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於投俄的圖瓦共和國,已成為亞洲最窮地區,首府落後如村鎮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這樣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可以讓您下次繼續閱讀相關文章,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您的認真閱讀是我們最大的動力,感謝您的支持。


說起圖瓦共和國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是俄羅斯的一個聯邦國家。不過它卻有另一個名字,那就是唐努烏梁海。這個地區是我國1994年劃給俄羅斯的領土。圖瓦為什麼要加入俄羅斯?又為何成了亞洲最窮的地區?


物產豐富的圖瓦共和國

圖瓦共和國地處遙遠的中西伯利亞南部,地理位置邊遠而複雜。其西部與哈博羅夫斯克邊疆區接壤,南部則與伊爾庫茨克州相鄰,東北方向毗鄰雅庫特共和國和薩哈共和國,而東南方向則與蒙古國相接。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圖瓦成為一個連接俄羅斯與蒙古文化的獨特交匯點。圖瓦的地理範圍相當廣闊,北起薩彥嶺,南至唐努烏拉山,構成了一個被高山環繞的盆地區域。


這片被高山環繞的盆地上,山川草原交匯,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夏季時分,綠草如茵,野花遍地,成群的牧羊在山坡上悠閑地吃草,構成了一幅美不勝收的田園牧歌。到了冬季,這裡則變成了銀裝素裹的世界,山川被白雪覆蓋,展現出另一番北國風光。


圖瓦人是這片土地的主要居民,他們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化和傳統。圖瓦人擅長馬術和歌唱,尤其是呼麥,一種獨特的喉唱技藝,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瓦還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森林覆蓋率高達85%,不過圖瓦人口非常稀少,常住人口僅有32萬人,其中圖瓦人佔比高達82%,他們都自稱是成吉思汗的後代。此外,圖瓦共和國的人口中還包括俄羅斯人卡拉卡爾帕克人等少數民族,這些民族在共和國的發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們生活的方式緊密地與自然環境相連,大部分人在廣袤的草原上放牧為生。圖瓦人的傳統住宅——圓頂帳篷也適應了他們游牧的生活方式,既方便遷移又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至今,許多圖瓦人依然保持着傳統的生活方式。雖然對於世界的許多人來說,它依舊是一塊神秘的土地,但對於那些有幸到訪過這裡的人來說,圖瓦共和國的壯麗山河、獨特的文化和熱情的人民,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圖瓦共和國在中國的歷史

圖瓦共和國曾名為唐努烏梁海,早在唐朝時期已是我國領土之一,這裡的居民與中原王朝有着頻繁的交往。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王朝之一,其疆域遼闊,文化開放,吸納了眾多邊疆民族進入其版圖。據史料記載,唐朝期間,考慮到邊疆穩定與民族融合的需要,曾支持回紇建國,並將唐努烏梁海等偏遠地區交由回紇汗國管轄,這是中唐時期對邊疆政策的一次重要調整。


然而,唐朝的強盛並不能阻止歷史的變遷。隨着唐朝的衰落,唐努烏梁海開始遊離於北方少數民族各部落之手,成為游牧民族爭奪和遷徙的地區。在元朝時期,唐努烏梁海地區被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這一時期,隨着蒙古帝國的迅速擴張,唐努烏梁海地區的戰略重要性日益顯現,它不僅是重要的軍事要塞,也是文化交流的橋樑。據歷史記載,這一時期的唐努烏梁海不僅居住着突厥人、蒙古人,還有來自中國的漢人回族等民族,它們共同構建了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


清朝時期,隨着帝國邊疆的逐漸穩定,唐努烏梁海地區的政治地位也隨之提高。清政府在此設立了「唐努烏梁海將軍」,並將此地劃為清朝直轄的特別行政區,這在當時是對唐努烏梁海地區重要性的一種體現。在清朝的統治下,唐努烏梁海地區的經濟、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其中不乏中華文化的傳播,例如,佛教在此地區得到了普及,許多漢族文化的元素也被當地吸收。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隨着近代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唐努烏梁海地區的歸屬也發生了變化。


沙俄侵佔唐努烏梁海歷史進程

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當時的沙俄正處於迅猛的領土擴張之中。當時沙俄的目光投向了東方,意圖通過拓展亞洲的疆域來增加國家的財富和權力。位於俄國和清朝國境之間的唐努烏梁海地區,因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戰略位置成為俄國渴望吞併的對象。


