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城垂拱殿的晨霧裡,北宋宰相李沆將眾多摺子扔到一邊。千年後我們翻開史書,總把"兼聽則明"奉為圭臬,卻看不透這位北宋權力頂峰的男人,為何把"不納諫"鑄成護國鐵律。
那些跪在丹墀下遞摺子的新科進士,就像今天擠滿總裁辦公室的管培生,捧着精心包裝的"戰略建議書",眼裡跳動着晉陞的慾望火苗。這些建議書里裹挾的,從來不是治國良方,而是野心家們自我實現的投名狀。
北宋官場的"建議潮"比現代互聯網大廠的OKR還洶湧。每個衙門都在製造提案KPI,每個官員都在刷改革存在感。李沆冷眼旁觀這些喧囂,就像當代CEO看着滿屏的"顛覆式創新"PPT——他知道,真正的危機不在方案匱乏,而在決策過載。
王夫之評價李沆的保守哲學"超越唐宋"。當現代企業還在爭論"扁平化管理",這位北宋「聖相」早已悟透:決策權的分散不是民主,而是給利益集團開的後門。那些喊着"廣開言路"的,往往最先在利益旋渦里溺水。
李沆的"四不原則"(不接新茬、不改舊制、不睬清議、不碰祖訓)堪比商業世界的"護城河理論"。就像任正非怒斥遞交萬言書的員工:"做好本職工作就是最大戰略",北宋的"聖相"深諳——守住基本盤比追逐風口更重要。那些熱衷改革的,不過是制度套利的投機客。
李沆書房裡懸着的"報罷"二字,放在今天就是CEO桌上的"已閱不回"。當現代企業還在為"開放式創新"交學費,北宋宰相早就玩轉了"信息過濾系統":剛入職的管培生談戰略?先學會泡茶再說。這種殘酷的篩選機制,反而保住了帝國核心資產。
當代資本圈追捧的"長期主義",在汴京皇城裡早有原型。李沆的沉默不是無為,而是用制度慣性對沖人性貪婪。真正的掌舵者都明白:比創新更難的,是克制創新的衝動。
這位被冠以"聖相"之名的權力操盤手,用沉默築起了大宋最堅固的防火牆。當我們今天對着滿屏建議不知所措時,或許該學學這位北宋CEO的定力——有時候,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