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賠款900萬盧布也要收復,伊犁河谷對於中國到底意味着什麼?

伊犁河谷,這個名字對許多中國人來說也許有點陌生,但它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值得銘記的土地之一。清朝末年,政府為了把伊犁河谷從沙俄手裡要回來,哪怕國庫空虛,也硬是掏出900萬盧布做賠款。這種做法,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為什麼偏偏伊犁河谷能讓中國咬牙也要收回?它到底有着怎樣的分量?

在那個積貧積弱的年代,為了一塊西北邊陲的土地,舉全國之力去要回來,這背後的理由絕不是一句「領土神聖」這麼簡單。

一、

伊犁河谷在中國新疆的西北部,三面環山,一面開口向西。說起新疆,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戈壁、沙漠、風沙漫天,可伊犁河谷恰恰相反,被稱為「塞外江南」「中亞綠洲」。這裡年降水量能有四五百毫米,比新疆大部分地方都濕潤,水草豐茂,氣候宜人,是整個西部最富庶、最宜居的地方之一。

伊犁河谷的面積有五萬六千多平方公里,耕地、草原和森林加起來幾千萬畝。這裡的伊犁河,是新疆流量最大的河流,年徑流量130億立方米,靠着天山雪水和充沛的降雨,把大地養得鬱鬱蔥蔥。新疆大部分地方缺水,伊犁河谷卻因為河流和山地交錯,成了一塊天然的糧倉、牧場和生態屏障。

這裡不僅能種糧食、棉花,還能養牛羊,森林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好到讓人羨慕。有人說,「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真不是誇張。夏天的伊犁,花海草原,牛羊成群,像極了瑞士;冬天則白雪皚皚,景色迷人。可以說,這裡是新疆的「綠心臟」,穩住了新疆的生態和經濟基本盤。

伊犁河谷的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這裡發現了86種礦藏,光煤炭儲量就有300億噸,被稱為「煤都」。錫、鐵、錳、金等金屬礦也不缺,是新疆重要的工業基地。無論是農業、牧業還是工業,伊犁河谷都能撐起大半個新疆。

二、

伊犁河谷為什麼會丟?這事還要從19世紀中葉說起。那時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太平天國、捻軍等起義不斷,清朝已經是風雨飄搖。新疆當地,阿古柏趁亂割據,沙俄看準機會,於1871年大舉進兵,佔據了伊犁河谷。沙俄表面上說是「代為收復」,實際上修堡壘、駐軍隊,根本不打算還。

當時朝廷里有兩派意見:有人覺得新疆太遠、地廣人稀,不如放棄省心;有人卻認為,伊犁河谷丟了,整個西北邊防就沒了保障。左宗棠就是堅定的「主戰派」。他反覆上奏,強調新疆和伊犁的戰略地位:「伊犁一失,疆陲無險可守。」他認為,丟掉伊犁,西北門戶就洞開,國家安全根本無從談起。

1876年,左宗棠率大軍「抬棺出征」,橫穿戈壁沙漠,先平定了南疆北疆的叛亂。1877年,阿古柏被剿滅,新疆大部收復,可伊犁河谷仍在沙俄手中。清朝派崇厚去和沙俄談判,結果簽下了喪權辱國的《里瓦幾亞條約》,不僅要割地,還要賠錢。左宗棠等人大力反對,主張「寧可一戰」。清政府在壓力下收回成命,改派曾紀澤繼續談判。

最終,經過艱苦談判和軍事威懾,1881年簽下了《伊犁條約》:中國付出900萬盧布賠款,沙俄歸還伊犁河谷上游等核心區域。雖然沒能全部收回,但至少保住了最重要的一塊。這900萬盧布,摺合當時白銀大約3000萬兩,幾乎掏空了國庫。清政府寧願勒緊褲腰帶,也要把伊犁河谷拿回來,這背後,是對國家安全、民族大義和歷史責任的深刻認知。

三、

伊犁河谷是新疆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極其關鍵。它連通南疆和北疆,是中國通向中亞、西亞甚至歐洲的橋頭堡。獨庫公路、伊犁河谷鐵路等交通幹線,都以這裡為樞紐。若伊犁河谷被分割,南北疆的聯繫就變得異常困難,整個新疆的完整和穩定都會受到威脅。

同時,這裡是西北邊防的前線。左宗棠說得很明白:丟了伊犁,西北門戶洞開,外敵可以長驅直入。中國歷史上屢次被外敵侵擾,根本原因就是邊疆門戶失守。伊犁河谷作為天然屏障,把重要戰略縱深牢牢握在自己手裡,有了安全感。

伊犁河谷的水土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畜牧業,都堪稱西北第一。這裡能自給自足,還能反哺全疆,甚至為全國提供重要資源。無論是糧食、牛羊肉、煤炭還是金屬,這裡都能大量產出。對新疆、西北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伊犁河谷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回族蒙古族等在這裡世代繁衍。這裡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既有絲綢之路東西交流的印記,也有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的融合。伊寧霍城昭蘇等地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是新疆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典範。

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最怕的就是民族分裂和邊疆動蕩。伊犁河谷的安定,是整個新疆、乃至全國多民族團結的縮影。保護好這裡,就是守住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根本。

放到今天看,伊犁河谷依然是中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進出中亞、俄羅斯、歐洲的鐵路和公路大通道,大多要經過這裡。隨着「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伊犁河谷成了中國和中亞、西亞、歐洲合作交流的重要樞紐。誰掌握了這片要地,誰就掌握了中國向西發展的主動權。

伊犁河谷,就是這樣一塊天賜的寶地。它有着新疆最美的山水、最富庶的土地、最豐富的資源、最複雜的民族融合和最重要的戰略地位。哪怕是國庫空虛、哪怕要付出900萬盧布的賠款,中國也要把它收回來。這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對民族命運、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深思熟慮。正因為有這樣的堅守,今天的中國才能站得更穩、行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