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受封后將軍關內侯,諸葛亮關羽強烈反對,這個官爵該封給誰?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群臣擁戴下進位大司馬漢中王,上表給大漢天子劉協的時候,還上繳了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

劉備把左將軍的位置封給了馬超,卻並沒有將大漢朝廷頒發的左將軍印綬轉讓給馬超,這裏面有什麼貓膩,估計諸葛亮是十分清楚的:大司馬、漢中王劉備冊封屬下四方將軍,關羽的漢壽亭侯爵位是大漢朝廷認可的,如果馬超接過了大漢朝廷的左將軍印綬,張飛可能會有意見,所以劉備就通過郵寄的方式,把左將軍的黃金印和紫色綬帶都還給了劉協。

秦漢兩朝的驛站網絡比較發達,遍布全國的驛站可以作為官員出公差的招待所,還承擔著郵局的職責,劉備彙報自己稱王的消息並繳還左將軍印綬,不用派人親自去,只要「拜章因驛上還」就行了。

劉備寧肯自己破費一點黃金綢緞,也不肯把自己那套行頭轉贈馬超,自然是不能讓馬超高人一頭併產生非分之想,馬超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也不會表示不滿和失落,劉備封黃忠為後將軍、關內侯,卻遭到了諸葛亮的強烈反對:「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

劉備當左將軍的時候,諸葛亮是「署左將軍府事」,也就是代理左將軍或左將軍府實際負責人,也可以說是劉備集團二號人物,這一點我們從關羽法正對他的態度上就能看得出來:關羽要跟馬超單挑,先寫信給諸葛亮;法正囂張跋扈,很多人去找諸葛亮告狀。

諸葛亮在回信中說馬超與張飛在伯仲之間,比關羽低一個檔次,關羽高興地把諸葛亮的回信展示給大家看,就像受到老師表揚的小學生;法正聽說有人向諸葛亮舉報自己,也不得不收斂氣焰。從這兩件事來看,雜號軍師將軍諸葛亮的權力和地位,應該還在四方將軍關張馬黃、尚書令護軍將軍法正之上。

漢末亂世,禮崩樂壞,官職也十分亂套,曹操和劉備都發明了很多新官銜,也打亂了原有的等級秩序:五官中郎將曹丕為「丞相副貳」,軍師將軍諸葛亮也成了蜀漢蕭何——劉備沒稱帝的時候,諸葛亮行使「國相」職權,劉備稱帝,諸葛亮直接從軍師將軍晉陞正牌丞相。

不管諸葛亮是國相還是丞相,都必須跟君王劉備保持高度一致,他反對封黃忠為後將軍、關內侯,這是很罕見的——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能讓謹慎的諸葛亮違背禮制,對劉備的封賞決定提出反對意見,可見在諸葛亮心中,有更好的四方將軍人選,那個人選,當然不是他自己。

諸葛亮對黃忠是比較了解的:諸葛亮躬耕南陽,黃忠以中郎將軍職跟隨劉表的侄子劉磐襲擾東吳,東吳無奈派出太史慈布防才保持疆土不失;曹操佔據荊州,黃忠投降後晉陞半級,從中郎將變成了假行裨將軍,如果幹得好,就可以轉正成為真裨將軍。

諸葛亮哈黃忠也算半個同鄉,他反對黃忠封侯拜將,如果不是早有嫌隙,就是另有打算了,讀者諸君肯定也察覺到了事情的反常之處:黃忠拜將封侯,身在成都的諸葛亮反對,遠在荊州的關羽也反對,是不是諸葛亮給關羽回信的時候,還附了一張小紙條,請他跟自己遙相呼應?

