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曾經的紅25軍軍長程子華來到河南省盧氏縣醫院的一間病房裡。
病床上躺着的老人家呼吸微弱,形容枯槁,生命顯然已進入了彌留之際。
程子華看着床上的人,緊緊握住他的手,眼眶濕潤道:「恩人,總算找到您了!」
這位老人是誰?程子華又為何會稱他為恩人?
救命稻草
1934年12月4日,我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無奈之下,由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帶領的紅25軍開始了漫漫長征路。
此次長征的目標是從河南轉移到陝西南部山區,紅25軍將會在這裡建立並發展根據地。
而就在紅25軍部隊準備從盧氏縣一路西進時,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險境。
為了將25軍一網打盡,蔣介石親自出征來到了武昌,並在半個月前規划了一系列嚴密計劃。
他不僅派遣了將近一萬多名精兵對25軍進行圍追堵截,還提前出髮帶人趕到了必經之路的關隘守着。
前有攔路虎,後有精兵追趕,面對這樣插翅難逃的嚴峻形勢,25軍的戰士們心中升起絕望之感。
帶領隊伍的幹部們曾商討過許多突出重圍的辦法,但無一例外都在實行過程中遇到了種種阻攔。
最大的問題便是蔣介石派遣的一萬精兵。
在此之前,25軍在反圍剿的戰鬥中已經遭遇重創,隊伍中大多人傷勢尚未痊癒,武器和物資也沒有得到及時補充,此時若直面敵軍無異於以卵擊石。
並且在敵軍的窮追猛打之下,隊伍必須不停轉移陣地,幾天下來,戰士們都已經精疲力盡。
最終,紅25軍大部隊被逼進了地勢險峻的桐柏山。
身後已經沒有了退路,這下徹徹底底陷入了敵軍的牢籠之中。
戰士們都不是貪生怕死之輩,有人一咬牙道:「乾脆和他們拼了算了!就算咱們全軍覆沒,最起碼也能重創敵人,給之後的同志劈開條路。」
眾人聽後紛紛附和,甚至有人開始提筆寫起了遺書。
眼見同志們這副視死如歸的模樣,程子華眉頭緊鎖,說道:「再等等。」
原來他已經聯繫上了河南的地下黨員張星江,張星江趁夜爬上山,同25軍大部成功接頭。
看到張星江,程子華像抓住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他緊緊握住張星江的手,語氣懇切道:「張星江同志,你比我們熟悉這裡,看看還有沒有別的路能走。」
張星江對這一帶並不算很熟悉,他知道的路敵軍想必也清楚。
二人商討許久,眼看天色漸白,一旦徹底天亮,等待他們的便只有和敵人殊死一搏一條路。
張星江心中焦急時,瞥見樹根下一株不起眼的草苗,猛地一拍大腿。
「有辦法了!」
那是一株止咳用的草藥,在這座山上隨處可見,除此外還有許多其他野菜野菇,山腳村寨的村民常常會來上山採摘。
有些草藥生於峭壁岩縫中,尋常的路極難到達,這些村民或許會有一些另闢蹊徑的法子。
程子華擔憂道:「現在山腳這麼多人守着,村民能上山來嗎?」
「您放心,老百姓的智慧超出咱們的想像,他們自然有法子上山來。眼下正是草藥茂盛的季節,一定能等到人。」
二人於是蹲守在一處草藥茂密的地方,最後等來了貨郎陳廷賢這根救命稻草。
成為黨員
這位在紅25軍長征資料中記載的「河北布衣紅軍」,其實是山西晉城人。
他出生在一個貧困的普通農家,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便去世了,家中沒有兄弟姊妹,只有他和一位年歲已高的外婆。
為了養活外婆和自己,小小年紀他便開始挑上擔子做起了貨郎。
桐柏山中盛產草藥,入葯價值很高,加上生長環境險峻,賣價極高。
陳廷賢盯上了這個商機,每年到這時便會來到山上採摘。他不僅熟悉周邊的山路,也知道一些尋常人見都沒見過的偏僻小徑。
聽說他經常上山後,程子華和張星江對視一眼,知道自己找對了人。
他們向陳廷賢解釋了眼前的困境,希望他能帶領紅25軍逃出被敵人圍成鐵牢的桐柏山。
在當時,由於敵人的誤導性宣傳,給紅軍抹黑,百姓心中對我軍有誤解。陳廷賢起初也着實嚇了一跳,下意識便想拒絕。
但他見程子華雖然着急,但始終沒有威逼利誘他,而且態度十分誠懇,一點架子都沒有,漸漸放下了防備。
