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排陣使述論

引言

排陣使源於唐代,五代、宋初沿置。其中五代是排陣使發展的重要時期。排陣使作為一種較為高級的軍事職官,在五代頻繁的戰事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其在戰場上體現出的職能主要包括:輔助將領排兵布陣、前線指揮作戰、統帥親兵充當先鋒。

此外,擔任排陣使人員的身份特徵,即多為驍勇武將,絕大多數為當朝皇帝親信,也部分體現出五代的時代特點。通過對五代排陣使的梳理,並將其與宋代排陣官進行比較,也可大致看出五代宋初軍事使職系統的發展趨勢,即開始向著標準化、皇權集中化發展。

使職制度是五代繼承唐代政治制度的遺產之一,五代使職如唐代一樣被設置來處理各種事務,同時也體現出「因事而置,事已則罷」的特點。

在這一混亂時期,軍事使職的設置尤為頻繁,其中有一類使職以「排陣使」的名字出現,並常常出現在五代時期的戰爭記載中,大多數學者將排陣使定義為掌管排兵布陣的官職。

但在史書的記載中,關於排陣使排兵布陣的描寫卻十分稀少,同時它又出現在五代這一兵連禍結的特殊時期,故而五代排陣使應有自身的特點,不應簡單地把它當作排兵布陣的官職。

五代排陣使的歷史淵源

關於五代排陣使的歷史淵源,可以從「名稱」和「職能」兩個角度進行考察,相應的對應着兩個官職,即唐代排陣使和唐末五代排陣斬斫使,通過對這兩個官職的分析,可以大致看出五代排陣使大規模設置之前的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排陣使的設置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末黃巢起義時,「乾符中,賊渠黃巢之犯江西,(楊)復光為排陣使,遣判官吳彥弘入城喻朝旨,巢即令其將尚君長奉表歸國」。

義軍將領尚君長作為使臣,代表義軍歸降唐朝,但未曾料到在和談結束後,尚君長在前往長安求官的途中被招討使宋威以謀取功勞的原因截殺,義軍首領王仙芝聽聞消息怒不可遏,「賊怒,悉精銳擊官軍,威軍大敗」。宋威戰敗後,唐廷罷去他的兵權,以「復光總其兵權」。

之後楊復光以所部軍隊「進攻洪州,擒賊將徐唐莒」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楊復光擔任排陣使之前的身份為宋威軍監軍,他之所以被任命為排陣使是因為此時楊復光需要一個合適的身份來統帥全軍,而以監軍之名統軍似不足以服眾。

因此,在這裡賦予楊復光排陣使之職來統領軍隊」。這裡可見楊復光所任排陣使的三種作用:一是收敗軍,復紀律;二是統軍;三是指揮作戰。楊復光作為唐代史料記載中唯一的排陣使,他擔任這一使職時所發揮出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啟發性,應可以為五代排陣使之職的設置提供歷史借鑒。

五代時期除設排陣使外,還曾設有排陣斬斫使一職。現今觀點將排陣斬斫使與排陣使等同,但就現有史料來看,二者更似為繼承與完善的關係。現就這一問題進行辨析。

首先從「排陣斬斫」的字面意思看,「排」字的含義在古文中除「排布」外還有「排開」,「斫」在古文中為「用刀、斧砍」之意。故「排陣斬斫」字面意思應為用刀斧劈砍排開敵陣,而非排兵布陣。與之類似,唐末清道斬斫使,其字面意思為用刀斧劈砍清開道路,其表現也體現了這一名稱的含義。

其次從排陣斬斫使設置源流來看。唐僖宗光啟年間,朱溫部下勇將郭言因作戰勇敢被授予「排陣斬斫」稱號,可見排陣斬斫使起初是作為一種榮譽稱號賜予將領的,而非一官職。這一點與排陣使有很大的不同。

綜上所述,現今觀點將排陣斬斫使與排陣使等同似不妥,二者的關係應更類似繼承與完善的關係,因排陣斬斫使先鋒猛將屬性在日後排陣使設置中也有所體現。從設置時間來看,排陣斬斫使僅設置於唐末、後唐時期,彼時排陣使還未大規模出現在戰事中,僅有的幾位排陣使的職能也僅體現為輔助將領排兵布陣。

排陣使作為唐代首創的使職,雖因唐王朝的崩潰而未能在唐代形成如觀軍容使一般相對固定的制度,但其許多官職及制度卻並未隨之消亡,反而大多數為接下來的五代所繼承。排陣使就是其中之一,它作為一種重要的軍事使職為五代君主們繼承、發展與完善,在五代時期的戰爭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五代排陣使的設置