19世紀中葉,清朝正處於國力衰微之中,外部列強的侵略和內部的腐敗、叛亂讓清廷疲於應對。沙俄政府洞察到了這一點,開始採取行動。1858年,沙俄迫使清朝在璦琿條約中割讓了黑龍江以東的廣大領土。不久,1860年的北京條約更是讓沙俄獲得了烏蘇里江以東至海岸的土地,為俄國侵佔更多的中國東北及北部疆域打開了大門。


接下來,沙俄的目光則集中到了唐努烏梁海地區。1870年代末,沙俄開始在唐努烏梁海地區派遣探險隊進行考察,並以保護其在華商人的利益為由,不斷侵犯該地區的主權。到了1881年,沙俄更是公然與北方的蒙古部落進行接觸,意圖拉攏部分蒙古力量,為其侵佔行動作鋪墊。


在1884年,沙俄強迫清朝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不僅要求清廷承認沙俄對已經佔領的伊犁地區的主權,更是藉機提出了對唐努烏梁海的要求。雖然這次清廷並未答應關於唐努烏梁海的請求,但沙俄並未放棄其野心。直到19世紀末,隨着沙俄的鐵路網絡向東擴展,俄國對唐努烏梁海的控制愈發明顯。1900年,沙俄趁義和團運動之機,以保護僑民和傳教士為由,增派兵力進入北部邊疆地區,進一步加強了對唐努烏梁海地區的控制。


雖然後來的幾次談判中,清朝試圖收回失地,但受到內憂外患的影響,最終未能成功。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唐努烏梁海地區的主權問題仍然懸而未決。直到1921年蒙古獨立,利用這一時機,沙俄進一步擴大其移民計劃,並在1914年公開宣布其決定將唐努烏梁海變為其保護國。儘管從名義上看,唐努烏梁海仍舊歸屬於我國的版圖之內,但實際上,這片土地已經淪為了沙俄的殖民地。


1944年,圖瓦在蘇聯秘密操縱的背景下請求加盟蘇聯,蘇聯迅速應允了這一請求。隨着蘇聯解體,這片土地被俄羅斯接管,從而成立了今天的圖瓦共和國。在當時之前,圖瓦雖然單方面獨立,但我國並沒有承認其獨立的地位,最後還是在1994年,考慮到與俄羅斯的關係以及圖瓦與我們的關係日漸疏遠。所以我們才認可了其為俄羅斯領土。


圖瓦發展的怎麼樣了?

蘇聯解體後,圖瓦的經濟與社會狀況並未如預期中顯著好轉,俄羅斯政府為了加強對圖瓦的控制,限制了其與外界的接觸,幾乎在貿易、教育、娛樂媒體等諸多方面實施了嚴格管制。這種超度的閉塞不僅剝奪了圖瓦接觸外部資源的機會,更是讓其經濟發展步履維艱。


作為一個自然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圖瓦境內的採礦業本有希望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由於各種歷史與政治原因,這些自然資源的收益幾乎全部貢獻給了俄羅斯,當地居民並未因此獲得應有的利益。如此情況之下,大多數圖瓦人只能回歸至最傳統的生存方式——畜牧業和狩獵,以維繫生活。


經濟的疲軟直接影響到了圖瓦的人均GDP,當下只有約3157美元,而這一數據在亞洲乃至全球都是極為低下的。貧困不僅限制了人民的物質生活,還嚴重阻礙了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包括教育、醫療等,進一步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圖瓦人均GDP遠低於俄羅斯的平均水平,且經濟增長緩慢。圖瓦共和國的經濟主要依賴於傳統農牧業與部分礦產資源開採,但由於技術落後、基礎設施不完善,這些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極低。該國醫療、教育資源極其匱乏,許多地區缺乏基本的醫療設施和合格的醫護人員,導致當地居民面臨嚴重的健康危機。教育方面,雖然圖瓦共和國政府努力推廣九年義務教育,但受限於經費和師資力量,很多孩子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更不用說接受高等教育,這無疑加劇了貧困的惡性循環。


在圖瓦共和國的偏遠鄉村,由於交通不便和經濟條件限制,許多家庭仍然依賴於自給自足的傳統生活方式。他們的住房簡陋,冬季寒冷難耐,而夏季則要面臨蚊蟲的侵擾。教育和醫療資源的缺乏,使得他們在遭遇疾病和求知慾望時,經常感到無助和絕望。


首府克孜勒的破敗,彷彿是整個圖瓦發展窘境的縮影。曾經作為政治和經濟中心的城市,如今卻顯得蕭條不堪,街道、建築物的老舊破敗,更是令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