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知人家二姓居,一邊有山一邊無」,二姓居,是什麼意思?

「何知人家二姓居,一邊有山一邊無」,這是一句農村流傳較廣的建房選址俗語。

這句俗語,出自民間建房選址讀本《何知經》,以歌謠的形式流傳於世,相傳為宋代一個叫陵蘿子所創作。此書有印刷版本,但民間流傳的多為手抄本。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憑什麼知道別人家裡有二姓在一起居住,原因他們房屋的選址不當,房屋的左右兩邊,一邊有山,一邊沒有山。

按照我國古代對陽宅四個方位,以四象來命名,即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一邊有山一邊無,也就是說,房屋的左右兩邊,不是缺龍,就是缺虎。

我國山地(平地無山之地是另一種說法)建房傳統,講究三面環山,一面臨水,也就是後靠玄武山,即靠山,左為青龍山,右為白虎山,兩山抄手相抱,為拱衛之勢,前面為開闊之地,有水為佳。

這樣的地形建房,可以藏風納氣,是古人認為山區及丘陵地區,建房選址較為理想的居住環境。


如果選擇在左右一邊有山,一邊沒有山的地方建房,房屋缺少了一座山的相護,導致陰陽失衡。

這樣的居住環境就要差一些,家庭就會出現各種狀況,比如,身體出現問題,生活狀態不協調,引發家庭矛盾等,最後導致「二姓居」。

對於古代在建房選址方面的風水習俗的問題,本文章在這裡不多討論,這裡重點探討一下俗語有的「二姓居」原來的含義。

那麼,「二姓居」到底是指什麼呢?

民間對「二姓居」,不同的人,在理解上各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指不同姓的兩個家庭居住一處住宅。

不管是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一處住宅,也就是一個庭院,或者一處房屋,通常是一家人居住。

特殊情況,也是一個家族的人居住。比如,祖上的老宅,原來是一個祖先的房屋,祖先有數個兒子,其兒子分家後,有兩個兒子(兩房人)住在老宅,其他的兒子到外建房,搬出處了。

到了這兩個兒子又有了兒子後,也要進行分家,要留一到兩個兒子住老宅,其他的兒搬出處。以此類推,到了出五服後,兩房人仍然有後代居住在老宅內。

如此,居住在老宅的人,因出了五服,只能算是家族的人了,但是,他們是同族同姓。

而「二姓居」則不同了,是兩個不同的姓氏,可能是親戚,也可能不是,但沒有任何宗族血緣關係。


在舊時代時期的農村,無非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家裡貧窮,無法生活下去,不得不把住宅賣掉一部分給外姓人居住。二是兄弟鬩牆,一個兄弟搬出去住,把房子賣給外姓人住。或者與住在一起的族人不和,族人把房屋賣給外姓人住。

這種說法,在民間的認可度比較高。

第二種說法,是指已婚女性,丈夫早亡,招夫婿上門。

通常來說,這種早年喪夫女性,因孩子幼小,帶着孩子不便改嫁,婆家也不同意,而是招婿上門,以便扶養孩子,也為夫家增加了勞動力。

這樣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指上門的夫婿與原來的丈夫不是一個姓,自然同孩子就不是一個姓,這就算「二姓」。另一種是指上門的夫婿所生的孩子,與上門上門夫婿姓,這樣一個家庭的孩子就出現了「二姓」。


這種說法,一般得不到民間的認可。

其主要原因是受舊時傳統觀中「一婦不侍二夫」、「從一而終」的封建思想影響,認為這種死了丈夫後,另招夫婿上門,不符合封建倫理道德,也是舊時社會不允許的。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在宋代時,也就是朱熹理學還沒有普及時,「一婦不侍二夫」、「從一而終」等封建禮教思想,還沒有完全形成,完全形成這種思想的是在明清時期。

兩宋時期,女性無論是在經濟地位,還是社會地位,相對明清時期要高得多,婦女主動申請離婚,喪偶後申請再嫁,是符合宋代的法律規定。從當時的社會來看,人們對婦女的離婚和再婚也是比較寬容。

宋史研究專家張邦煒著有《宋代婚姻家族史論》,據此書中的統計:

洪邁《夷堅志》一書中,就記載了61例婦女改嫁之事,其中再嫁55人,三嫁6人。時人甚至感嘆,「為婦人者,視夫家如過傳舍,偶然而和,忽爾而離」,指責女子太把婚姻當兒戲,視丈夫家如旅館一般。

這裡摘抄例舉一些《宋刑統》規定:

「夫妻關係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

「諸定婚無故三年不成婚者,聽離。」

「夫出外三年不歸者,其妻聽改嫁。」

「已成婚而夫離鄉編管者,聽離。」


這種可以要求離婚的情形,在《宋刑統》中,還有很多條規定,限於篇幅,這裡就不一一列出。

從以上事例和宋代法律規定可以看出,兩宋時期,針對婦女婚姻的封建禮教思想並未形成,婦女要求離婚和和再嫁,是當時法律允許的,也為當時社會所認可。

而「何知人家二姓居,一邊有山一邊無」這句農村俗語,就是出自宋代人陵蘿子創作的《何知經》。

由此可見,「二姓居」的原意,指已婚女性,丈夫早亡,招夫婿上門,這種說法是沒有問題的。


結合歷史背景和民間的建房習俗,我個人的觀點認為,俗語中「二姓居」,主要是指以上兩種之中的第二種。

如此,這句俗語中第一句的意思就好理解了,指的是丈夫早亡,女子改嫁招夫婿上門的情況。

不過,這句話是古人所創作的,那時科學不發達,對未知的一些現象,不能用科學的觀點來回答,也沒有科學依據可言,因此,這種俗語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我們現在理解這樣的俗語時,要用科學的態度認為辨別,不要被蒙蔽和誤導。


從現實生活中來觀察,現在農村有很多村莊和民居,選址就是在「一邊有山一邊無」的地方。在這此地方居住的村民,過着家庭幸福而安居的生活,證明這句俗語是不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