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女知青首次探親,北大荒丈夫一進門看到岳父照片大驚,隨即提出離婚

在過去知青下鄉的浪潮中,有許多人選擇紮根北大荒,把這裡變成共和國的糧倉。

1969年,寧波的一間小房子里,一個面容嚴肅的中年男子坐在沙發上,看着站在面前的女兒,心裏有些難過和不舍。

就在剛剛,他這個剛滿19歲的大女兒黃麗萍,興沖沖地跑回家,說要到東北去支援農村建設。

黃麗萍的父親是一名軍人,他知道東北的條件非常艱苦,他實在是有些捨不得這個女兒,去東北。

但黃麗萍從小就非常有主見,她決定了的事情,三頭牛都拉不了回來,她父親只好囑咐她一定要常寫信,注意照顧自己。

很快,就到了黃麗萍離家的那一天,她的父親把她送到火車站。

看着眼前這個女兒,她的父親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只是重複着這幾天說了好多遍的注意事項,什麼要注意保暖、起風的時候記得把臉圍起來、冬天一定要穿厚襪子……

黃麗萍也察覺到父親的不舍,她強忍着淚水,揮手告別,然後登上火車。

從寧波一路到東北,黃麗萍看着窗外的景色逐漸發生變化,心中也開始期待起在東北的生活,當火車到站,這刺骨的寒風和一望無際的雪原,讓黃麗萍有些畏懼。

但她知道,這是她自己的選擇,她不能退縮,否則就成了父親口中的逃兵。

進入農場,第一天沒有什麼工作,只是大家相互熟悉一下,再加上了解一下農場的設備和主要的工作。

夜晚,黃麗萍躺在床上,有些難以入眠,畢竟一下子從南方來到北方,氣候差異帶來的不適,讓黃麗萍有些難受。

第二天,黃麗萍和一眾知青,就被分配到各個不同的崗位上去了。

黃麗萍被安排過去,負責去開墾荒地,握着那個沉重的鋤頭,黃麗萍實在是有些不適應,因為在城裡出生的她,別說鋤頭了,一年到頭連農田都很少見過。

她只能笨拙地學着一旁的農民伯伯鼓舞着鋤頭,一天過去了,他們的工作總算結束了,黃麗萍整個人都有些站不穩了。

握着鋤頭的手也有些發抖,此刻的她有些後悔來到東北。

夜晚,坐在床上,看着手上幾個水泡,黃麗萍眼中的淚水有些止不住了,不只是她,許多從其他地方過來的知青都在默默流着眼淚。

很快農場的幾個工作人員過來,開始幫助這些知青處理水泡,這幾個工作人員也是知青,只不過他們的下鄉時間要早一些。

其中有一個男青年,是在1960年就跟着父母來到這片土地,並且在這裡紮根。

他非常細心,也非常有耐心地跟這些知青們講該怎麼去鋤地,該怎麼處理水泡,其實他的年齡和這些知青差不多。

很快這個長相帥氣、樂觀開朗的男青年就成為了許多人的朋友。

黃麗萍也不例外,她看着這個和她差不多大,但比她有本事的人,心中也立下了一個目標,一定不能讓父親失望,她也要在農村干出一番事業。

之後的黃麗萍便經常找這個男青年請教農活,男青年對這個南方的來的但又有着非常堅韌性格的女生也很照顧。

有一天,黃麗萍因為勞累過度再加上受涼,突然發起了高燒,是這個男青年背着黃麗萍趕了十幾里的路到大隊找衛生員。

然後,又一直照顧她,直到她痊癒,經過這一次事件,兩人的關係也逐漸升溫,終於男青年鼓起勇氣向黃麗萍告白,兩人也終於走到一起。

當時男青年的家庭情況不是很好,可黃麗萍沒有多說什麼,還是心甘情願地領證結婚,甚至婚禮上只有兩個白面饅頭和一盆燉肉。

黃麗萍在結婚前,給父母寫了一封信,父母也同意了這門親事,只不過在當時那個環境下,她的父母沒辦法,趕過來看着女兒出嫁。

1971年,黃麗萍生下了一個兒子,夫妻二人商量着,要回娘家看一看,但在當時交通非常不便,從東北回寧波還是有些困難,而且往返的車票錢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又過了兩年,兩人總算帶著兒子登上了開往寧波的火車,當黃麗萍走下火車那一刻,她一眼便望見了站在不遠處等候她的父母。

她哭着撲到父親懷裡,訴說著四年未見的離別之情。

很快一家人,便回到家中,黃麗萍的父母張羅着晚飯,這時她的丈夫注意到房間里掛着的軍裝,和牆上的照片。

丈夫兩眼直直地看着牆上,指着照片上的人說:「這是你父親嗎?」黃麗萍回答:「是呀!」丈夫大驚!

這時他才知道原來他妻子口中的軍人父親是開國少將黃思深。

這讓他有些失落,畢竟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農場知青,他父母也只是當地一個小幹部。

在吃完晚飯後,他有些失落地告訴黃麗萍:「我們還是離婚吧,孩子我帶走,你可以有更好的未來。」

黃麗萍看重眼前的丈夫,抱住了他,說道:「我是我,我爸是我爸,我的家現在在東北,你不能丟下我。」

之後,黃麗萍告別父母跟着丈夫再次回到東北那個農場,並在那裡紮根。

哪怕是之後,知青可以回鄉,黃麗萍也沒有離開東北,她已經愛上了這片土地,並且想要好好建設這片沃土。

她的父親黃思深將軍也非常支持女兒的做法。

如今黃麗萍依舊留在東北的農村,和丈夫以及孫子孫女生活在一起。

(來源:記錄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