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的禮炮還未散盡,戰火便在中東燃起,阿拉伯聯軍與以色列的廝殺拉開了長達數十年的血腥序幕。
70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家園化為焦土。1967年,六天戰爭的閃電突襲,以色列橫掃三國,佔領廣袤土地,卻埋下更深的仇恨種子。
2023年,巴以衝突再燃,加沙地帶7%的人口在戰火中死傷。
中國西北部,1862年的陝甘回亂同樣慘烈,謠言引發的殺戮讓回漢兩族血流成河,陝西人口驟減一半,甘肅田地荒蕪。
這些衝突為何一再重演,暴力的盡頭又在何方?
從1948年說起:中東戰火的開端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在特拉維夫正式宣布建國。5月15日,第一次中東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的根源並不複雜,自19世紀末以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推動了大量猶太移民進入巴勒斯坦,他們希望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國家。
而當地的阿拉伯居民,以及周邊阿拉伯國家——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和伊拉克,對此表示強烈反對,認為這威脅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權益和領土完整。
阿拉伯國家迅速組成聯軍,向剛剛成立的以色列發起進攻,試圖阻止其建國。
戰爭初期,阿拉伯聯軍在人數和裝備上佔據優勢,埃及軍隊從南部進入西奈半島,敘利亞和黎巴嫩從北部進攻,約旦則控制了耶路撒冷東部和約旦河西岸地區。
然而,以色列軍隊展現了驚人的組織能力和戰鬥力。他們通過有效的動員,迅速集結了民兵和正規部隊,依託熟悉的地形展開防禦和反擊。
戰鬥持續了近一年,期間雙方在耶路撒冷、加利利地區和內蓋夫沙漠等地展開激烈交鋒。1949年2月至7月,以色列先後與埃及、黎巴嫩、約旦和敘利亞簽訂停火協議,戰爭正式結束。
結果出人意料,以色列不僅守住了建國時的領土,還佔領了巴勒斯坦地區約78%的土地,包括西耶路撒冷和沿海平原的大片區域。
約70萬巴勒斯坦人被迫離開家園,流亡至約旦、黎巴嫩、敘利亞等地,成為難民。這場戰爭奠定了阿以衝突的長期基礎,至今仍是中東問題的核心之一。
六天奇蹟:1967年的閃電戰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東戰爭拉開序幕。
這場戰爭的起因與1956年有幾分相似,卻規模更大、速度更快。5月中旬,埃及總統納賽爾再次要求聯合國緊急部隊撤離西奈半島,這支部隊自蘇伊士危機後駐紮在此,維持着脆弱的和平。
5月16日,聯合國部隊開始撤離,埃及隨即向西奈增派了10萬軍隊和數百輛坦克。
5月22日,埃及宣布封鎖蒂朗海峽,切斷以色列通往紅海的唯一通道,這對依賴海上貿易的以色列來說無異於宣戰。
與此同時,敘利亞和約旦與埃及結成軍事同盟,敘利亞從戈蘭高地頻繁炮擊以色列北部村莊,約旦則在約旦河西岸集結部隊,三國聯手形成對以色列的包圍網。
以色列政府經過激烈討論,決定先發制人。6月5日早上7時45分,以色列空軍出動近200架戰機,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起突然襲擊。
6月5日當天上午,埃及空軍近400架飛機在地面被摧毀,大部分還沒來得及起飛。
敘利亞和約旦的空軍同樣損失慘重,僅第一天三國就損失了約450架戰機。以色列趁勢發動地面進攻,西奈半島的埃及防線迅速崩潰,6月6日,以色列裝甲部隊推進到蘇伊士運河東岸。
約旦河西岸的戰鬥同樣激烈,6月7日,以色列軍隊佔領東耶路撒冷,包括具有宗教意義的哭牆和阿克薩清真寺區域,這是1948年以來首次控制整個耶路撒冷。
6月8日,加沙地帶落入以色列手中。
北部戰線,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也在6月9日至10日被以色列攻佔。6月10日晚,戰爭結束,僅6天時間,以色列佔領了西奈半島、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東耶路撒冷和戈蘭高地,領土面積擴大到戰前的三倍。
戰爭結束後,以色列控制了約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也接管了超過100萬巴勒斯坦居民,這些地區成為新的治理難題。
