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特稿|跨越萬里山海的情誼——中國教員與古巴飛行員故事牽動人心

【原標題】跨越萬里山海的情誼——中國教員與古巴飛行員故事牽動人心

文/本報記者 趙東輝 王菲菲 王皓 徐偉

中國和古巴,相隔萬里,因一場溫暖全網的接力尋找而再次緊密相連。雖歷經半個多世紀,中國教員與古巴飛行員的故事卻愈加牽動人心,展現出跨越國界和民族的友誼和認同。山海有盡,情誼無疆,他們的故事仍在繼續。

近日,幾位耄耋之年的中國教員,共同寫下《給古巴飛行學員朋友的一封信》,憶往昔歲月,並向古巴朋友發出邀請,希望他們能夠再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故地重遊,再續情緣。

一場溫暖全網的尋找

今年2月初,一位網友在古巴特立尼達街頭偶遇一位古巴老爺爺,他展示的泛黃的證書和寫滿中西文對照的筆記本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航空學校」字樣、在中國拍攝的照片、密密麻麻的中文日常用語,以及那句「從哈瓦那到北京的機票要多少錢」,瞬間戳中無數網友的淚點。

視頻很快登上社交平台熱搜,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紛紛接力,幫助尋找60多年前的記憶。「我爺爺六一年就在山西當飛行教官,航校和證件也對得上!時隔半個世紀又可以遙相呼應地回憶」「我爺爺也是十二航校的教官,從我小時候就給我講他帶古巴學員的故事,說不定咱們的爺爺還互相認識呢」……

隨着成千上萬網友留言轉發、提供線索,事情脈絡也愈加清晰。很快,中國空軍回應「我們正積極與這位老人聯繫。請相信中國空軍不會忘記老朋友,我們堅信跨越時空的友誼終將延續!」

飛行教員彭國洪保存的古巴學員在中國的留念照(徐偉 攝)

中國駐古巴大使館也得知消息,邀請老人和以前來中國學習過的老飛行員們到大使館一起過元宵節。在溫馨的聚會上,老戰友們重溫往昔軍旅時光,齊聲唱起《我是一個兵》,「槍桿握得緊,眼睛看得清」,歌聲響亮,場面令人動容。

古巴當地時間2月28日下午,中國空軍代表在古巴革命武裝力量部看望十餘名曾在華培訓的古巴退役飛行員,向他們送去來自中國的誠摯問候和美好祝福。

活動現場,古巴學員代表亨利·佩雷茲動情地說:「我認為,發生在我們身上最好的事情,就是到中國這個偉大國家接受全面、無私的飛行培訓。」中國駐古巴大使華昕說:「這場相聚續寫了跨越半個世紀的師生情,中古兩國軍人的報國情懷將激勵新時代合作。」

遠在萬里之外的中國飛行教員們也陸續看到了這一消息。

現居河南的飛行教員馬春河看到視頻後,激動地在網上留言:這個學員1961年在空軍十二航校一團(山西省太原市武宿機場)開始的初級教練機訓練,他是4組學員,我是2組教員,他的教員是周生敬,還健在。

而記者也在重慶,見到了已經91歲高齡的周生敬老人。他精神矍鑠,每天還做操鍛煉、寫毛筆字。在床頭的家庭相冊里,記者看到了老人珍藏的與古巴學員的合影,年輕的面龐,風華正茂。

「想念他們,跨山跨海那麼遠,他們還記得我們……」周生敬老人動情地說。

住在臨汾的幾位老教員們也很激動,回憶湧來,他們也盼望着能與自己的學員們再次相見,於是寫下了一封邀請信。

「六十餘載的時光,如潺潺流水,悄然逝去。你們在中國學習飛行的日子,是我們共同的珍貴記憶。在分別後的每一個日子裏,我們都無數次回憶起那些美好過往。你們的中國教員、領導,還有所有參與保障飛行訓練的工作人員,從未忘記與你們共度的時光,常常盼望着能與你們再次相見……」

他們統一叫「中國人」

這段跨越山海的情誼,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1961年9月,223名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年輕人經古巴空軍選拔,被派往中國學習飛行和飛機維護技術,其中117人被派往位於山西臨汾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航空學校(以下簡稱「十二航校」)。

