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強盛一時,但卻從未能將緬甸納入版圖,歷史上的緬甸有多強?
雖然緬甸與中國依山帶水,但是他們始終沒能成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要知道的是,古代的中原王朝因地大物博、農業發達,所以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實力不凡。對比來講,緬甸也不過是個彈丸之地。
可就算是這樣,緬甸依然能保持國家獨立,不但取得了不俗的歷史成就,而且還在東南亞地區爭得了一方霸主之位。
緬甸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古代緬甸實力到底有多強?中原王朝與緬甸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一
有礙於近些年來緬甸的發展實在讓人沒眼看,所以我們現在一提起緬甸想起來的就是詐騙、販毒和噶腰子,根本和繁榮富強沾不上邊。
再加上緬北近期武裝衝突大爆發,更是讓生活在和平里的我們難以想像,緬甸的老百姓都在經歷些什麼人間疾苦。
然而如果時間能倒退回古代,緬甸可不像現在這樣一團亂麻,畢竟古代的緬甸實力非同凡響,甚至還曾是中南半島上的霸主。
至於緬甸能成為一方霸主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之一就是緬甸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佔據了中南半島的西部地區。
而且三面環山、一面靠海的地形特點,讓緬甸成為了中南半島上相對獨立的一部分,這對發展經濟和抵抗侵略都非常有利。
更重要的是,在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古代社會,緬甸境內有相當一部分土地是河流三角洲地帶,土壤足夠肥沃才孕育得出強勢的古代國家。
想來正是看上了這裡的天然優勢,所以不少早期民族和部落最終選擇在古代的緬甸地區繁衍生息,其中包括驃人、孟人、若開人等等。
隨着農耕文明的生根發芽和各民族部落的融合,緬甸也逐漸有了早期國家的雛形。
有趣的是,當時孟人擅長種水稻,驃人會修渠灌溉,若開人則懂冶金鑄幣。他們各有各的優勢,如果相互吸收學習,肯定能成大事。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早期發展起來的幾個民族產生了交流與融合,並且有了統一的趨勢。
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最終實現統一的卻是一股後來居上的勢力——緬人,此前他們一直住在緬甸北邊,因驃人強悍而無從擴張。
可大約在9世紀前期,緬甸北方的南詔大舉入侵驃國,這極大地削弱了驃人的勢力,也給了緬人趁虛而入的機會。
驃人雖然在緬甸內部幾個部落里很有實力,但是因為政權鬆散且缺乏對外作戰的經驗,所以一遇到外來侵略馬上就被打得七零八落的。
隨後緬人阿奴律陀在緬甸建立起了首個封建王朝——蒲甘王朝,這也是緬甸崛起的重要契機。
定都蒲甘以後,阿奴律陀一邊鞏固王權、防止散亂的其他民族復興叛亂,一邊發展國內經濟和文化,這為古代緬甸的繁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可惜緬甸也逃不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規律,1287年,阿奴律陀創建的蒲甘王朝走向崩潰,緬甸隨之陷入混亂當中。
這一亂就是兩百多年,北邊的勢力往南推進,南邊的政權也要往外擴張,割據戰爭更是輪番上演。
一直打到16世紀,緬族人才重新收拾住了局面,東吁王朝隨之應運而生。在莽瑞體和莽應龍這兩位勵精圖治的國王的治理下,緬甸重新強盛起來。
雖然後來東吁王朝被貢榜王朝取代了,但是這次緬甸沒有再大亂數百年,東吁王朝發展起來的國力也沒被消耗殆盡。
此時緬甸既有前代發展的基礎,內部又逐步形成了對緬族治國的文化認同,所以稱得上是「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也正因如此,緬甸在東南亞的話語權越來越大,別的國家打不過他也只能乖乖聽話,漸漸地緬甸竟還成了一方霸主。
以至於強大起來以後,緬甸還曾主動出兵中原王朝,那麼雙方的戰況如何呢?
