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古軒說史
編輯 | 古軒說史
盜墓,自古以來就帶着一種神秘色彩,在現代也被各種盜墓小說給傳述的上天下海、無所不能。然而就是這古老而又神秘的盜墓行業,也有着自己的盜墓原則。[呆無辜]
正所謂「盜亦有道」,在盜墓界就流傳着這三個不成文的規定,一是玉石、二是銅錢。這第兩個都是從盜墓行業誕生之初流傳下來的,可唯獨這第三個,卻是從包公死後才立下的。
01
金銀珠寶皆可拿,唯有玉石不能取
作為盜墓賊,一旦發現墓里有好東西,那必然是絲毫不留余手的統統帶走。可唯獨玉石這種陪葬品,除非是個別極端到走投無路的盜墓賊,否則一般沒人去碰它們。
就比如我國考古學家在上世紀60年代,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墓,作為西漢時期有名的王侯,那墓中陪葬品一定是不計其數。可當墓室打開那一剎那,在場眾人都傻眼了,裏面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就連棺槨裏面也是一掃而空。
就在眾人失望之際,有人驚呼這劉勝身上穿的不是金縷玉衣嘛!所謂金縷玉衣,就是用無數塊品質上好的玉片和金線連接成護甲的樣子。既能防止墓主屍身遭到破壞,又能彰顯墓主人的身份尊貴。
那為什麼盜墓賊沒把這件物品給拿走呢?難道是沒認出來?眾人疑惑之際走近一看,發現衣服上的金線已經沒有了,只留下這些玉片。這就說明,盜墓賊們已經認出了這是金縷玉衣,但他們還是遵守了盜亦有道的原則,只拆走了金線。那為什麼盜墓賊們不拿玉石呢?
追根溯源,從事盜墓行業的基本上都是家境貧困或者走投無路的人,不然誰會願意幹這一行當呢,搞不好就折進去了。所以,即使下墓之後收穫頗豐,也依舊是有見不得檯面的東西。青銅瓷器什麼的你還能說是從老祖宗那傳下來的,或者意外撿到的,很容易就出手了。
但玉石這種東西,能帶進墓裏面的肯定都是品質上佳,一般商家都會問清楚來源信息,畢竟你一個普通小老百姓,上哪能有這麼好的玉石。而且,古代玉石開採十分困難,好的雕琢師更是寥寥幾人。一旦有好的玉石出現,基本上都雕刻好拿去上供貴族了。
所以,當一塊雕刻極其巧妙、品質又屬上品的這麼一塊玉石出現在老百姓手裡,上面的達官顯貴能注意不到你?尤其是在古代時期,玉石還都是上層階級之間流傳的玩物,都是用來象徵身份顯貴的。如果發現盜墓賊手裡有玉石出現,你覺得他們會怎麼想,盜墓賊們一頓飽和頓頓飽還是分的清的。
其次,都說「好玉養人」,作為貼身之物的玉石,有着滋潤身體、常駐容顏的好處。這也是那些達官顯貴在死後入葬,選擇用玉石作為陪葬品的原因,多少沾點想保持屍身不腐的意願。所以,一般陪葬的玉石要麼含在嘴裏,要麼手裡握着,甚至還有塞在肛門裡的。
但屍身不腐是不可能的,而在腐敗的過程中,玉石也無法避免的沾染一些「屍氣」和「血肉」。久而久之就沁到玉石上了,而對於信封鬼神的盜墓賊們,這些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東西,他們也是非常忌諱的。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沒人會去打那些玉石的主意。
02
要想人前顯貴,須在死後金錢墊背
如果說,玉石是太顯目容易招來殺身之禍,才被盜墓賊們列為一個「不成文規定」。那這第二個「不成文規定」就和它截然相反了,它就是「銅錢」。
常言道:「此樹是我栽,此山是我開,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在古人傳統觀念下的思想,人走後,是一定要帶點「盤纏」在身上的,寓意是能在下面順順利利,同時也能為後人子孫帶來財運。
所以,在古人下葬的時候,不管你是達官顯貴,還是尋常百姓,「墊背錢」是一定要有的。因此,在入殮的時候,親人都會在死者嘴裏放一枚銅錢,或者手裡也握一些,「含錢入殮」的習俗就是由此而來,即使在現在,依舊還廣為流傳。
至於盜墓賊們為什麼不拿這些銅錢,一是不願意和死者計較這些「買路錢」,所謂死者為大,盜墓賊這點底線還是有的。二是因為,這些錢基本上都不是本朝本代發行的貨幣,即使拿出去了,也花不掉啊。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一般必有有實力的墓都設有機關,一個不小心就容易出不來。你說這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摸到主墓室,盜墓賊們還不多騰出點口袋來裝其他更值錢的東西?那不純純腦子傻掉了嘛。
於是,進墓不拿銅錢,也成了盜墓界「不成文的規定」。如果說玉石和銅錢不拿,是盜墓者們的底線和限制,那這第三個「不成文規定」就是盜墓者們的道義了。
03
不盜包公墓!
