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李嘉誠偷偷賣港口,94歲巴菲特「永遠做多美國」,對比太強烈


反觀94歲的巴菲特,手握3342億美元現金靜待危機,卻始終將投資重心錨定美國本土。從抄底西方石油到加倉蘋果,他每一筆交易都在加固美國產業護城河。兩位耄耋富豪的抉擇,恰似全球化撕裂的隱喻一個在撤退中掏空國家戰略支點,一個在堅守中夯實霸權根基


「絕不賺最後一個銅板」VS「永遠做多美國」:商業邏輯的終極分野

李嘉誠的「港口大甩賣」,是其風險厭惡哲學的極致演繹:面對特朗普政府凍結資產的威脅、巴拿馬政府突如其來的審計風暴,他選擇斷臂求生,將負債率從23.6%壓至18%以下。這種「絕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的生存智慧,曾讓他在香港樓市暴跌前套現2700億港元,卻在中美博弈的國運關口,暴露出冰冷算計背後的家國缺位。

而巴菲特的「永遠做多美國」,則是資本與國家利益的深度捆綁。當李嘉誠忙着將港口換成美元現金時,伯克希爾哈撒韋正斥資百億美元收購美國電網公司,甚至在國會聽證會上直言:「美國經濟的韌性遠超想像」。這種差異在數據中愈發刺眼:李嘉誠套現的228億美元,相當於中國2024年對拉美直接投資總額的1/3;而巴菲特囤積的現金,足夠買下整個特斯拉仍有富餘。

從霍英東到李嘉誠:商人精神的歷史性潰敗

香港大公報的社評一針見血:「偉大的企業家從來不是冷血投機的逐利者,而是熱誠傲骨的愛國者。」 當霍英東頂着港英當局槍口為中國運送戰略物資,當包玉剛力推中國船舶走向世界,他們用行動定義了何謂「商之大者,為國為民」。而今天的李嘉誠,卻在特朗普施壓下,將中拉貿易的物流命脈拱手讓人。


更荒誕的是交易背後的「合法性陷阱」:李氏團隊精通法律漏洞,從內地囤地捂盤到巴拿馬港口甩賣,總能將商業利益最大化與道德責任最小化完美統一。正如網友痛批:「法律是最低道德,而李嘉誠正踩在底線跳舞!」

當資本遇上國運:誰在給對手遞刀?

李嘉誠的抉擇,恰給特朗普送上制衡中國的戰略籌碼。美國計劃對中國商船徵收高額「過路費」,組建「航運聯盟」圍堵中國海運,而巴爾博亞港的易主,讓這些陰謀有了支點。反觀巴菲特,即便在烏克蘭危機中拋售台積電,也堅持加碼美國基建——這種「本土優先」策略,與李嘉誠的「全球撤退」形成鮮明對比。

歷史總是充滿諷刺:1997年長和集團拿下巴拿馬港口時,代表的是中國資本走向世界的雄心;2025年的這場甩賣,卻成了全球化退潮的註腳。當華為在芯片斷供中絕地反擊,當寧德時代用電池專利打破日韓壟斷,李嘉誠的「精明」顯得如此刺眼。

商人的墓碑上,該刻利潤還是道義?
96歲的李嘉誠與94歲的巴菲特,用截然不同的選擇寫下兩份商業遺囑:一份是「在商言商」的套現指南,一份是「家國共生」的投資哲學。當巴菲特被美國人視為「國家財富」,李嘉誠卻在故土背負「喪權辱國」的罵名,這種反差道破了商業的終極真相——

資本無國界,但商人有祖國。

當巴拿馬運河的潮水拍打銹跡斑斑的龍門吊,當中國商船在「新過路費」前被迫繞行,我們終將明白:某些撤退,不是商業智慧的勝利,而是民族氣節的淪喪。

李嘉誠的墓碑上若只刻着「228億美元交易」,那將是對這個時代最辛辣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