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北溪』管道爆炸事件中發揮了核心作用」

美國《華盛頓郵報》和德國《明鏡》周刊11日發表聯合調查報道,稱一名烏克蘭軍官「協調」參與了「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

羅曼·切爾文斯基今年10月10日在基輔法院受審。(華盛頓郵報網站)

據該報道,這個名為羅曼·切爾文斯基的烏克蘭特種作戰部隊上校在此次行動中發揮了「核心作用」,但並非行動的策劃人,而是「奉命行事」,其上司直接聽命於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報道同時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被排除在該行動計劃之外,對此並不知情;美國提前得知該計劃,但曾要求烏方停止實施行動。這一報道引發廣泛關注,也遭到不少質疑。俄羅斯學者認為,切爾文斯基只是個替罪羊,烏克蘭不具備實施這次行動的能力,真正的幕後黑手是美國。美國企業家、億萬富翁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用一個詞評論該報道:有趣。

昔日特工已淪為階下囚

2022年9月26日,鋪設在波羅的海海底、從俄羅斯通往德國的「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發生爆炸,出現多處泄漏點。事發海域的瑞典和芬蘭政府初步調查認為,管道是被蓄意炸毀的,但沒有說明誰應對此負責。之後,瑞典、芬蘭和德國分別宣布對此事進行調查,但一直未公布關鍵結果。


《華盛頓郵報》和《明鏡》周刊稱,據烏克蘭和歐洲多國官員以及了解該事件詳情的人士透露,切爾文斯基在「北溪」管道爆炸事件中發揮了核心作用。他曾在烏克蘭特種作戰部隊服役,主要負責被佔領地區的抵抗活動;他還在烏克蘭軍事情報機構和國家安全局擔任高級職務,且在專業和個人方面與主要軍事和安全領導人關係密切,非常適合幫助執行這項旨在掩蓋烏克蘭責任的秘密任務。報道稱,這名48 歲的上校是「北溪」行動的「協調員」,負責管理後勤和支持一個6人小組,該小組使用虛假身份租用了一艘帆船,並使用深海潛水設備在天然氣管道上放置了炸藥。


「切爾文斯基並非單獨行動,也不是這次行動的策劃人」,《華盛頓郵報》引述知情人士的話稱,切爾文斯基向烏克蘭少將維克多·哈努什查克彙報,後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軍官,直接向扎盧日內報告。因為該事件敏感,所有人士均以匿名方式參與討論。


據報道,切爾文斯基目前被關押在基輔監獄,罪名是他在2022 年7月試圖引誘一名俄羅斯飛行員叛逃到烏克蘭時濫用職權。烏克蘭政府稱,切爾文斯基未經許可就採取了這次行動,且此次行動泄露了烏克蘭機場的坐標,引發俄羅斯火箭彈襲擊,造成一名士兵死亡,另有17人受傷。但切爾文斯基表示,他對俄羅斯的襲擊不負有責任,且在實施行動時是按照命令行事,這次行動得到了扎盧日內的批准。他稱,自己被逮捕和起訴是因為遭到報復,他曾公開表示,他懷疑澤連斯基最親密的顧問之一、總統辦公室主任葉爾馬克為俄羅斯從事間諜活動。


關於「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切爾文斯基通過他的律師否認與之有任何關係。他在給《華盛頓郵報》和《明鏡》周刊的一份書面聲明中表示:「所有關於我參與北溪襲擊事件的猜測都是俄羅斯的宣傳,沒有任何根據。」報道稱,烏克蘭政府發言人沒有回應有關切爾文斯基參與襲擊的一系列問題。

美媒:澤連斯基不知情,美國曾阻止


《華盛頓郵報》和《明鏡》周刊並不相信切爾文斯基的否認。前者列舉了他參與的多次秘密行動,包括2020年試圖將俄羅斯的瓦格納僱傭軍戰士引誘到白俄羅斯,逮捕他們並帶到烏克蘭接受審判,但這一行動也失敗了。《明鏡》周刊稱,切爾文斯基以手段殘暴聞名。


《華盛頓郵報》評論稱,切爾文斯基在「北溪」管道爆炸事件中的角色,顯示了基輔戰時政府的複雜動態和內部競爭,烏克蘭的情報和軍事機構經常與其政治領導層關係緊張。報道稱,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獲得的報告,「所有參與和執行計劃的人員都直接向扎盧日內報告,因此澤連斯基不會知道這件事」。知情人士稱,烏克蘭針對俄軍的其他秘密行動也繞過了澤連斯基。


《華盛頓郵報》完全撇除了美方在此次事件中的責任。報道稱,2022年6月,荷蘭軍事情報機構獲得情報稱,烏克蘭可能計劃襲擊「北溪」管道。據知情人士透露,CIA官員通過中間人向扎盧日內轉達態度,稱美國反對此類行動。美國官員認為襲擊已被取消。但事實證明,襲擊只是推遲到了3個月後,除了出發點與原計劃不同,該計劃的關鍵要素,包括爆炸小組的人數,以及租用船隻、潛水設備和假身份的使用,均保持不變。


澤連斯基和扎盧日內都曾公開否認烏克蘭政府或自己和「北溪」爆炸案有關。《明鏡》周刊稱,安全界人士表示,很難想像至少烏克蘭武裝部隊參謀部事先不知道「北溪」襲擊事件。一位德國高級官員表示,他們知道的遠多於公眾所知。

馬斯克評論:有趣


美國國務院前官員邁克·本茨12日在社交平台X(原推特)上發文評論《華盛頓郵報》的報道稱:「在對着我們不明不白地說了一年謊話之後,《華盛頓郵報》終於投降了。」馬斯克回應本茨的帖子稱:「有趣。」


德國《世界報》的相關報道引起網民熱議,12日已有700多條評論。不少網民要求「懲罰烏克蘭」,不再為其提供任何形式的幫助,拒絕其加入歐盟。也有不少網友質疑美德媒體的報道,稱這名烏克蘭前特工已淪為階下囚,看起來很瘦弱,如果他真的是主謀,為什麼他沒有從這一事件中得到好處?還有網友認為,新的報道可能又是一種「掩蓋」,烏克蘭特勤局不具備執行這次襲擊的技術和後勤條件。▲

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鄭可 青木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