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方哲學史掃盲(36)——居勒尼學派(2)

居勒尼學派因其創始人阿里斯提波出生於位於北非的希臘殖民地居勒尼而得名。當昔尼克學派將善規定為節制、禁慾時,居勒尼學派將善規定為個體的快樂,主張尋求愉快的感受是人的本性和最高的善。

安尼凱里

安尼凱里(Anniceris)生活於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他有着樂觀祥和的精神,曾經救援過被掠為奴隸的柏拉圖

他主張快樂是最大的善,但認為快樂來自於善行。人應該根據善的原則追求快樂,而善表現為種種現實的美德。他認為人不應只關注自己,也應當關注別人。可以說他拋棄了居勒尼派的享樂主義,又不同於昔尼克派的漠不動心。

狄奧多羅

狄奧多羅(Diodorus)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末期。他不信神,所以被驅逐回希臘。他說:「多謝居勒尼人將我從利比亞趕到了希臘。」後來還是由於他不信神,他又被希臘的雅典放逐。他曾經為托勒密王朝服務,寫過一本《關於諸神》的書,伊壁鳩魯從中吸取了許多內容。

赫格西亞

赫格西亞(Hegesias)生活於公元前3世紀。他將快樂和痛苦都歸為感覺,但他們認為感覺是不可靠的,從而認為快樂與痛苦也沒有區別,抹煞了一切倫理價值的區別。認為一切美德都是沒有價值的,它們都只是個人利益支配的結果。他們宣揚一種帶有悲觀色彩的對一切漠不關心的人生觀。他們認為:「幸福是不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