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2月17日報道,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發言引發歐洲多國強烈反彈。這場外交風波揭開了跨大西洋聯盟的深層裂痕,更暴露出特朗普政府試圖操控歐洲政局的核心意圖。
美國副總統萬斯(資料圖)
慕尼黑安全會議官網直播畫面顯示,萬斯在2月14日的演講中多次打斷既定議程。這位美國副總統用20分鐘時間將矛頭對準歐洲盟友,指責德國政府排斥極右翼政黨、批評瑞典處理宗教爭議案件、質疑羅馬尼亞選舉制度。現場參會人員向BBC記者透露,當萬斯宣稱"歐洲正在摧毀民主價值觀"時,整個會場陷入長達十餘秒的沉默。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當場回擊:"美國沒有資格質疑歐洲民主制度",這句話獲得全場唯一一次自發掌聲。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注意到,萬斯演講中刻意使用"言論自由""宗教權利"等歐洲傳統價值觀話語體系,實則暗藏戰略意圖。德國《明鏡》周刊披露,萬斯團隊會前曾秘密接觸德國選擇黨高層,其演講內容直接引用該黨內部文件數據。這種公開支持極右翼勢力的行為,徹底激怒了歐洲主流政治力量。德國總理朔爾茨2月15日明確表態:"任何外部勢力都無權干涉德國民主進程",法國外長巴羅則在社交媒體強調"歐洲模式不容強加"。
中國新聞網2月17日消息顯示,法國總統馬克龍緊急召集七國領導人於巴黎召開安全峰會。這場原定討論烏克蘭局勢的會議,最終演變成歐洲自主防務的誓師大會。德國總理朔爾茨在閉門會議上提出"歐洲防禦自主化路線圖",意大利總理梅洛尼宣布重啟"歐洲快速反應部隊"建設,波蘭總理圖斯克提議建立"歐洲軍備聯合採購機制"。值得關注的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記者會上特別指出:"歐洲需要建立獨立於美元體系的結算通道"。
這場外交博弈背後藏着驚人的經濟數據。根據歐盟統計局最新披露,2024年歐盟對美貿易逆差擴大至2170億歐元,創下冷戰結束以來最高紀錄。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歐雙邊貿易總額達到7858億美元,中國對歐直接投資增長23%。德國工業聯合會負責人公開表示:"每輛德國汽車包含35%中國零部件,而美國市場准入壁壘正在摧毀歐洲企業競爭力。"
馬克龍(資料圖)
英國《金融時報》觀察到,歐洲政壇出現罕見共識。德國社民黨、法國復興黨、意大利民主黨等傳統中左翼政黨,與歐洲人民黨等中右翼力量在2月18日發表聯合聲明,強調"維護歐洲戰略自主"。這份聲明獲得歐洲議會73%議員聯署,創下十年來跨黨派合作最高紀錄。波蘭外長西科爾斯基直言:"某些域外勢力試圖分裂歐洲的圖謀註定失敗。"
人民日報2月18日刊發的評論文章,恰為這場變局寫下最佳註腳。中歐建交50周年的關鍵節點,雙方相互投資規模累計2600億美元,覆蓋新能源、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21個戰略領域。歐盟中國商會最新調查報告顯示,87%的歐洲企業計劃擴大在華業務,這個數字較三年前提升19個百分點。正如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所言:"當華盛頓忙着揮舞制裁大棒時,北京正在為歐洲創造數十萬個就業崗位。"
慕尼黑街頭的政治標語或許最能反映歐洲民意變遷。2月19日,超過十萬民眾聚集在瑪麗亞廣場,高舉"歐洲屬於歐洲人"的橫幅。遊行隊伍中既有支持環保的左翼青年,也有主張貿易保護主義的保守派商人,這種跨階層的聯合抗議在冷戰結束後尚屬首次。德國選擇黨主席魏德爾在電視辯論中尷尬承認:"我們確實收到過來自大西洋彼岸的政治獻金。"
德國(資料圖)
歷史總是充滿戲劇性轉折。當特朗普團隊試圖複製冷戰時期"分而治之"策略時,他們忽視了兩個根本性變化:中國持續擴大開放帶來的經濟向心力,以及歐洲經歷烏克蘭危機後的戰略覺醒。這場跨大西洋博弈的最終結局,或許早在北京與布魯塞爾簽署《中歐投資協定》時便已註定——畢竟,沒有人會拒絕共同發展的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