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光追思金門戰役9:敵軍兵力都搞不清楚,還談什麼了解敵情?

今天研究金門戰役,守軍兵力規模是一個繞不開的坎。如果連敵軍兵力規模都搞不清楚,還談什麼了解敵情?敵情不明,還怎麼研究和決定作戰行動?下面,我們通過國民黨軍高級將領的記述,來了解當時金門守軍的具體情況。

金門原守軍是李良榮的第22兵團。後來增援金門的,更確切地說,去替換第22兵團的是胡璉第12兵團。

此時的第12兵團是淮海戰役中被我軍殲滅後重建的。該兵團原於1948年8月由第10、14、18、85軍編成,司令黃維,副司令胡璉、李良榮、吳紹周。

從胡璉與李良榮的歷史上看,這應該是兩人的第三次共事。

第一次,始於1941年,兩人分別任第70軍下轄師的師長。1941年7月,李良榮任第100軍80師師長兼福州警備司令,當年該師轉隸第70軍。同年2月,胡璉任福建預備第9師師長後,該師由第49軍轉隸第70軍。就這樣,胡璉與李良榮第一次進入同一個部隊,分別擔任第70軍轄下兩個師的師長。

由於在鄂西打敗日軍,胡璉於1943年7月升任第18軍副軍長,當年進入國民黨軍事中樞,成為委員長侍從室高參。一年後的1944年8月,胡璉出任第18軍軍長。在胡璉之前是羅廣文任軍長,羅廣文之前就是後來支持胡璉編練新兵的江西省主席方天。而原來看起來高胡璉一等的"黃埔1期"的"小老弟"李良榮,則一直在80師任職,直到整編後擔任整編第80旅旅長。1946年,李良榮升任第28軍軍長、整編第28師師長。他這個"黃埔1期"比"黃埔4期"的胡璉整整晚了兩年才調正軍職。次年5月,李良榮又升任整編第23軍首任軍長。而胡璉早已於前一年升任整編第18軍軍長兼整編第11師師長。直到1948年8月,胡璉、李良榮才一起升任第12兵團副司令,兩人再次平級共事。這就是胡、李兩人第二次共事。

說來也是有緣,當初繼胡璉之後任整編第11師師長的,就是後來我軍打金門時任第12兵團19軍軍長的劉雲瀚。

這次在金門,應該是胡璉和李良榮兩人第三次共事。兩人雖多次共事、職務交替上升,但互相在仕途上不構成威脅,關係不錯。

金門戰役後,第22兵團即遭到打亂重整,李良榮失去兵團司令之職,兵團番號也歸屬後來在四川起義的郭汝瑰部。雖然李良榮部對金門戰役貢獻最大,但李良榮並沒有與胡璉爭功。不僅李良榮,原第22兵團幾乎所有人都默不作聲,任憑第12兵團、青年軍、湯恩伯總部相互爭功。戰事剛結束,東南行政長官公署陳誠親赴金門前線巡視,在第22兵團司令部召開檢討會,李良榮在會中除表揚友軍戰功之外,未對本兵團之戰績提出報告,且囑咐部下不要發言。他在會前告誡部屬:"功勞要讓給友軍,不要爭,不可爭。"

胡璉於戰事結束後呈國防部長俞大維的一篇報告中說:

璉每欽仰李良榮將軍之清高風範……獨李良榮將軍則能矯正古人推功讓名……世人每以古寧頭之功使十二兵團得享,璉則以為勿忘李將軍也。

台灣"國防部"《戰史》記載:

本作戰之統一指揮,靈活運用兵力,當屬致勝關鍵所在,而李良榮之清高風範,絕對服從之軍人本色,尤為令人欽敬。

胡璉在《泛述古寧頭之戰》一文中對李良榮評價頗高,稱:

最使我感動者,厥為李良榮、沈向奎兩將軍之泱泱風度……戰後不特未稍表功,且說:"若無十二兵團之增援,則吾人的遭遇,誠有不可想像者。海島作戰,勝則滅敵,敗則被殲,吾人感激之不暇,何功之可爭?"今者兩將軍均已作古,每心儀其風範,輒為之肅然起敬。