為了完成好這一任務,學校選調優秀幹部和航空理論教員組成了外訓隊。一方面,擬定外訓大綱,編寫和趕印外訓教材,組織直接參与外訓的教學幹部學習西班牙語,把教具模型按學科分類,並用西班牙文標出說明。另一方面,後勤部門為古巴學員設立了特供灶、小賣部,備足日常生活用品;保衛部門與地方有關單位安排了安全保密措施,劃定了外訓教學活動區範圍。

現年92歲的韋兆叢,時任十二航校司令部理訓處特設教研室主任。他回憶說,當時正值全國經濟困難時期,市場上各種物資比較缺乏,連編寫教材的白報紙都買不到,上級部門得知情況後,用最快的時間為學校支援好的紙張。

對於零基礎的古巴學員來說,首先進行的是理論教育課程。韋兆叢對於飛行原理第一課的場景,至今記憶猶新。飛機為什麼能飛?理論教員拿出兩張紙問大家,「我在兩紙片中間吹一口氣,兩紙片是向外張開還是合攏」,學員們意見各異。於是,教員用嘴吹一口氣,結果是合攏,進而導出柏努利定律,再講解氣流流過機翼時會產生上下壓力差,於是飛機就飛起來了。結合模型教具,教員和翻譯配合有聲有色,博得了學員的熱烈掌聲。

經過半年時間的理論學習,學員們通過考核後,正式下團進行飛行實操訓練。初級教練機訓練時,一半學員在一團一大隊駐地太原武宿機場,另一半在一團二大隊駐地運城機場;高級教練機訓練,則在臨汾機場進行。

「教古巴學員,我們感覺責任重大,要拿出自己最高的本領來。」今年90歲的彭國洪曾擔任高級教練機教員。他說,每天要帶3名學員一遍一遍地飛行訓練,為了儘可能讓學員掌握技巧,幾位學員輪流上飛機練習,教員則要一直坐在艙內,一上午就要飛三四個小時。

93歲的管懷忠曾在臨汾擔任高級教練機中隊長,94歲的張友發也是高級教練機教員。他們記得,古巴學員最大的特點就是膽子大,不緊張,因此學東西很快。為了讓他們學得更好,他們採取鼓勵式教學,對於學得慢的,還專門給「開小灶」。

飛行教員管懷忠在邀請信上簽名(徐偉 攝)

管懷忠還給記者講述了當時發生的一次「驚險事件」。一位古巴學員在做單座單飛特技科目動作時,座艙蓋意外脫落,學員直面時速幾百公里高速氣流的衝擊,睜眼睛都十分困難,手腳也被強氣流所壓,動桿動舵非常吃力。面對危險局面,地面人員沉着冷靜,按處置預案不間斷指揮,學員臨危不亂,按指令正確操作,空地密切配合,最終使飛機安全着陸,化險為夷。一些有經驗的老飛行員都說,一名空中飛行時間有限的外國學員配合地面指揮,把一次嚴重的空中意外情況處理得這麼完美,實屬不易,展現了過硬的心理素質和飛行技術。

後來,這批古巴學員回國後,由於「隊伍」龐大,更因為技術突出,他們在古巴空軍中有個統一「外號」,叫「中國人」,並逐漸成為古巴空軍的中堅力量。他們中的一位、古巴航空公司前副總裁曼努埃爾·羅哈斯曾說,到20世紀80年代,古巴空軍的多位重要領導都是「中國人」。

「當成自己家裡人來看待」

本報記者走訪多位原十二航校教員和工作人員,聊起這段往事,老人們總有說不完的回憶,在那個風華正茂的年齡,他們與古巴學員一同起居、一同訓練、一同運動,亦師亦友,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走進位於山西太原的繆振龍的家中,閃亮的軍功章、各種證書,訴說著這位老人光榮的軍旅歲月。1941年出生的繆振龍那時只有20歲,只比古巴學員大一兩歲,「我差不多是最年輕的飛行教員,在太原教初級教練機,和三個古巴學員住在一個宿舍,他們叫我馬斯特羅(西語maestro意為老師)」。

拿着那張已經泛黃的明信片,看着上面熟悉的話語:「我們相隔遙遠,但是,這並不足以使我忘記您。」老人又一次陷入了回憶之中。

他說,由於當時翻譯人員緊缺,不少教員都學會了用西語的日常表達和飛行術語,學員們也熱衷於學習漢語,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雙方溝通障礙。「幾乎人手一本中文西文對照的小冊子,或者筆記本。」

