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美國核潛艇偷偷進入我國海域,毛主席一招困敵七天七夜

1972年,美國一艘核潛艇悄悄逼近我國南海

毛主席得知後,僅用一招就將他困住了七天七夜。

此事就發生在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前夕,這也代表着中美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在這個節骨眼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是否有人故意為之?

面對進退兩難的困境,毛主席當機立斷,用一招化解矛盾。

你能猜到他是怎麼做的嗎?點點關注和愛心,我們馬上揭曉。

1972年2月,北京的機場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美國總統尼克松。

迎接他的正是周總理,隨着兩人緊緊相握的雙手被定格,這是中國外交的歷史性時刻。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你絕對想不到此前中國在國際上的處境是寸步難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目的就是打壓新中國的政權,不僅不承認,還一味地打壓。

在這樣的處境下,我國並沒有就此屈服,而是艱難探索,勇敢邁出破冰一步。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情在1971年發生了轉折,美國總統竟然宣布到訪中國。

這個消息簡直令人驚掉了下巴,要知道之前中國和美國的關係已經到了冰點。

為什麼會在此時選擇來訪呢?是否有着不為人知的陰謀?

其實這件事要從中蘇關係惡化說起,1959年,蘇聯對中國的詆毀行為愈發激烈。

1968年,隨着繼任者的上台,中蘇至今的矛盾升級成武裝衝突

1969年,珍寶島事件和鐵列克事件也讓中蘇關係徹底降溫。

與此同時,美國也在越南戰爭中陷入被動,連續不斷的戰爭正在逐漸掏空家底。

隨着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美國的地位也面臨著危機。

於是他們也開始積極向外尋求聯繫,基辛格兩次秘密訪華就是在為尼克松鋪墊。

由此可見尼克松中國之行的重要性,沒想到此時卻發生了這樣的事。

美國核潛艇為什麼會出現在中國海域,是尼克松故意試探,還是有人意圖阻攔。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國領導人又會採取怎樣的措施?

1972年尼克松訪華前夕,美國核潛艇闖入中國領海

毛主席一招巧妙化解危機,不僅保證外交進展順利,還讓敵方無可奈何。

事情究竟是怎樣發生的,毛主席的「錦囊妙計」又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

1972年,美國總統的即將到訪讓所有人都十分重視。

毛主席更是要求拿出最高規格來招待,為此周總理也是忙得幾乎腳不沾地。

就在尼克松來訪中國的前一段時間,南海艦隊卻傳來一個重磅消息:

一艘美國核潛艇偷偷進入了瓊州海峽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這是海南陵水縣漁民在出海時意外發現的。

因為瓊州海峽是我國南海的必經之地,所以他們也格外留意這裡的狀況。

這艘潛艇不僅形跡可疑,船身上還有英文標識,很有可能是美國派來打探消息的。

為什麼在這個節骨眼會出現美國核潛艇,難道總統訪華只是一個幌子?

實則是為了讓我們放鬆警惕,然後再趁機製造混亂?

正在眾人憂心不已時,毛主席卻表現得十分淡定,彷彿絲毫沒有影響。

只見他思索片刻後,下達了第一個指令:「一切照舊,提前做好準備」

很快第二個指令也被傳達到南海艦隊:「圍而不打,打而不困,驅離美艦即可。」

這個決定乍一聽可能會覺得很兒戲,但是卻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按正常情況來說,美國核潛艇擅闖南海,我國有權利將其擊沉。

如果就此放過,豈不是讓人以為我們好欺負了。

但是中美關係破冰在即,怎麼能讓這樣的事破壞大局呢?

所以毛主席這一招實在是厲害,南海艦隊接到指令後就立即行動。

很快,瓊州海峽的兩個出口就被獵潛艇大隊封鎖,形成兩面夾擊之勢。

這時候美軍核潛艇可謂是進退兩難,為了防止暴露,他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那就是立即關掉動力系統並下潛到最大深度,躲避我國獵潛艇的搜捕。

他們能夠順利躲過我軍的搜索?又是誰這麼大膽,竟然讓美軍核潛艇進入我國領海?

1972年,美國核潛艇偷偷進入我國領海。

毛主席得知後下令:圍而不打,打而不困。

美軍為了躲避我軍的追捕,選擇關閉所有發動機,他們的結局如何?

核潛艇切斷髮動機系統後就銷聲匿跡,雷達上也搜索不出來。

那怎麼辦?只能這樣耗着了,就看誰先忍不住。

結果雙方僵持了一周也沒有結果,我軍的情況倒還好,只是每天在海面上搜尋。

那些躲在海底的美軍就沒有那麼好運了,不僅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而且潛艇內的食物都消耗得差不多了,更致命的是,氧氣也是岌岌可危。

如果再繼續這樣下去,只怕自己都要交代在這裡了。

此時距離尼克松到達沒剩幾天時間,為了儘快讓美軍離開,指揮官王宗森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他先是讓所有的艦艇撤離瓊海,實際是暗中隱藏在附近。

就這樣憋了一周的美軍終於忍不住,立即浮出水面呼吸新鮮空氣。

同時也啟動通信裝置向總部彙報情況,我軍也趁機鎖定潛艇位置。

他們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被四艘獵潛艇包圍,無奈之下只能灰溜溜逃出瓊州海峽。

那麼究竟是誰指使他們的?而且還選在這個時間點,難道是尼克松的障眼法?

其實只要清楚美國背後的情況,就能簡單分析出始作俑者和動機。

美國的共和黨民主黨其實一直有分歧,而尼克松正是代表了共和黨。

所以自然引來了自己對手的打壓和反對,這次的潛入就是一次試探。

第一,引起中國的警覺,從而擾亂尼克松的中國之行,這也符合大部分美國人的想法。

第二,試驗我國的底線,看看這個柿子好不好捏,自己心裏也有底。

第三,如果中國不予理會,他們還能趁亂收集情報,用來破壞我國對外的關係。

如果真的挑釁成功,那美國這次真的是「一石三鳥」。

不僅打擊了尼克松的行動,還能給中國一點警示。

萬一出了問題,還能生拉硬扯一通大道理,反正對自己也是百利而無一害。

美國此舉真的是居心叵測,毛主席謹慎又不失智慧的決定輕鬆化解了這次的危機。

後來尼克松順利訪華,成為關係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為兩國關係開啟了新的篇章。

其實毛主席的決定放在現在也不過時,正如古人所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有時候以靜制動也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