反觀敵軍,將山頭圍了起來,想上山的百姓都會被他們趕走,絲毫不顧平民百姓死活。
再三思考後,陳廷賢答應給紅25軍帶路。
就這樣,紅25軍3000餘人,在陳廷賢的帶領下,順着峭壁旁一條兇險陡峭的小路下了山,在天亮前成功離開了敵人的包圍圈。
下山後,陳廷賢將戰士們領到了自己平時住的村落外暫休調整。他先是回家安頓好家裡人,隨後去鎮上用為數不多的積蓄為將士們買了些乾糧。
程子華不肯白白收下他的東西,戰士們東拼西湊了十幾元要給他,陳廷賢堅決不收:「同志們為了咱們老百姓出生入死,這點小事不必掛懷!」
接下來幾天,戰士們休整狀態,陳廷賢便會時不時前去敵人那邊查探情況。見他們還在守着桐柏山,程子華暫時鬆了口氣。
原本陳廷賢帶的路到這裡就結束了,但他見紅軍戰士們的做派和敵人誤導性的傳言中截然相反。
戰士們不但軍紀嚴明,意志力也極強,無論多餓都不會白拿群眾的東西,也不肯入住百姓家,就這樣在郊外席地而睡。
陳廷賢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他決定要帶紅25軍的戰士們繼續走一段路。
等同志們休整好後,接下來幾天,陳廷賢繼續帶着戰士們翻山越嶺,沿着一條條峽谷中的窄路一路轉向西北,最終成功在三日內抵達了豫陝二省的交界處。
敵人的主力部隊還在盧氏縣守着,做着能將25軍一網打盡的白日夢。
這邊在二省交接的防備便弱了許多,紅25軍的戰士們輕而易舉將敵軍擊潰,成功在三日內抵達了陝南。
這次行動成功粉碎了敵人在豫陝一帶的封鎖線,為紅25軍建立新根據地開闢了道路。
行動順利結束後,整個紅25軍上下都對陳廷賢十分感激。
面對這位拯救了3000多餘人性命的恩人,眾人不知該如何感謝他,對方既不收錢也不要東西。
思來想去,程子華問了陳廷賢的名字,並寫了張字條給他:陳廷賢於1934年12月5日正式成為黨員。
程子華將這張紙條鄭重地交到陳廷賢手裡,告訴他:「老鄉,今天開始你也是咱們的黨員了。」
陳廷賢不識字,不知道紙條上寫的是什麼,但他聽明白了程子華的話。他激動地接過那張紙條,小心翼翼收進了口袋。
了卻夙願
此後,紅25軍始終在前線奮鬥,為國家解放做出重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程子華依然記得當初的恩人,曾前後六次派人來尋找。
只是出於各種原因,加上陳廷賢當時已經不在晉城了,始終沒能找到。
此後,國家雖忙於建設,也始終沒有忘記這件事。
1983年,程子華在編寫回憶錄時,再次想起了沒能找到恩人的遺憾。
這次,他決定擴大尋找範圍,並聯繫了周邊各省的政府一同尋找這位對紅25軍有大恩的恩人。
這一次,終於等來了好消息。
程子華得到消息後,連夜啟程來到了河南盧氏縣。只是等他趕到時,本地的幹部卻帶他去了醫院。
在醫院裏,程子華見到了躺在病床上,已經精神恍惚了的陳廷賢。
陳廷賢此時已經說不出話了,大多時間都在昏睡。
在離開之前,程子華見到了陳廷賢的兒女。
據他們說,當年陳廷賢在返程時遇到了前來搜查的敵軍。敵軍得知他給紅軍帶路的消息,將陳廷賢抓了起來,而後苦於沒有證據才將人放走。
此後,陳廷賢始終謹慎保管着那張紙條,但後來這張紙條不慎被燒毀在了一場大火中。
失去了唯一的證據,陳廷賢也不知道當年自己所救的團是哪個,他也曾主動提出要向政府繳納黨費,但沒有證據,根本沒有人相信。
陳廷賢已經是一名黨員的事,變成了只有他自己才相信的空話。
好在如今政府終於在他彌留之際找到了他,也算是了卻了陳廷賢的一樁心愿。
1984年1月,陳廷賢病逝。
得知這個消息後,遠在千里外的程子華失聲痛哭,向著晉城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在革命歷史上,有許多像陳廷賢一樣平凡卻偉大的布衣英雄。更有許多人連名字也沒能留下,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而我們能有如今的幸福生活,都是靠這些一個又一個的「小人物」在背後默默地付出。
無論史書上是否有他們的名字,我們都應當永遠銘記這份付出和無私奉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