多年後,李良榮離開台灣,經友人介紹去南洋經商,因車禍身故。胡璉時任台灣當局駐越南"大使",聽說此事後,在返台時還曾專門去新加坡李良榮的墓前祭奠。在《泛述古寧頭之戰》一文中,胡璉寫道:

曾赴良榮將軍墓前獻花祭酒,默禱之餘,回憶往事,不禁脫口而出:"忠肝義膽,來格來饗。"

文中並稱讚李良榮"功則相讓,敗則相拯"。可見胡、李之間是相互尊重的。言歸正傳。回頭看看時任第12兵團司令官、戰後任金門防衛司令的胡璉在《泛述古寧頭之戰》一文中是怎麼談金門守軍的。由於胡璉原文較長,且半文半白,現在讀起來有點費勁,有興趣的可以自行尋找查閱原文。我們在這裡根據胡璉的記述,將第12兵團到達金門之前的守軍部屬簡要歸納如下:

小金門守軍:第5軍軍部,新第200師,兵力3000餘人。大金門守軍:9月16日新組建的第25軍,該軍由空軍機場警衛部隊改編的新第45師4500人守金東;青年軍第201師兩個團共5000餘人守金西。大、小橙島守軍:新編第25軍所轄的新40師(欠118、119團)。

在這裡,胡璉對有關第22兵團各部情況變化的介紹不夠完整,也沒有說明第12兵團自己的兵力規模。

據胡璉稱,除保安團改編的兩個師(13師、56師)外,第14師缺少被裝和武器彈藥,其餘6個師"均可效命疆場……各師輕便裝備,粗告充實"。考慮到第19軍是1949年10月5日倉促編成的,因此胡璉所敘述的,應是增援金門之前各軍、師的最新情況。

那麼胡璉所稱的這9個師的兵力規模具體如何?他在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該十八師各團各有幹部(軍官、士官)五百餘人,每縣徵集新丁千五百人,即為兩千餘人之團。

第18師下轄第52、53、54團,按照胡璉所稱,如不考慮師直屬部隊,則第18師應有6000人之眾,加上師機關和直屬部隊,總數應該有7000左右。第19軍14師師長羅錫疇後來曾經回憶說,他所領導的第14師有3個團6000餘人。這與胡璉的敘述是吻合的。

關於第12兵團編練的總規模,胡璉在文中說,"國防部"當時曾有所明確:

對於本部人員補充計劃,指定由浙、閩兩省各征新兵三萬人,江西一萬五千人。

也就是說,"國防部"同意胡璉編練的總兵力是7.5萬人。這個數字基本上是兩個軍的編製員額之和。因為早在1948年8月,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議"時,除了決定正式取消"整編"師、旅的編製和番號,恢復軍、師的原有編製和番號之外,還決定將"軍"定編為3.5萬人。後來,"國防部"要胡璉增援廣州,而陳誠則派羅卓英找胡璉增援金門,怎麼辦?胡璉在《泛述古寧頭之戰》中寫道:

十二兵團在國防部的補給名單上,僅兩個軍,今我實有三個軍,以其中之一軍,調防金門,似無問題。

這從側面證明了,"國防部"當初同意胡璉編練的就是2個軍,是胡璉後來自己超編了1個軍。兵團副司令柯遠芬將胡璉擴建新軍的舉動稱之為"大膽",其原由便在此。

胡璉兵團3個軍,按照滿編算有10.5萬人,即使按照比較保守的60%的滿編率計算也有6.3萬人,按照80%的滿編率計算則有8.4萬人。如果真如後來劉雲瀚所言滿編率只有60%左右,胡璉何不首先充實原編製部隊,為什麼要冒着違抗命令的風險新建一個軍呢?因此,當時其兵力規模應該超出"國防部"規定的2個軍、7.5萬人的總規模。那麼擴編為3個軍後的總體規模,必然更大。

派出增援舟山群島的第67軍,④增援金門的胡璉兵團部(按照5000人計)及第18、19兩個軍(每軍按3.5萬人計),總兵力滿編情況下有7.5萬。第18軍43師未去,減去其4000餘人,總增援兵力滿編情況下應達6.7萬人左右。即使按照65%的滿編率計算,也有近4.4萬人。

