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查家譜,說張柬之的祖先可以一路追溯到劉邦的左膀右臂張良。哇!基因了不得呀!不過,張柬之年輕時擔任清原縣縣丞,在這個崗位上足足趴了四十年沒挪窩,呵呵!成了著名的「縣丞釘子戶」。
這個時候,一般人早就認命躺平,但張柬之卻在70歲重新踏入考場,再度奪得賢良科的狀元,為他的人生注入了第二春。
武則天有一回問狄仁傑:「我想找個大才用,你有推薦人選嗎?」狄仁傑說:「臣不知道陛下打算怎麼個用法?您要想找個擅長公文、富有文採的,還是想找一位經國濟世的大才?」
武則天不耐煩地說:「知道你還問!快說說,有沒有這樣的人?」狄仁傑說:「有。荊州長史張柬之,是難得一見的宰相之材。而且他多年懷才不遇,要是得到陛下的重用,一定會鞠躬盡瘁,報效國家。」
武則天聽了狄仁傑的話,滿懷期待地把張柬之召來一看,哇!原來是個將近八十歲的小老頭兒,大失所望,隨便給了個洛州司馬的官職就把他打發了。
過了段時間,武則天又對狄仁傑說:「你不是答應給我推薦大才嗎?」狄仁傑說:「臣之前推薦的張柬之,陛下不是還沒用嗎?」武則天說:「我用啦」。狄仁傑搖頭道:「我推薦他,是希望陛下用他做宰相,當洛州司馬,那不叫用。」武則天說:「那行,我用。就叫他當個秋官(刑部)侍郎看看吧!」
宰相姚崇出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臨離開京城之前,武則天讓他推薦一名宰相的後備人選。姚崇說:「我看秋官侍郎張柬之沉穩有謀,能決策大事,而且此人已經八十歲了,再不用就來不及了。」
武則天見狄仁傑、姚崇先後極力推薦張柬之,只好硬着頭皮提拔張柬之當宰相。
其實,武則天與張柬之是同齡人,而且性格相似,同屬於倔強執拗、百折不撓的稀有物種。
武則天80歲以上時疾病纏身,難以上朝,治理國事明顯力不從心,卻仍然死死握住帝王的權柄,遲遲不肯讓自己的兒子接班,反而將許多重大決策通過身邊的兩個男寵傳遞,李唐家族皇權被武氏家族或武則天男寵勢力集團取代的風險與日俱增。
張柬之大器晚成,雄心萬丈,註定會在生命的最後時光爆發出最燦爛的火花。
張柬之發揮才智,充分利用各種機會,秘密廣泛聯絡擁戴李唐家族的大臣,並將親信骨幹調任左羽林軍將軍,又說服右羽林軍的將軍為己所用。
在約定的時間,羽林軍開始進軍皇宮。可是,關鍵時刻,皇太子掉鏈子了。
當眾大臣和一大幫羽林軍想簇擁太子入宮逼迫武則天讓位時,太子渾身打哆嗦,面青口唇白,死活拒絕出門。哎喲!這也難怪,他老媽子長期以來的鐵血手腕已經深刻地烙印在太子的心裏,一想到就心驚膽寒。
一邊是眾大臣苦苦勸說,一邊是太子不肯配合,最後,大臣只好賣一個破綻,對太子說:好吧,既然這樣,那麼勞煩殿下親口對眾將士說一聲,我們確實開不了這個口。
太子一聽,大臣們妥協了,頓時鬆了一口氣,出門剛想開口,大臣們們一二三把他搬上坐騎,狠抽一鞭子,駿馬飛奔,太子回不去了。
武則天的兩個男寵血濺皇宮,病魔纏身、眾叛親離、內外交困的武則天被迫讓位給太子,張柬之導演的逼宮大戲成功落幕。
作為公眾號「學習與智慧齊飛」的作者,心理才子研究張柬之,與大家分享跨界通用大智慧原理:
大器可以晚成,終身學習、終身奮鬥的人生策略永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