隊首領艾買提趁人不備,暗中向劉錦棠獻上阿古柏軍的布防圖。原來,他竟是潛伏多年的清軍密探。更令人感慨萬千的是,隨行的商隊少年,竟是十二年前被擄走的清軍遺孤。左宗棠得知此事後,深受感動,特批白銀五百兩助其返鄉,並題寫「赤子之心」匾額相贈。這段佳話後來被編成鼓詞《千里獻圖》,在西北各地傳唱,成為人們口中的傳奇。
收復和田的最後一戰,「燈籠計」堪稱神來之筆。伯克·胡里殘部趁夜突圍時,只見四周山頭上突然亮起無數燈籠火把,火光綿延數十里,如同一條蜿蜒的火龍。這其實是左宗棠早先安排的疑兵之計——每名士兵手持三支火把,間隔排列。阿古柏殘軍見狀,肝膽俱裂,以為中了清軍的埋伏,紛紛跪地投降。後來當地民歌這樣唱道:「左公妙計賽諸葛,三千火把化十萬兵。」
戰爭勝利後,在喀什噶爾舉行的慶功宴上,一位維吾爾族長老懷着崇敬之情,捧來珍藏多年的葡萄美酒。然而,左宗棠卻神色凝重,他命人先祭奠那些為收復新疆而壯烈犧牲的將士。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他含淚吟誦自撰的祭文:「黃沙白骨,明月天山。爾輩之功,永鎮邊關。」此刻,大營外傳來此起彼伏的「萬歲」聲——各族百姓自發前來犒軍,人群中既有趕着羊群的哈薩克牧民,也有捧着哈密瓜的吐魯番農民。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着對清軍的感激與敬意。
這些鮮活的細節,就像戈壁灘上盛開的紅柳花,為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增添了動人的色彩。當我們輕輕翻閱當年士兵家書時,還能看到這樣充滿溫情的字句:「將軍教我們在駐地種活了三棵柳樹,說等它們枝繁葉茂時,就能接家眷來團圓了......」正是這些具體而微的人與事,如同一顆顆璀璨的珍珠,編織成了收復新疆這一壯麗史詩,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銘記這段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光輝歷程。左宗棠及其麾下將士們,以堅定的信念、無畏的勇氣和卓越的智慧,在西北邊陲譜寫了一曲氣吞山河的壯麗戰歌。
收復新疆之後,左宗棠深知這片飽經戰火洗禮的土地亟待休養生息、重建家園。他雷厲風行地推行一系列改革舉措,猶如春風化雨,滋潤着這片乾涸的大地。在經濟上,大力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鼓勵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工程,讓原本荒蕪的田野逐漸恢復生機,麥浪翻滾,瓜果飄香。商業方面,他積極整頓市場秩序,降低商稅,促進了內地與新疆之間的貿易往來,大街小巷再度熱鬧非凡,駝鈴聲聲,商賈雲集。
在文化教育領域,左宗棠更是不遺餘力。他興辦書院,廣設義學,讓各族子弟都有機會接受教育,朗朗的讀書聲回蕩在天山南北。他希望通過知識的傳播,打破民族與地域之間的隔閡,培育出一批批有識之士,為新疆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而那些在戰爭中湧現出的英雄事迹與感人故事,成為了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它們在口口相傳中不斷升華,成為維繫民族團結的重要紐帶。無論是清軍將士的英勇奮戰,還是各族百姓的全力支持,都深刻詮釋了中華民族在面對外敵入侵時,團結一心、共御外侮的偉大精神。
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不僅僅是一場軍事上的勝利,更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精神的生動寫照。它讓我們明白,在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面臨威脅時,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有責任挺身而出,捍衛我們共同的家園。這種精神,如同天山之巔永不熄滅的火炬,照亮着我們前行的道路,激勵着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奮勇拼搏,砥礪前行。每當後人回顧這段歷史,都會為先輩們的壯舉所震撼,從中汲取無盡的力量,續寫中華民族輝煌的篇章。
作者簡介:姓名:黃申(寧靜致遠),微信公眾號:磬鄉文學苑,宿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業餘作家,擅長於散文、隨筆、小小說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