根據胡璉的助手、時任第12兵團副參謀長王文的介紹,第12兵團編製情況大體如下:

1949年10月初間,在汕頭由原轄2個軍擴編為3個軍,分別是第67軍(軍長劉廉一)、第19軍(軍長劉雲瀚)、第18軍(軍長高魁元)。9月27日第67軍(時稱第10軍)奉陳誠命令增抵舟山。故這裡只介紹第18、19軍的編製情況。

第18軍轄第11、43、118師,第43師屬新編成師,隨方天增援廣州。為彌補此缺口,另調江西保安部隊改編的2個團予以配屬:

十一師和一一八師都是加強師,十一師搭載了鄭執慶所部之團,一一八師搭載繆愛君所部之團,均為四個團。

第18軍第11師是陳誠創立的"土木系"最著名的部隊,第11師又是第18軍的主力,陳誠、羅卓英、胡璉、劉雲瀚等都曾任過該師師長。"土木系"的"土"拆開即"十一","木"拆開即"十八",蔣介石中央軍嫡系陳誠系統以"土木"為標誌,可見蔣、陳對這支部隊的倚重。對這樣一個師,胡璉在兵力和裝備上予以加強是可以理解的。

另據王文記載,第18軍由汕頭出發"馳援金門"。到達金門水域後,高魁元在船上下達了兩項命令:第11師31團馳援大橙島,支援第40師;第11師33團,在"雙十節"前往廈門遊行穩定民心。

關於第19軍,王文說:第19軍是1949年10月初才倉促編成的。該軍下轄3個師,其中羅錫疇的第14師是由第18軍調來的,尹俊的第18師是由第67軍(原稱第10軍)調來的,第13師是由江西保安部隊改編的。10月22日,成軍剛半個月的第19軍到達金門料羅灣水域後,因颱風,卸載非常艱難。

關於第12兵團登陸金門島的總規模和原第22兵團的規模,王文在其文章中分析"古寧頭大捷的幾個決定性因素"時,在第二個因素"兵力的優勢與士氣的高昂"中寫道:

在十二兵團未馳援前,金門守軍,古寧頭地區僅二個防守團,另外還有一個機動團及一個戰車營;在金門島其餘地區,所有戰鬥部隊,也不過是四十五師、二十二兵團的警衛團及四十師的余部,兵力上無論如何不及匪軍。

十二兵團主力的及時馳援,包括二軍共六個師,合為二十個步兵團約六萬人,兵力自然大增。

這段文字,是目前為止,我們所了解的關於第12兵團增援兵力規模的最具體的表述。

第18軍11師少將師長劉鼎漢有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他曾說:

十一師是個大師,當時我擔任十一師少將師長,轄四個步兵團及直屬部隊,約一萬多名官兵……

我們十一師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十月六日,位置廣東汕頭,奉令登輪海運,全師即分由四艘輪船裝載……

對劉鼎漢的話,有三點值得注意:第一,第11師有4個團。這與王文的說法是吻合的。

第二,第11師有1萬人。胡璉說每團2000餘人。那麼4個團應當有8000到9000人,加上師直部隊千餘人,這樣合算下來勉強有1萬人。

第三,第11師分乘4艘船。根據前面第28軍電台隊長姜從華的記述,每艘登陸艦的裝載容量是3000人,實際每艘船能裝載2500人就算滿載了。這樣算來,4艘船差不多1萬人。

這三點彼此相互支持,而且與王文和姜從華所言基本吻合。也就是說,第11師有4個團1萬人左右的規模是可信的。

台灣"國防部"史政局編寫的《金門保衛戰》一書中,關於作戰過程的描寫都提到以下部隊番號:

兵團:第12、22兩個兵團。

軍:第25、18、19三個軍。

師、團:第201師601、602團、師直75炮連;第18軍118師352、353、354團,第11師31團;第19軍14師41、42團、師直迫擊炮連,第18師52、54團;要塞炮第2總台;炮兵第3團第7連、(炮14團第1營)重迫炮第1連;戰車3團第1營1、3連。