1967年11月22日,聯合國通過第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出佔領區,以「土地換和平」為基礎解決爭端。
以色列認為這些領土是安全緩衝區,拒絕完全撤軍,而阿拉伯國家堅持要求以色列無條件退出,雙方談判陷入僵局。
約旦失去了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埃及丟掉西奈半島和加沙,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也被佔領,三國損失巨大。
以色列的軍事勝利震驚世界,其閃電戰戰術被寫入軍事教科書。然而,這場戰爭並未終結衝突,反而讓巴以問題更加複雜。
2023年的血雨腥風:巴以衝突再升級
2023年,巴以衝突像一顆定時炸彈,再次在中東炸開。
4月5日,以色列警方進入耶路撒冷老城的阿克薩清真寺,與正在祈禱的巴勒斯坦民眾發生激烈衝突,雙方推搡、投擲石塊,現場一片混亂。
到了6月19日,衝突升級到新的高度。以色列軍隊在約旦河西岸的傑寧難民營展開大規模行動,20年來首次出動武裝直升機,對疑似武裝據點實施空襲。
6名巴勒斯坦人當場喪生,90多人受傷,街道上滿是殘骸和哭喊。
僅僅兩天後,6月21日,以軍又在納布盧斯使用無人機,精準打擊了3名被指為「恐怖分子」的巴勒斯坦人,行動乾淨利落,但也引發了更大的抗議浪潮。
衝突持續攀升。截至7月14日,統計顯示已有至少190名巴勒斯坦人和26名以色列人在這一輪衝突中喪生,受傷人數更是數以千計。
10月7日,哈馬斯從加沙地帶發動了大規模突襲,向以色列南部發射數千枚火箭彈,同時武裝人員越過邊境襲擊定居點和軍事哨所。
以色列隨即展開代號「鐵劍」的報復行動,對加沙地帶實施密集空襲和地面封鎖。加沙的醫院、學校和住宅區接連被炸,平民傷亡急劇上升。
據統計,從10月7日到2025年3月24日,加沙地帶約7%的人口在衝突中死傷,相當於數十萬人失去生命或家園。
加沙的電力、供水和醫療系統幾乎癱瘓,食品短缺讓數百萬居民陷入飢餓邊緣。
2025年1月19日8時30分,經過多方斡旋,加沙地帶終於迎來停火協議。停火只是表面上的平靜。加沙的基礎設施已被摧毀殆盡,重建工作遙遙無期,約旦河西岸的緊張局勢依然未解。
清末的民族悲劇
中東這片土地戰亂頻繁和阿拉伯人本身的性格也有一定關係,數千年來阿拉伯人遊走於中東的廣袤沙漠,風沙與遷徙的生活鑄就了他們獨特的生存之道。
面對乾旱和匱乏,他們練就了堅韌的耐力,學會了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相互扶持,守望相助。
同樣的環境也磨礪出他們爭強好勝的一面,部落間的競爭、資源的爭奪,常常演變為針鋒相對的衝突,報復與征服成為解決恩怨的方式。
中國也有例子,最悲慘的莫過於陝甘回亂。
1862年,清廷正忙於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國庫空虛,地方財政捉襟見肘。為了維持秩序,清政府下令陝西和甘肅舉辦團練,組織地方武裝協助官軍作戰。
團練的費用卻全壓在了老百姓身上。苛捐雜稅名目繁多,考試費、差役費、甚至官員路過的酒宴費,都得由漢族和回族百姓共同承擔。
陝甘地區本就土地貧瘠,災害頻發,沉重的賦稅讓許多家庭陷入絕境。
一些人走投無路,乾脆落草為寇,聚眾搶糧,社會秩序搖搖欲墜。漢回兩族雖雜居數百年,但長期的土地糾紛和文化差異讓雙方關係脆弱,稍有風吹草動便可能擦槍走火。
1862年5月7日,陝西團練大臣張芾帶着臨潼知縣繆樹本、漢民士紳蔣若訥和回民代表馬百齡等人,前往臨潼油坊街,試圖調解渭南和大荔一帶的回漢衝突。
他們召集了數十名回民頭目,商討如何平息糾紛。
5月13日,回民中傳出消息,稱在張芾的轎子里發現了所謂的「滅回雞毛傳帖」,指控官府密謀屠殺回民。當天,張芾一行在倉頭鎮南的渭河灘被憤怒的回民圍攻,全部被殺。
張芾之死如同點燃了火藥桶,清廷迅速調集官軍,聯合漢民鄉團,對回民聚居區展開大規模清剿。渭南、華州、潼關等地接連爆發激戰,回民為了自保,組織鄉團拿起武器反擊。
衝突很快蔓延到甘肅、寧夏和青海,演變為席捲西北的全面動亂。
回民領袖馬化龍、馬占鰲等人率眾據守城池,與清軍展開拉鋸戰。清軍在戰鬥中毫不手軟,攻破回民據點後往往大開殺戒,村莊被焚毀,平民難逃厄運。
回民以游擊戰應對,夜襲清軍營地,切斷糧道,戰事膠着。動亂持續了11年,直到1873年,左宗棠率清軍收復甘肅,誅殺或招降主要回民領袖,起義才被平定。
據史料統計,陝西人口從戰前的約1400萬銳減至不足700萬,甘肅同樣損失過半,田地荒蕪,經濟崩潰。
歷史一次次證明,暴力只能帶來短暫的平息,真正的和平卻遙不可及。這些衝突的根源究竟如何化解,歷史還在等待答案。
參考資料:
[1]孫德剛,馬文媛.巴以衝突的治理難題與前景分析[J].和平與發展,2024(1):132-154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