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0年,朝鮮半島烽煙四起,金日成帶着斯大林的「尚方寶劍」發動進攻,一度攻入漢城。蘇聯背後撐腰,美國按兵不動,戰爭看似朝着斯大林設定的方向發展。
然而,短短三個月後,美軍仁川登陸,金日成的軍隊節節敗退,斯大林不慌不忙,只讓金日成去找毛主席。
不過斯大林算盤打得再精,也沒想到毛主席智珠在握,在這場博弈中,不僅穩住了國內,還讓蘇聯不得不調整對華態度一舉多得。
斯大林的「算計」,一盤穩賺不賠的棋?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硝煙四起,金日成的軍隊大舉越過三八線,勢如破竹,僅三天便攻陷漢城,李承晚政府潰不成軍,狼狽南逃。
局勢看似對朝鮮人民軍極為有利,實則背後另有推手——蘇聯領導人斯大林。
斯大林為何要支持金日成?他的目的並不僅僅是支持社會主義陣營,而是為蘇聯在遠東地區爭取更多的戰略利益。
二戰後,蘇聯成為超級大國,卻始終缺少一條安全可靠的太平洋出海口。雖然海參崴是蘇聯遠東的重要軍港,但這裡在冬季會結冰,不符合蘇聯海軍全年作戰的需要。
1949年底,毛主席訪問蘇聯,與斯大林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其中規定蘇聯必須歸還旅順、大連等港口,失去了在中國東北的海軍基地。
斯大林對此極為不滿,希望通過扶持朝鮮政權,在朝鮮半島南部尋求新的出海口,以維持蘇聯在遠東的戰略利益。
朝鮮戰爭不僅是朝韓之間的衝突,更是美蘇兩大陣營在亞洲的首次直接對抗。斯大林希望通過戰爭牽制美國,使其在遠東陷入泥潭,從而減輕蘇聯在歐洲的戰略壓力。
美國剛剛經歷二戰,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如果能在亞洲製造一場衝突,讓美國不得不分兵,蘇聯就能在歐洲和全球範圍內佔據更大的戰略優勢。
金日成早在1949年就多次向斯大林請求武力統一朝鮮,但被斯大林以「時機未到」為由拒絕。轉折點出現在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發表「太平洋防禦線」講話,將朝鮮半島排除在美國的防禦體系之外。
金日成立即認為美國不會插手朝鮮戰爭,再次向斯大林求援。
因此斯大林最終同意支持金日成,但設定了幾個前提條件:
1.蘇聯不直接派兵,只提供武器裝備和軍事顧問。
2.朝鮮必須確保速戰速決,在美國反應之前結束戰爭。
3.如果戰局不利,朝鮮應向中國求援,而不是蘇聯。
於是,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在斯大林的支持下發動戰爭,南下攻勢迅猛,李承晚政府幾乎陷入崩潰。然而,僅僅三個月後,美軍便在仁川登陸,戰局逆轉,朝鮮軍隊被攔腰截斷,斯大林果然按計划行事,選擇袖手旁觀,讓金日成去向毛主席求助。
毛主席破局,中國如何從被動變主動?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成功登陸,迅速切斷了朝鮮人民軍的補給線,戰局急轉直下。金日成見大勢不妙,立即向斯大林求援。然而,斯大林的回答讓他大失所望:蘇聯不會直接派兵參戰,你們可以向中國求助。
斯大林不願讓蘇軍直接參戰,原因在於他不想與美國爆發直接衝突,同時又希望中國能夠介入戰爭,讓這場衝突變成「中美對抗」而非「美蘇對抗」。
斯大林的算盤是,中國如果不出兵,朝鮮可能會被美國佔領,美軍將直逼中蘇邊境;中國如果出兵,就會陷入戰爭泥潭,而蘇聯可以坐收漁利。
毛主席對朝鮮戰爭的態度十分慎重。中國剛剛建國,國內經濟恢復任務繁重,不願輕易捲入戰爭。然而,在美軍越過三八線、直逼鴨綠江之後,毛主席不得不重新評估局勢。
1950年10月5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是否出兵朝鮮。毛主席的考量包括:
首先是國家安全。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不僅越過三八線北進,同時還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並轟炸中國東北邊境。若放任美軍控制朝鮮半島,中國將面臨「三把尖刀」的夾擊:朝鮮半島的美軍直插東北,台灣的國民黨勢力威脅東南沿海,越南的美軍基地封鎖西南。
其次是地緣政治。斯大林此舉說明他對我國本就心存試探,如果選擇不出兵,蘇聯可能會懷疑中國的戰略立場,從而影響中蘇關係。雖然我國並不畏懼蘇聯,但兩國相鄰,且當時局勢複雜,此時新中國又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如果與蘇聯產生隔閡也並不是好事。
最後是國際革命責任。朝鮮是社會主義陣營的一部分,唇亡齒寒,中國不能坐視社會主義國家被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吞併。
基於以上三點考慮,最終我國做出了出兵的決定。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正式參戰,抗美援朝戰爭打響,朝鮮戰局再次發生逆轉。
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1950年底,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接連打贏清川江戰役、長津湖戰役,成功將美軍從鴨綠江邊逼退到三八線附近。戰爭的膠着狀態使得斯大林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
我國在朝鮮戰場的表現大大出乎斯大林的預料,他原本的計劃在現實面前終究還是破滅了,面對此時的局勢,斯大林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態度,重新制定新計劃:
一是增加對中國的援助:看到中國戰場上的表現後,斯大林開始提供更多軍援,包括戰機、坦克和後勤補給作為支持。
二是調整對華策略:斯大林原本希望通過戰爭讓中國更加依賴蘇聯,但不管是毛主席的獨立決策還是戰場實際表現,都讓他意識到,中國並不是蘇聯的提線木偶,不會無條件依附,強硬安排的那一套計劃在中國走不通。
1953年7月27日,朝鮮戰爭以《朝鮮停戰協定》告終,三八線成為南北朝鮮的分界線。這場戰爭的結果對各方影響深遠,使得東亞局勢發生重大變化。
斯大林支持金日成發動戰爭,意圖在遠東尋找戰略支點,削弱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同時藉此考驗毛主席的外交立場。斯大林的目標是讓蘇聯無論戰爭結果如何都能獲益,而避免直接捲入戰事。
毛主席在面對美軍越過三八線的情況下,決定出兵朝鮮,以維護國家安全,穩定東北邊境,並防止美國勢力進一步滲透。志願軍入朝作戰後,戰爭進入膠着狀態,斯大林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加強對中國的支持,以維持社會主義陣營的整體穩定。
朝鮮戰爭的結果,使中美關係進入長期對抗階段,同時改變了中蘇之間的戰略格局。中國在戰爭中確立了國際地位,打破了對蘇聯的完全依賴,展現了獨立自主的外交能力。斯大林雖然在戰爭初期佔據主動,但最終中國成為最大的戰略受益者。
考考資料:
- 張哲.斯大林支持金日成發動朝鮮戰爭的動因淺析. 世紀橋. 2017-03-20
- 伊紀民.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評述.職大學報.202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