二
歷史上中原王朝雖然強悍,但始終沒能把緬甸納入麾下,這究竟是為什麼?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所謂的「中原王朝」指的是歷史上曾定都中原的封建王朝,無論皇帝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都包括在內。
緬甸作為與中原王朝地緣相近的國家,會在古代同中原王朝產生聯繫是不可避免的事,但這種聯繫並不都是愉快的。
早在蒲甘王朝時期,緬甸的一位國王就曾與元朝的忽必烈有過齟齬,只是那位國王並不想以卵擊石。
畢竟當時忽必烈和元朝都是威名在外,一看就是緬甸惹不起的人物,於是那位緬甸國王主動派了親信去解決問題。
拜見忽必烈以後,這位使臣成功處理好了雙方的不愉快,把硝煙驅散在了萌芽中。
然而到了明朝時期,緬甸這邊也建立起來了東吁王朝,在國王莽瑞體的帶領下,緬甸經濟復興、軍隊強盛,有了與中原王朝對抗的政治和軍事基礎。
明朝嘉靖十年以後,緬甸與明王朝的關係從蜜月期冷淡下來,此時緬甸鞏固住了大一統政權,並且把手伸向了雲南邊境。
其實為了加強對雲南邊境的管理,明朝曾在此設置過「三宣六慰」,只是隨着明朝實力的衰弱和東吁王朝的崛起,這些管理機構也失去了原有的效力。
隆慶年間,東吁王朝越來越不掩飾對雲南的野心了,不但直接派兵去了雲南德宏和西雙版納地區,而且還用小恩小惠收買了不少邊境附近的小國和官員。
有一回明朝的兩位官員去孟密地區買大象時,還被當地的官員抓了起來,並且送去了東吁王朝的國王莽應龍那裡邀功。
莽應龍也不客氣,直接把這兩個人五花大綁起來,直到他成功發兵打下雲南車裡,這兩個人才被放回中國。
隆慶二年,木邦土官罕拔曾請求明朝讓他去當宣慰使。遭到拒絕以後,罕拔勃然大怒,並且順勢投靠了緬甸,莽應龍因此厚賞了他。
偏偏那時雲南潞江安撫使也是貪財好利的人,眼瞅着罕拔大發橫財,他也心動不已,所以也投靠了東吁王朝。
莽應龍正是通過諸如此類的手段,慢慢蠶食着明朝對雲南的控制權,直到明朝忍無可忍,雙方終於正式在戰場上見了面。
尤其莽應龍之子莽應里繼位以後,更是直言「不見漢使,不受漢賞」,就差把打敗明朝的野心直接寫在臉上了。
而且當時的東吁王朝正值春秋鼎盛,但明朝卻已經有了衰頹之勢,所以緬甸在萬曆十年引兵來犯時,直接就打下了干崖地區。
嘗到甜頭以後,東吁王朝的軍隊絲毫沒有收斂,又把注意力放到了姚關。
時值正月,緬甸士兵卻在邊境胡作非為,單純攻城也就罷了,偏偏他們還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消息傳到北京以後,萬曆皇帝龍顏大怒,立刻派出湖廣參將鄧子龍等人平叛。
可這時滇緬邊境的情況已經非常危急,緬甸眼瞅着就要從東西兩路圍上來了。
此時明朝軍隊才剛集結完畢,就要匆匆趕往前線迎敵。幸而鄧子龍很爭氣,在攀枝花大破敵軍,與其餘部隊配合暫時穩住了局面。
可緬甸軍隊賊心不死,幾年以後再度來犯。這回他們同樣被鄧子龍打得倉皇而逃。
後來雙方僵持在屯沙洲,明軍苦於沒有船隻無法追擊,只能放任他們逃跑。
此後雙方又糾纏了好幾十年,緬甸沒討到什麼便宜,明朝也始終沒能征服緬甸。
然而明朝要對付的敵人可不止緬甸這一個,東北的後金才更是搞得明朝人心惶惶。
直到公元1606年,緬甸發兵三十萬進攻木邦。可明朝這時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對付後金上,根本無暇顧及西南邊陲,最終木邦淪陷於緬甸之手。
但是緬甸也沒接着往北打,而是轉頭回到東南亞去征服緬甸南部的白古、卑謬等小國了,緬甸與中原王朝的大戰這才慢慢平息。
這麼看來緬甸和中原王朝似乎多有不睦,而且不在鼎盛時期的中原王朝好像也拿緬甸沒辦法。
那麼,難道這幾千年來,雙方一直都在打打殺殺嗎?