「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這幾句話的意思是,王逵是個大貪官酷吏,皇上任用他,必將帶來嚴重的後果!
這是包公7次進諫宋仁宗後,當眾指責當朝皇帝的原話,言辭之激烈,讓當朝眾臣屁都不敢放一個,就連宋仁宗也認慫了,當即罷免奸臣王逵的職務。連皇帝都敢懟,更別說其他人了,包公在清正廉明的同時,也得罪了不少權貴。因此,家中不少人也對他的後事頗有着想,其中就包括那些記恨他的人會不會掘墓砸碑。
其實,包公家人有一想法並不奇怪,當年唐太宗多次被魏徵搞得「啞口無言」,雖然在外界被人們傳為「美談」。但唐太宗對魏徵並不服氣,甚至還有很大怨氣,於是在魏徵死後,唐太宗為了泄憤,還找人咋了魏徵的墓碑。雖然性格溫順的宋仁宗大概率不會做出此事,但保不齊其他人會動手啊。
為了預防那些心懷不測的人在包公去世後搞事情,包家人也採取了一些舉措。後來傳說最多的是,包公出殯時,文效總共安排了21口棺材,分別從合肥的七座城門同時抬出來。這就是在提醒包公的仇家,你們不要企圖「打擾」在地下長眠的包公,你們找不到他的!
不過,即便如此,文效的舉動似乎也有點多餘了。因為包公在當時已經是名揚天下,被大家極為尊崇,即便是盜墓賊都不願打擾他的。相傳當時的盜墓界在知曉包公去世之後,就立下一個規矩:從此誰也不準盜包公之墓!盜亦有道,可見包公的人格魅力。
因為大多數盜墓賊都是貧窮出身,迫於生計才走上了這條行業,但他們還是有認知的,知道包公是一位清官,幫助了不少百姓,誰要是敢挖他的墓,那真是沒一點良心,遭天譴都是輕的。但可悲的是,包公的墓還是被盜了,究竟是何人所謂呢?
1973年,安徽省合肥二鋼計劃在合肥市大興集建石灰窯,可包拯的墓就在大興集。如果建石灰窯,勢必要影響到包公墓,這樣,下葬了900多年的包公就不得不遷墳。於是,為了保護好包公墓,合肥市文化局的宣傳員吳興漢提出,要對包公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儘管只是一處疑冢,但專家們還是進行了小心發掘,沒想到,就是在這麼一個小坑中,卻挖掘出了一口金絲楠木,難道這真的是包公墓?隨後工作人員又在一旁發現了兩塊墓志銘,一塊寫着「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另一塊寫着「宋故永康郡婦人董氏墓志銘」。這讓在場的專家更加確信了這就是包公墓,可就在眾人開館之後,卻又陷入了疑惑。
明明只有一口棺材,為什麼卻有兩個墓碑?而且開館之後,裏面僅有34塊遺骨,也不像是夫妻合葬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最後,專家猜測,這可能是後人將包公的原葬墓進行了轉移,那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要轉移到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而且還把包公的墓志銘給弄斷了,難道真有盜墓賊破了行業的規定?
帶着這些疑惑,專家們開始在當地進行了資料考察,雖然順藤摸瓜按照包式族譜重新發掘了幾個地方,但都不是真正的包公墓,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一位老人的出現打破了僵局。
他叫夏廣宏,自稱祖上好幾代人都幫包公守過墓,小時候他經常聽家裡老人說,真正的包公墓就在那片油菜地里。跟着老人來到那片油菜地,專家們確實找到了一處地宮經過現場挖掘對比,專家們斷定,這裡就是包公的原葬墳墓無疑了。
不過,專家進行了分析,認為包公墓確實被盜了,但不是一般盜墓賊所為。一般盜墓賊為了減小盜墓工程,不會大動干戈,通常會選用從墳墓旁挖洞的方式進行,這樣也比較隱蔽。可包公墓卻是用「大揭頂」手法被挖掘的。這樣的「大手筆」、大動作決不是一般的盜墓賊所為。
專家認為,這很有可能是金兵乾的。公元1129年,金兀朮率兵南下,曾佔領廬州,當時金兵一路擄掠,很多墓冢都被挖開洗劫。因此包公墓很可能是在那時被強行挖掘的。但是他們失算了。他們沒有從這位宋朝顯赫的官員墓里弄到什麼金銀財寶,包公一生清廉,棺材裏能有什麼東西?於是他們破壞一通就走人了。
而為了防止包公墓再度遭到破壞,於是包氏族人就將包公屍骨轉移到了妻子董氏這邊,可沒想到,這裡也慘遭毒手,而董氏的屍骨,也很有可能就是在那時丟失的。
對於盜墓界的這三個「不成文規定」,小編覺得,這既是古代盜墓者對自身安全和道德的考慮,也是對歷史文化和信仰的尊重,不知道屏幕前的你還知道什麼有關盜墓者們的奇聞趣事,可以在評論區和網友們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