該文合計共出現2個兵團、3個軍、5個步兵師、10個步兵團、3個特種團(包括要塞炮台、炮兵3團、戰車3團)的番號。

由於戰鬥僅發生在大金門島,而且僅限於金西沿海一帶。所以小金門島的守軍番號在此文沒有出現,大金門島東、島南及島西金門縣城一帶一些其他未參戰的部隊在文中也沒有涉及。所以,實際的兵力規模要遠大於此文中所說的。按照每團2000人計算,10個步兵團就是2萬人。這就是大金門島實際參戰的兵力規模。

關於編製規模與實際兵力規模,時任第19軍軍長的劉雲瀚後來曾說道:

我軍戰志堅強:……但倉促成軍,兵員裝備奇缺,補充困難。如步兵連只有四至六挺輕機槍,重兵器更缺;各部員額則僅及編製的百分之五六十不等,尤以第十四及第十三兩師為最……

第19軍比第18軍成軍晚,總體裝備情況要比第18軍差,尤其是第13、14師。羅錫疇的第14師是由第18軍調整到第19軍的,過來時把全副美械裝備交給第18軍其他師,自己則接收了少量的"國械"裝備。羅錫疇為此憤憤不平,上島後找劉雲瀚叫屈。第13師則是由保安團改編的,裝備更差一些。

第11師與第118師都是4個團、1萬人規模的加強師,第18師3個團6000人。3個師的實際兵力應該有2.6萬人左右。

第14師9000人,第13師6000餘人,第12兵團和第18、19軍的直屬部隊共3000餘人,第12兵團總兵力4.4萬人。這個規模,與上文推算的4.4萬人(按照65%的滿編率)的增援規模是一致的。

我們再來看第12兵團18軍增援後的守軍部署。

10月9日,第12兵團18軍(欠43師)登陸金門,由第22兵團李良榮指揮。增援的第18軍包括第11、118師。第11師31團增援大崎島,後退守大金門島;第33團增援廈門,後整體返回,增援小金門島。第18軍其他部隊隨軍部同時登陸大金門島。

第18軍到達後,李良榮對島上守軍兵力部署進行了重新調整如下:

在大金門島上,第18軍軍部初到時駐紮金東山外,戰前轉移至瓊林,戰鬥打響後轉移至湖南高地。

第11師:除第33團增援小金門外,第32團、獨立團、保安團等該師余部駐防金東南半部的田浦、蚵殼墩、料羅、新頭、沙頭地域,師部駐山外。第31團退守大金門後轉為師預備隊,並補充了第11師警衛營的全部兵力,部署在金東埕下一帶。

第118師:全師為機動打擊部隊。第352團駐金東沙美;第353團駐頂堡,戰前被指定為負責金西北部海岸防禦的第201師預備隊;第354團、獨立團和師部駐瓊林附近。

戰車第1營1、3連共6個排22輛坦克,分成三組,分別配屬第118師3個團。

第25軍:軍部初在金門縣城基督教會樓,後第19軍也來此。戰鬥打響後不久,兩個軍指轉移至湖下東南部、緊挨東坑的132高地。132高地東側就是當時由金門縣城到古寧頭林厝的一條簡易公路。

第40師:第118、119團在大崎島基本被全殲,殘餘甚少,僅120團建制完整,該團部署在湯恩伯總部所在地附近、水頭之西南角。其中,該團1營部署前沿接近雙乳山一帶。

第45師:駐守金東官澳至瓊林(含後沙)一線海岸,4500人,3個團分別是第133、134、135團,師部駐沙美。

第201師:第601、602團,欠603團,隸屬青年軍第80軍,增援後歸第22兵團25軍指揮,駐紮金西壟口、古寧頭、湖下、埔邊、金門縣城一線海岸。第201師指在湖南高地。第602團3營及201師工兵營任師預備隊,控制於頂堡至雙乳山間地區。師屬炮兵位於下堡附近。該師在登島部隊的攻擊戰鬥中首當其衝,基本失去戰鬥力。

