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之際,時局動蕩不安,社會正經歷着天翻地覆的巨變。《人生如若初見》列強環伺,虎視眈眈,不斷蠶食中國領土,索取巨額賠款;國內義軍蜂起,各地反清浪潮此起彼伏。
彼時,宗室子弟大多紈絝不堪,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全然不顧國家興衰。在這般腐朽墮落的氛圍里,被拋棄在遠鄉的落魄貴族青年梁鄉(李現飾)突然被召喚。
梁鄉本是清宗室一脈,奈何家族逐漸沒落,他也隨之被時代的洪流沖刷到偏遠之地。當時,清廷為挽救頹勢,試圖通過派遣留學生去國外學習先進知識,以圖強國。這留日機會被看做是苦差事,貴公子們都不願意前往,梁鄉就意外地得到了去日本學習軍事的機會。
到了日本的梁鄉,受到各種白眼,他也都一一忍了下來。但因惦記母親的哮喘病,就把她接到日本的身邊照顧。一次偶然機會,梁母應邀去公爵家做客,卻讓我們見到了
公爵府邸的翡翠玉鐲,是《人生若如初見》中的重要道具。當梁母(吳越飾)面對日本公爵夫人的假意請她幫忙辨別真偽,實則是炫耀時,那句 "成色一般,是民間仿品" 的謊言,不僅保住了大清最後的體面,更揭開了那段被鮮血浸透的文物掠奪史。這個看似普通的鑒寶場景,實則是兩個國家、兩種文明的無聲較量。
劇中對文物掠奪的刻畫極具衝擊力:公爵堂而皇之地展示圓明園瓷器,並告知是從文物商店購買的,更是拿着從皇宮裡流出去的手鐲當戰利品顯擺。這些細節與梁母鑒定玉鐲時顫抖的手指形成鮮明對比,讓觀眾直觀感受到那段屈辱歷史的沉重。正如梁母事後對兒子所說:"我要說真的,咱倆還有臉在那喝茶嗎?" 這種用謊言維繫的體面,恰恰暴露了清廷在列強環伺下的虛弱與無奈。
日本的文化侵略策略在文物掠奪中暴露無遺。他們不僅通過軍事手段侵佔領土,更試圖通過文化掠奪消解中國的民族認同感。劇中日本教官要求梁鄉 "適應日本人的生活方式",與公爵夫人用中國文物裝點門面的行為形成呼應,揭示出侵略者 "以華制華" 的險惡用心。這種文化滲透在後續劇情中愈演愈烈,成為瓦解清廷統治的重要手段。
梁母的謊言背後,是封建貴族的複雜心態。她既對文物流失痛心疾首,又不得不維護皇家體面;既痛恨侵略者的暴行,又對清廷的腐朽感到無力。這種矛盾心理在劇中通過她摩挲玉鐲時的眼神變化得以體現:從最初的震驚到隱忍,再到最後的決絕,每一個微表情都在訴說著那個時代貴族女性的無奈與堅韌。
《人生若如初見》回顧那段歷史,借梁母之口,揭開清廷亡國的痛,同時提醒我們勿忘國恥。
梁鄉母親雖為一介女流,但是貴為貴族遺孀,有大局觀,她激勵兒子上進,身上有着獨屬於女人的堅韌和不屈。
只是,梁母用謊言維持的大清體面,早已經被現實撕得粉碎。
《人生若如初見》通過玉鐲這一意象,將文物保護上升到民族精神傳承的高度,引發觀眾對歷史與現實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