排陣使自唐代設置時就是一個隨戰而設,戰畢即罷的使職,五代各朝沿襲唐代設置排陣使,同時也保留了排陣使的這個特點,但由於五代整個時段幾乎都籠罩在戰爭陰雲中,故在考察五代排陣使設置時易誤將其當作常設官。

實則不然,排陣使在五代罕有的太平時期(如後唐明宗時期),往往無跡可尋。因此,五代排陣使歸根結底應還是一個在戰爭爆發時為處理戰事而臨時設置的使職官。

五代排陣使設置最為密集的時期為後晉,當是因後晉與契丹之間連年不斷的戰爭導致這種現象的發生。從這種現象中能夠看出排陣使設置特點,即隨戰而設。此外, 還可看出,擔任排陣使的人員大多任職前便地位較高,多任節度使、團練使等職,罷任後又多有升遷。

五代排陣使的職能

五代正值藩鎮割據、皇權衰落之時,這一時代有兩個較為顯著的特點,一是戰爭頻繁,所謂「兵革不休,夷滅構禍」;二是制度沿襲唐制,五代許多官職均承襲自唐朝,但沿襲下來的官職職能出現變化。

排陣使顧名思義,為排兵布陣之官。但五代排陣使在這種職能上的體現與唐代有明顯的不同,原因在於唐代排陣使同時擔任着全軍統帥,其排陣職能包含在統帥職能之中,故而具體展現得不甚明顯。

而五代排陣使是在軍隊統帥之外另設的官職,其作用為輔佐指揮官進行排兵布陣。在指揮官外另設排陣使,使得其職能在戰場上的表現較唐代明顯。以下從兩場戰役入手來說明五代排陣使的此項職能。

梁晉柏鄉之戰中,李存璋擔任晉軍三鎮排陣使,三鎮指河東(晉)、成德、義武。關於排陣使輔助將領排兵布陣的職能,以下從兩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從官職來說,此戰為晉王李存璋親征之戰,故李存璋應擔任總指揮官。

從軍隊各組成部分來看,成德、義武為戰前新加入晉軍的勢力,二鎮部隊由各鎮原指揮官統領",以步軍居多,為聯軍步兵的主要力量。騎兵方面,周德威為晉軍騎兵指揮。這樣一來便可得出結論,即李存璋非三鎮總指揮,也非各部分指揮,故其所任三鎮排陣使職能不在指揮。

其次從戰場表現來看,天祐八年(911)正月丁亥,梁晉兩軍決戰於柏鄉附近野河,開始時晉軍並不佔據優勢,梁軍列陣而來,而晉軍還未完成布陣,周德威不得已親率騎兵抵禦梁軍,為已方布陣爭取時間,身為騎兵指揮官的周德威親列騎兵陣抵禦梁軍,故而可知,指揮軍隊進行排陣的主要官職為指揮官。

從而可推知李存璋此時只是作為一個輔助性角色來引導各指揮官將軍隊「陣於野河之上」,真正行使指揮排陣的是各個部分的指揮官,李存璋僅起一個輔助排陣的作用,這正是其在本處擔任的排陣使職能的體現。結合上述兩點分析可知,李存璋所任排陣使職能為輔助將領排陣。

梁晉黃河渡口爭奪戰是梁晉雙方圍繞黃河渡口展開的一系列戰役的總稱,此役乃梁晉雙方決戰,最終後梁滅亡,後唐正式崛起成為中原之主。貞明四年冬季,梁晉雙方對峙於行台寨。

結語

作為中高級將官中的一個也不例外。此外,五代還是一個藩鎮混戰的時代,軍權在此時具有其他時代所不能比擬的地位,五代君主們也相當了解這一點,因此不斷進行軍制改革,強化君主權力的同時也輔以一些更為直接有效的手段,如以親信入軍擔任官職。

排陣使便是典型的例子,排陣使任職人員或為皇帝親戚,或為皇帝兒時玩伴,總之,絕大多數都與當朝皇帝有着較為親近的關係。這與北宋前期排陣官的特徵有較大差異,宋代排陣官主要選擇宦官擔任,其在戰場上發揮的主要職能為監督及協調。

從對比中可以看出,五代排陣使作為一種在五代時期設置的軍事官員,無疑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五代時期軍事制度改革的局限性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即軍權的分割和君主權力的進一步加強,在這種趨勢的影響下,排陣使的存在顯得越來越沒有必要。

由完善的軍制和因皇權崛起收奪軍權而日益強勢的宦官集團組成的新官職,最終將會取代由武將擔任的排陣使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軍事職官的發展也由此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由皇權和制度掌控的階段。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排陣使述論》

舊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