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黃克誠被老部下誣陷蒙冤,多年後兩人境遇倒過來,黃怎麼做?

在新中國的開國將帥中,黃克誠的軍事能力雖不算最突出的那一檔,但他的戰略眼光卻名列前茅。

單單建議恢復政委制度、首倡全力搶佔東北這兩件事,就能看出他的獨到之處。

另外,黃克誠還是全黨出了名的秉公持正,只要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一定會堅持,哪怕明知會帶來不良後果也絕不退縮。

他這一生曾9次被罷官,都是因為不肯妥協,碰得頭破血流仍保持赤心,這樣的品性世人少有!

對於那些打擊過他的人,黃克誠也還是能保持公正的態度,比如吳中將曾杜撰過一件子虛烏有的事來污衊他,使得群情激憤,更多的人來批他。

但時過境遷後,黃克誠卻沒有報復,反而替吳中將解釋了一句話、伸出了援手,讓吳中將感激得下跪。

說起來吳中將還是黃克誠的老部下。

1940年吳中將奉命率部南下支援華中,擔任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政治部主任,黃克誠則是縱隊司令員兼政委。

皖南事變後該部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吳中將任政治部主任,黃克誠是師長兼政委。

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吳中將都跟黃克誠因工作而頻繁來往。只是,在私人關係方面,他們就時好時壞,曾因為一雙鞋產生小過節。

新四軍時期打籃球是軍隊為數不多的娛樂項目,很多將領都會下場參與。

黃克誠經過觀察發現這樣很容易弄壞鞋子,就號召全師指戰員在球場上脫鞋再打,以此來節約物資。

然而有一次吳中將可能是忘記了,還是穿着布鞋去打籃球,這一幕恰巧被黃克誠看到,也絲毫沒留面子當眾訓斥了起來。

吳中將此時已是高級幹部,四周除了黃克誠外基本都算他的部下,這樣的對待讓他感覺很沒有面子、失了威嚴,心裏就暗暗記恨上了黃克誠。

當黃克誠還身居高位時,吳中將不敢做什麼,但黃克誠身陷險境時,他就忍不住出聲了。

1959年的那場會議,彭老總和黃克誠是被批得最厲害的,不僅在廬山挨批,回到北京後還召開了擴大會議。

此時已不局限於「萬言書」的內容了,很多人為迎合大勢不斷挖掘一些往事來扣帽子,吳中將就污衊黃克誠貪污了一批數額巨大的軍費。

他說1946年黃克誠率新四軍三師從蘇北挺進東北時,帶了金子440餘兩、銀洋21222元、鴉片42斤、各種鈔票幾億元。

這筆錢被帶到四野後勤部,後又在黃克誠上任湖南省委第一書記時被帶到湖南,從此下落不明。

這極為惡毒,因為彭、黃都以廉潔著稱,前面的人再怎麼攻擊都沒有涉及到這方面。

如果貪污的罪名被坐實,彭、黃就等於被全面否定,以往的清廉也會被說成刻意裝出來的。

其他人發言時,黃克誠基本保持了沉默,但吳中將一說完,黃克誠就激動地大喘氣,立馬出言反駁讓人去調查。

後來組織派了一個工作小組去往湖南,還專門到了黃克誠老家,徹底搞清來龍去脈。

原來當年黃克誠的確在徵得組織同意後,掌管過一批包括金條在內的經費,他本人還有很多工作要忙,就讓專人翁徐文保管,每一筆支出自己都要過目、簽字。

到東北時用過一部分,後來是帶着去了湖南,翁徐文為此事還專門寫了條子請示「餘下金子如何處理?」黃克誠批複轉入湖南財政,換成人民幣補助軍烈屬。

不過這筆錢還沒用完,湖南經濟得到好轉,再剩下的就通通上交了,相關文件上有李富春的批示。

李富春時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也就是說關於這筆錢的使用,中央也是知情並批准的。

當工作小組到達湖南後,翁徐文把當年的賬本和單據全都拿了出來,每一筆支出都有領款人的簽字、蓋章、手印,李富春親批的字據也還在。

隨後相關人員也被叫到長沙對證,確定這些數據都是真實的,從而洗清黃克誠的「貪污」罪名。

只是吳中將的「背刺」,讓黃克誠非常難過,也使他背負了一段時間的污名。

後來時過境遷,黃克誠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復出工作,主持紀委,負責審理歷史舊案。

而此刻的吳中將已身陷囹圄,身體有疾還得不到很好的治療,日子過得很煎熬。家人為了改善他的處境,就專門去求了老首長黃克誠。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吳中將做了那麼過分的事情,黃克誠怎麼可能出手相助。

但這種想法顯然是不了解黃克誠,他對吳中將的家人說:他以前犯過錯,已經得到懲罰。現在他有病,也應該得到治療。

在黃克誠的關照下,吳中將獲得保外就醫的機會。等身體稍微康復,他專門跑到黃克誠家門口,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出於愧疚,他不敢登門拜訪。

後來黃克誠還批示過要對吳中將予以一定的照顧:要安排好,使老人生活無憂,不得牽連無辜的子女。得知這些後,吳中將更是痛恨當初的自己。

有些老同志當眾稱讚黃克誠這種以德報怨的行為,但黃克誠只是搖搖頭替吳中將辯解了一句:當時那個環境,他如果不跟我劃清界限,自己也不好過。

其實不止是吳中將,黃克誠對所有人都一樣,像原四野司令員林總,正是有黃克誠的堅持,官方的材料中才得以展示正面的東西。

1983年末,《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初稿出來後,送到黃克誠處檢閱,他在看十大元帥介紹時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即其他九位元帥功績都非常清楚,但在林總這裡就全是過錯,這是不符合實際的。

黃克誠隨即把編寫人員找來,直言寫史要客觀公正,一個不會打仗的野心家怎麼可能成為元帥?後期犯了錯誤不假,但前期為軍隊做的貢獻也要記錄下來,這才是歷史事實。

他用自身舉例:我們1945年進入東北時只有10萬人,3年後再入關已是百萬雄師。十萬人進去,百萬人回來,還建立了一大片解放區,這是廣大指戰員和人民群眾的功勞,但林也是主要的領導人,這點不能抹殺。

因為黃克誠的秉公直言,編寫小組在修改時才加入了正面的事迹。

這裡有一點很重要,新中國的36位軍事家很大程度就是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評定的。如果一個人全是負面,很可能就無法當選了。

能保持一時的公正很容易,堅持一世的公正很困難,而在多次碰壁、甚至因此遭受磨難,還始終公正,那就是萬里難有一了。

黃克誠將軍的作風,值得所有後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