擔任中隊長的管懷忠每天都關注着學員們的訓練和生活,他告訴記者,那時候教員們對古巴學員都十分照顧,「他們來自熱帶地區,冬天訓練寒冷有點受不住,教員就把棉衣解開,讓學員伸進去捂手」。晚上查寢時,看到古巴學員踢了被子,還要挨個給他們蓋好,「把他們當成自己家裡人來看待」。

記者在飛行教員管懷忠家中採訪(徐偉 攝)

古巴學員們也曾經回憶說,中國教員不僅教他們技術,更教他們成為更好的人。

管懷忠記得,剛開始古巴學員對每天打掃衛生不理解。教員們給他們講,如果不勞動、不勤快,以後的生活就不會好。後來,古巴學員們都搶着幹活,甚至在打掃衛生之前,提前把掃把藏起來準備自己掃。

古巴學員和中國教員度過了一段既有高強度訓練,又相互照顧、融洽歡樂的時光。他們一起慶祝八月十五中秋節,在這個團圓的節日,餐桌上既有中國的傳統食物月餅,也有古巴學員愛吃的烤豬。他們邊吃、邊聊,興起時還跳起舞。

在多位中國教員的腦海中,古巴學員跳舞的場景總讓他們記憶深刻。

韋兆叢還記得,在學員們完成理論學習考核後,學校特意為大家準備了慶祝晚會和豐盛的晚餐,席間古巴學員跳起了具有拉丁美洲特色的舞蹈,中國教員也即興表演了一段京劇《關公戰長沙》,他們雖然聽不懂什麼意思,但對教員清脆的唱腔和豪放的氣勢報以熱烈掌聲,並要求再來一個。

離開校本部下團之前,大家都依依不捨,有的學員把自己的照片送給教員,還有明信片、郵票、古巴錢幣等作為紀念。「這場景雖過去了許多年,但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歷歷在目。」韋兆叢說。

誠摯邀請「再來臨汾」

1963年6月,在古巴學員結束訓練即將回國時,大家在火車站相擁而泣。管懷忠說,「大家你抱我,我抱你,難捨難分,好不容易上了車,又下來告別,那場景連列車員看了都抹眼淚」,發車時間因此還晚了十幾分鐘。

張友發告訴記者,古巴學員回國之際,他還送了一位學員一對枕頭套,上面有愛人親手繡的字。

就像中國教員對他們的情誼一樣,古巴學員對中國的感情同樣深厚而持久。

1964年,時任十二航校校長孟力隨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問古巴,曾在十二航校學習過的學員們聞訊從四面八方趕往哈瓦那看望孟校長,圍在孟校長身邊親切交談,久久不願離去。依依惜別時,再三請求孟校長帶去對師友們的問候和良好祝願。

飛行教員周生敬手拿當年與古巴學員的合影照片 (徐偉 攝)

一次中國行,一生中國情。

1993年4月,古巴學員回到祖國已30多年,他們依然懷念在十二航校學習生活的日子,銘記着受到的教益,通過中國駐古巴使館及總參謀部外事局致信十二航校,表達感激之情。

信中寫道:「30年來,我們沒有忘記你們,對我們來說,你們已經遠遠超過了老師,就像是我們的父母。由於你們的教誨,我們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國家賦予我們的各項任務。」

「過去我們常在一起小聚,回憶我們在中國的那段時間,特別是與你們相處的日子,想起你們如何關心我們,熱情細心地照顧我們,儘力使我們在中國過得愉快。由於你們的嚴格要求和獨特的教學方法,我們的空軍有了歷史上最好的專家。你們還使我們懂得了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

雖然相隔萬里、歷經半個多世紀,古巴學員和中國教員們卻始終彼此牽掛。

「如今,六十多年的光陰已然流逝,當年風華正茂的我們,都已步入暮年。人生短暫,相聚的機會愈發珍貴。我們懷着萬分的誠意,誠摯地邀請你們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再次踏上中國土地,再來臨汾,讓我們圍坐在一起,聊聊這些年的生活,重溫昔日的深厚情誼……」字字真情的邀請信,飽含着幾位中國耄耋老人的思念與期盼,見證着歷久彌堅的友誼。

時間吹不散回憶,山海難阻隔真情。60餘年過去,中國教員和古巴退役飛行員的故事還在延續。

刊於《參考消息》2025年3月13日第7版

編輯 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