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開篇,康熙「大發殺機」,但派誰去殺?他琢磨了20集

不同於以往歷史劇的嬉笑怒罵或者抬升主角,《雍正王朝》還是非常務實的:開篇就講述了朝廷遭遇的巨大困難,之後又是一連串其他方面的問題,無不用冷冰冰事實訴說著所謂的康熙盛世,其實只是徒有其表,其身下實則掩蓋了巨大危機。

《雍正王朝》開篇:黃河發大水,戶部撥不出銀兩,康熙「大發殺機」

1. 第一集在陰暗的朝堂上展開劇情,窗外雨聲潺潺,康熙面上陰雲密布,無不訴說著朝廷正在遭遇巨大危機

《雍正王朝》開篇第一集的選址非常到位:陰沉昏暗的氣氛早已掩蓋了珠光寶氣的金鑾寶座,原本威風凜凜、名氣超大的康熙大帝此時也如霜打的茄子一樣,滿臉愁雲、一籌莫展。

黃河發大水,無數災民流離失所,如果解決不好,必然流民四起、生靈塗炭。到時候輕則康熙大帝威名掃地,聖祖的稱號難以保留;重則重創朝廷根本,引發改朝換代的悲劇。

所以必須解決好,這關乎康熙的顏面,也關乎愛新覺羅江山的穩固。

本以為按照慣例,着急戶部撥款賑災,再組織精幹力量救民於水火,也定能懸崖勒馬、重塑朝廷榮光。可是這個節骨眼上老四帶來了一個天大的壞消息:戶部已經無銀兩可撥付。

沒有錢,還談何賑災?難道我大清、我康熙大帝辛苦積攢的家業,就這樣被黃河一場大水毀於一旦嗎?

2.黃河發大水,戶部撥不出銀兩,康熙「大發殺機」

在古代,治國等同於「治人」,如果官員能夠各司其職、清廉為政,並且急君父之憂,分朝廷之苦,那麼大清這艘大船定然還能如之前一樣乘風破浪、化險為夷、傲然馳騁。

但是如果各級官員貪腐成風、消極怠政,置朝廷危難於不顧,視百姓生命如草芥,那毫無疑問,大清這艘巨輪縱使再巍峨龐大,也會如爬滿蛀蟲的朽木一樣,經不起風雨顛簸。

經此黃河一場大水,康熙敏銳發覺到,帝國不僅隱藏着這樣的大問題,其他方方面面問題還會陸續爆發。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必然是「人」出了問題。為了維護我愛新覺羅江山萬世永固,為了天下黎民蒼生,「殺人」不可避免。

考慮到自己經營多年的仁君人設,康熙覺得不能自己出手,但派誰去殺?他琢磨了20集

1. 朝廷遭遇此巨大困難,作為儲君的太子居然遲到+軟弱,根本擔任不了殺人重任,讓康熙決定更換儲君勢在必行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朝廷遭此劫難,必然是日久天長的吏治敗壞導致的惡果。如何吏治不堪到了這步田地?康熙比誰都清楚,都是自己為了樹立「仁君」人設,寬縱下級官僚招致的結局。

因為孔聖人告誡為君之人要「道之以德」而非「道之以政」,心懷「好生之德」而非殺氣騰騰,多以聖人恕道教育感化而非刑罰懲治,這才是「得民心」的正義之舉。如今看來,這都是「扯淡」,寬縱下屬只會給自己帶來「仁君」的虛名,卻無半點治國之實用。

但死後的名聲就這樣毀於一旦嗎?貌似虧大了。康熙思索再三,決定讓下一輩君主來當這個惡人,這既保全了自己的「聖祖仁」之美謚,又可為大清正風肅紀和反腐倡廉,兩全其美豈不美哉?

可是作為大清的正統繼承人——太子胤衽,目前來看完全擔任不了這個重整大清雄風的重擔,而且他遲到+軟弱的表現,也根本難以與力挽狂瀾的雄主相匹配。必須得換人。

2.究竟派誰去殺?康熙琢磨了20集,間接促成了九子奪嫡

打定主意的康熙於是開始了悄無聲息地「尋嫡」之路,對照他最新提出的「殺人」目標和能擔當惡人的「邪惡」標準,康熙第一反應是四爺,因為這小子自打出世後就一副陰沉着的臉,除了老十三就沒什麼朋友,很有當與天下為敵的「孤臣」潛質。

況且這小子自己主動跳出來,不怕得罪老八和太子,就敢越俎代庖去查戶部存款,也敢當著眾大臣的面坦言相告戶部沒有銀子、賑災就是空話的事實,這不將朝廷上上下上下除了我之外的人都得罪了遍嗎?

想到這裡之後,在四爺順利完成了江南籌款之事後,康熙立馬敲定這個儲君人選就是四爺了,當然眼下還得再考驗考驗。於是追比戶部欠款也等着老四來接,老四果然上鉤之後,就推心置腹暗地裡告訴他做好「孤臣」,立定與天下為敵的人設,儲君之位非他莫屬。

追比戶部欠款告一段落後,康熙又來了一個大考驗:徹查刑部冤案,與太子為敵,看你敢不敢?敢的話是條漢子,我康熙果然沒看走眼。

可惜在鄔思道的小心謹慎下,四爺最終沒敢與太子硬剛,這讓康熙大失所望,對四爺晉陞為儲君的想法就此打住。此後他又反反覆複選擇儲君人選,這一糾結就是20集,間接引發了九子奪嫡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