咱們今天的依據是正史而非演義小說,正史中並沒有關羽黃忠戰長沙,但是正史和演義中,關羽都跟諸葛亮一樣,反對劉備封黃忠為後將軍、關內侯,在《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十一·霍王向張楊費傳》中是有記載的:「先主為漢中王,遣詩拜關羽為前將軍,羽聞黃忠為後將軍,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關羽不肯接受劉備的任命,有點「惱羞成怒」的意思,但是關羽並不是一個貪圖高官厚祿之人,他能掛印封金離開曹操而去追隨寄人籬下的劉備,說明他心中只有大義而沒有私利,他的憤怒,不是劉備給他的官爵小,而是黃忠不應該位列四方將軍並封侯。

前面咱們說過,秦漢時期的郵驛網絡比較發達,四百里加急和六百里加急,劉備和關羽三五天就能通一次信。諸葛亮以關羽為借口反對黃忠封侯拜將,劉備寫信給關羽解釋,關羽肯定回信提出了自己中意的人選,結果劉備沒採納,還是按自己的意思公布了四方將軍名單,關羽的怒氣也就是由此而來:諸葛先生反對,我也反對,主公一意孤行,太不給我們面子了!

劉備進位漢中王后確實有點飄,對諸葛亮的意見一口駁回,也沒考慮到關羽的感受,這可能是他要樹立自己的權威,告訴大家誰才是老大。

劉備的老大位置,關羽和諸葛亮都沒想過取而代之,劉備用封黃忠立威,完全沒有必要,而我們也會有些疑問:諸葛亮和關羽都反對封黃忠為後將軍、關內侯,他們是劉備集團的文武之首,肯定是代表一大幫人的意見,那麼按照大多數的意見,黃忠的官爵應該封給誰呢?

事實上劉備和諸葛亮似乎都挺喜歡跟大多數人唱反調: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吳懿陳壽司馬懿名諱而改為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馬謖,統大眾在前。」

劉備用魏延守漢中是用對了,諸葛亮用馬謖守街亭是用錯了,這說明劉備比諸葛亮更具識人之明,那麼在黃忠封侯拜將之爭中,劉備和關羽諸葛亮孰是孰非?讀者諸君心中可能另有人選,這人選是不是趙雲趙子龍?

實事求是地說,趙雲的資歷和戰功,是足以封侯並擔任四方將軍的:兩次營救幼主劉禪,在入川之戰中連下兩城,比諸葛亮和張飛的功勞還大:「趙雲自江州分定江陽犍為,飛攻巴西,亮定德陽。」

在劉備稱王之前的漢中之戰中,趙雲又營救劫糧失敗的黃忠,以空營計擊潰曹操主力,這些功績,即使是放在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時代,也是妥妥的千戶侯

除了趙雲,魏延的資歷也遠超黃忠,在劉備眼裡,魏延的能力應該也比黃忠強,所以漢中太守的有力競爭者是魏延而非黃忠。

我們細看漢中王殿下的四方將軍,就會發現劉備的平衡沒搞好:元老派有了關羽張飛,另兩個名額給了荊州降將黃忠和西涼降將馬超,西川降將卻一個都沒入選——國舅吳懿,只是從討逆將軍變為護軍,如果用吳懿替換黃忠,估計法正會舉雙手贊成,諸葛亮也不好意思反對。

黃忠受封后將軍、關內侯,轉過年就病逝了:「明年卒,子敘,早沒,無後。」

黃忠連劉備登基大典都沒趕上,更不可能參加伐吳之戰,「戰歿於替關羽報仇征途」更是子虛烏有,所以我們不能不懷疑:黃忠受封后將軍、關內侯的時候,是不是已經油盡燈枯,劉備給了他一個安慰獎?

不管怎麼說,劉備「力排眾議」冊封黃忠,殿下文武的反對聲音都很大,而趙云何時受封中護軍,不同史料也有不同記載,即使是《三國志》,也只說他「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劉禪繼位後才冊封,也可以理解為劉禪繼位時他已經是中護軍了。

如果趙雲的中護軍一職是劉備冊封,那麼很多事情就可以理解了:前後左右四方將軍加上一個中護軍,正好湊齊五虎大將,但趙雲在劉備進位漢中王時,肯定還不是中護軍,這就給讀者諸君提出了一個難題:諸葛亮和關羽遙相呼應異口同聲反對黃忠受封后將軍、關內侯,那麼他們是想把這個官爵留給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