第601團:1營守備132高地、湖下、金門縣城構成的地域,2營守備安岐沙灘小溪溝至西一點紅海岸,3營守備自西一點紅起的整個古寧頭北部海岸。上述3個營9個連中包括3個機槍連。團直共有4個連,分別是團部連(含1個警衛排,其他排性質不明)、衛生連、迫擊炮連、47炮連。團部連、衛生連輸送排佔領52高地,81迫擊炮連在林厝至埔頭間陣地,47炮連配置不明,團指在132高地。

第602團:3營守備壟口至小溪口,2營位於東一點紅及湖尾鄉高地附近海岸。1營與戰車部隊及118師353團,部署在後半山、西山及頂堡、西保一線。

在小金門島的第5軍200師,歸第5軍李運成指揮的第11師33團。

第12兵團部及第19軍的登陸時間與部署:

10月19日,第12兵團司令部及第19軍奉命開始由潮汕增援金門。22日夜船團到金門料羅灣,因風高浪急、缺乏登陸設備,延至23日夜,才開始陸續登陸。

23日16時,第53、54團乘"有慶輪"在小金門島登陸。金門戰役打響後,第54團在25日乘108艇在大金門島登陸增援。

23日夜,第12兵團部、第19軍部及直屬部隊,第13師師部,第37、39團登陸。第12兵團部進駐金東塔後,第19軍部及軍直屬部隊進駐金門縣城。因來不及架設通信線路,根據李良榮指示與第25軍合署辦公。第13師及第37、39團進駐金門縣城附近,其中第39團為第19軍預備隊,主要在金門城北側高地展開部署。戰鬥打響後,第19軍和第25軍指揮部轉移至132高地。

24日,第18師師部及第52團登陸,進駐瓊林。此後師前指轉移,但師後方指揮所仍在瓊林,負責彈藥供應。

24日黃昏,第14師師部、第42團在新頭登陸,進駐金門城南吳厝及金門舊城間。

24日晚,第41團登陸進駐頂埔下。

25日晚,第14師40團登陸,歸第11師指揮,守備官澳。

戰後登陸部隊為第13師38團。

未參戰的守軍統計:

小金門守軍皆未參戰:第5軍新200師,第18軍11師33團,第19軍18師53團,共約7000人。

大金門守軍未參戰的有:

湯恩伯總部警衛團,第22兵團警衛團,第45師133、134、135團,第40師120團,第12兵團警衛團,第18軍11師32團、獨立團、保安團,第118師獨立團,第19軍13師37、38、39團,第19軍14師40團。

以上合計3個警衛團、12個步兵團,共15個團,總規模在2.8萬人左右。如果加上3個軍部和8個師部的警衛營,共計11個(排除補充第31團的第11師警衛營,還有10個警衛營),總規模可達5000人。

整個大金門島未參戰兵力總數,應該在3.3萬人左右。

大、小金門島未參戰的部隊規模總計達到4萬人左右。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根據台灣"國防部"史政局編寫的《金門保衛戰》中關於作戰行動的描述,共涉及10個步兵團,按照每團2000人來算,守軍實際參戰規模有2萬多人。

故,金門地區守軍總規模約有6萬人。

至此,我們基本可以判斷:當時大、小金門島守軍總兵力約在6萬人,其中小金門島7000人,大金門島5.3萬人。

這樣的守軍規模,大大超出了第10兵團、第28軍前指對守軍規模的掌握,我軍哪怕把準備打大金門島的6個團全都送上去,也無法改變最終的敗局。

結論是:在當時情況下,第10兵團和第28軍前指決定打這一仗,毫無勝算,在決策上是根本錯誤的!

【王洪光,1949年8月生,祖籍山東新泰,南京軍區副司令員,中將,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副會長,國防大學兼職教授。曾任坦克乘員和分隊指揮員,總參謀部兵種部副部長,總裝備部通保部部長,裝甲兵工程學院院長、教授。編著有《裝甲兵戰術學》、《陸軍武器裝備》、《經典戰例評析》、《機械化步兵教材》、《坦克專業教範》等專著和教材、教範。承擔完成陸軍建設及裝備發展等論證報告。主持研製了多種新型坦克裝甲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