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大取小?柯文哲可以拿到更多不分區立委,為何要與國民黨比?

文 | 歐崇敬

國民黨柯文哲在民調上面都是比來比去,聽得大家是一頭霧水。實質上柯文哲就是不想比,因為比的結果,不管是柯文哲勝,或者侯友宜勝,情況都是一樣,就是必須整合成一組人,而且要放在國民黨的體系裏面。只要這一放,民眾黨的「不分區立委」必定會減半,甚至減到剩三分之一。目前為止,如果柯文哲代表自己的民眾黨出來選,不管他搭配的是黃珊珊或者是任何一個一般人選,他都可以在整個「不分區」裏面拿到十席。

這「不分區」到底是什麼玩意,「不分區」是按照政黨票的比例來做分配的,所謂政黨票是這個政黨有報名,在選舉的時候會列出一張各個政黨的黨徽,然後也只能投一票。而在2020年1月的時候,有18個政党參加。既然要參加,就得提出所有的「不分區」的「立委」名單,以及區域競選「立委」的名單,否則是沒有資格參加的,區域「立委」還得提到十席才認為是合格的,才是一個像樣子的。

最小開銷是200萬台幣,如果沒有這筆錢,還想跟人家玩這個遊戲,就別想了。這有什麼好處呢?於是可以看到許多小黨在提名的時候,常常就提10個11個12個,這次提名的人數就是11個。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拿到政黨票可以分配席次,而且是按照比例來分配席次。如今以柯文哲自己的計算,四十席的「不分區」,按照目前的民眾黨可拿到的支持度,渴望只拿到所謂的四分之一十席,甚至可能還可以再更高一點。這就意味着,如果柯文哲代表民眾黨選副手,不管是誰,只要不是搶劫犯,不是作姦犯科的,形象稍微正常的,他大概都可以達到十席的「不分區立委」。

「不分區立委」是值錢的,任何一席次的「不分區立委」,在許多過去政黨經營的時候,這些政黨都有如此之案例,他所提名的「不分區立委」常常是收費的。想要當安全名單的「不分區立委」,收費的價格據說是在一席6,000萬到1個億的台幣,如果都賣錢,十席10個億或者少則6個億,誰會對這個東西不怦然心動。

於是少這種「立委」席次對他們來說可是非常要命的,再者這種小政黨,是不能夠讓他席次太小的,否則下次肯定就泡沫化。親民黨不就泡沫化了嗎?新黨不就泡沫化了嗎?台聯黨不也泡沫化了嗎?建國黨也泡沫化了嗎?陳水扁的「一邊一國」也泡沫化了嗎?

現在親民黨真是泡沫化了,過去他最高席次是達到46席,何等風光,現在幾乎是沒有的狀態,如此一來,可以說「不分區立委」真的是攸關這些小黨的存在與否。如果柯文哲這麼一比,他變成是副手,即便是選正的,他被納入在國民黨裏面,民眾黨幾乎是倒了一半,甚至倒了三分之一,或者幾乎叫做全倒。如果他只剩3席,下回還要再弄,民眾黨真的會存在嗎?既然如此,柯文哲的不想比、不要比、不願意比也就非常正常了

柯文哲的政治生命不是只有靠自己選舉選上「大位」,會拿到一點點選舉的回饋金,台灣的一票選舉回饋金是30塊,如果他拿到500萬票就是1億5千萬,總不能拿着1億5千萬去抵他的「不分區立委」。一席值6千萬到一個億,三席就超過了,甚至2席都可以超過,還有除了錢以外,是這個黨的維繫。如果還有10席,肯定再維繫個兩屆甚至三屆沒問題,因為繼續維繫還是繼續有同比例的進賬,4年進賬10個億,12年進賬30個億,這怎麼能比上。

柯文哲坐上了「大位」,很可能只有四年他就被搞下來了。這四年裏面所有圍繞他的人,一定都牢牢看緊了他,他哪能有什麼油水,只能有他那份薪水,年收入扣完稅以後新台幣400萬,也就是人民幣大概是100萬一年,只賺這一點錢他才不會幹。如果從錢的角度就明白了,為什麼他們爭的是「不分區立委」,甚至還包含區域「立委」的當選度。因為國民黨如果把整個權力移給民眾黨,國民黨的區域「立委」73個選區,目前提了大概是69個選區,肯定會有大幅的滑落,極有可能當選30席就改成當選20席,甚至改成當選15席,這可就不妙了。所以這一點,朱立倫當然也不會隨意放手,因為朱立倫仍然想延續他的政治生命。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於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徵得作者同意並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