三
古代緬甸實力不俗,沒被中原王朝收入囊中,那麼雙方能否相安無事呢?
書接上回,在明朝山河日下時,緬甸雖然趁機搶了些地盤,但是也沒做得太過分,反而接着實現稱霸東南亞的大業去了。
可惜好景不長,明朝這邊剛被清朝滅國,緬甸那邊的政局也陷入了混亂,盛極一時的東吁王朝沒能撐過這次浩劫。
取而代之的則是貢榜王朝,等貢榜王朝站穩腳跟時,清朝已經是乾隆爺的天下了,此時與緬甸接壤的雲南早已被清朝收入囊中。
然而貢榜王朝的第三位國王——辛驃信繼位以後,卻仗着緬甸國力有所提升,又找起了清朝的麻煩。
清朝和緬甸這一打就是四年多,雖然沒在戰場上分出勝負,但是隨着1769年《老官屯協議》的簽訂,最終雙方化干戈為玉帛了。
有意思的是,這個合約能簽下來就證明雙方都是認可的,但是兩國流傳出來的說法卻有些不一樣。
清朝這邊記載的是,緬甸同意了「十年一貢」。也就是說,緬甸需要定期來京朝拜進貢,以表示對清朝的尊敬。
可到了緬甸那裡,他們卻認為雙方是「每十年派使互訪」。如果按照這個說法,那麼清朝和緬甸應該是地位平等的,根本不是單純地他們向清朝進貢。
這兩種說法看上去不太一樣,但其實卻都說得通。因為實際情況是,雲南地方政府每隔十年會主動去一趟緬甸,告訴他們該給清朝「上貢」了。
而清朝和緬甸打完那四年仗以後,關係一直都比較友好,所以雲南派人通知緬甸以後,緬甸基本都會按時派使團進京朝拜。
因此緬甸那邊會認為是兩國互訪也沒有毛病,畢竟是清朝先派人去的緬甸,他們才會禮節性的「回訪」。
何況當時清朝也不是大獲全勝才和緬甸簽的和約,而是在戰事久拖不決,誰也奈何不了誰的情況下雙方才和解的。
再加上緬甸在東南亞也算一方霸主,無論是出於實際情況,還是為了民族自尊心,他們認為是互訪都沒有太大的不妥。
當然不管雙方如何看待他們的關係,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戰爭結束後和平友好成了清朝和緬甸的主旋律,這其實也是歷史上雙方最常有的狀態。
說來緬甸雖然和歷代中原王朝的都城都隔着萬水千山,但是雙方的經濟、文化乃至政治交流都有着源遠流長的歷史。
最早在漢朝時期,緬甸就與中原王朝實現了互通有無。公元97年到130年,「撣國」曾三次派使者與漢朝交流,順道帶來了他們的珍寶、音樂、雜技等。
這裡的撣國指的就是緬甸,正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漢朝見着緬甸如此有誠意,於是也回贈了「金印紫綬」,而這也成了中緬建立邦交的開始。
而且緬甸的雜技、魔術實在有趣,所以一經傳入就迅速得到了漢朝民眾的喜愛,不少漢代的石刻畫像中都記錄了表演時的場景。
隨着時間的推移,緬甸的名字從漢朝時期的「撣國」變成了唐代的「驃國」,但是不管叫什麼,緬甸與中原王朝的交情依舊在。
公元802年,驃國派出使團出訪唐朝,隨行的同樣有「文藝工作者」,他們帶到大唐的出色表演還成了當時的一段佳話。
更值得一提的是,蒲甘王朝時期,緬甸的佛教也傳入了中原,這讓雙方的交流深入到了更深的層次。
凡此種種都足以證明自古以來中國和緬甸就有着很深的交情。雖然偶爾會刀兵相向,但歸根到底仗不能一直打,共謀發展才是最重要的事。
哪怕緬甸從未被中原王朝征服,也沒有進入以中原王朝為主導的儒家文化圈,但這完全不影響雙方建立邦交關係,進行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放到現在也是一樣,雖然中緬雙方在制度、歷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但是依然能保持友好往來,合作為兩國人民謀福祉。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