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銀子到底長什樣?網友黑不溜秋,全是牙印掉地上可能也認不出

眾所周知,古代的銀子放到現在,看起來就好似一塊破舊的廢鐵,不過放在古代的某個時期,實際上可能代表着一筆相當巨大的財富。


但為什麼古代的銀子和電視劇中展現的銀子相差如此之大呢?這背後涉及一些科學原理和歷史背景。

銀是一種極易氧化的金屬,它的表面非常容易與空氣中的硫化物反應,生成硫化銀複合物,從而導致銀子表面逐漸變黑。這就是古代銀子會「變色」的科學原理。

在古代,採礦和冶煉技術比較落後,很難提煉出純凈的銀料。當時的礦工要到陰暗潮濕的礦坑裡挖掘銀礦石,采出來的原礦含雜質很多。


隨後還要經過簡陋的熔煉、打制都是手工操作,容易造成雜質混入。這使得古代冶煉出來的銀質地不純,雜質元素比較多,這也是銀子易氧化的原因之一。

另外,古人對金屬的氧化原理也沒有清楚的認識。他們不知道需要經常擦拭銀子表面,去掉氧化物,來防止銀子逐漸變黑。

平時也不懂得用軟布塗抹金屬保護劑來維護銀子。隨着時間流逝,銀元寶表面生出的黑色氧化銀越來越多,原本白裡透紅的銀元寶也就變成了黑乎乎的樣子。

所以這銀子之所以會從潔白轉為漆黑,與古代採礦、冶煉和保養技術的落後是分不開的。它現今黑不溜秋的樣子,恰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科技水平和儲藏概念。這種黑化過程,雖然自然但也蘊含著時代的局限性。

古代銀子表面布滿的小坑坑窪窪,這些都是牙印!原來,在古代檢驗錢幣的真偽,沒有像現在這樣的高科技儀器,古人只能通過最原始的方式——咬一口。


銀質比較軟,假錢咬不出印記,而真銀子咬下去就會留下牙印。所以古人交易時,經常會先咬一下銀子,感受咬合時銀子表面柔軟的觸感,確保不是假錢才使用。這些牙印,就證明了這是真實流通過的古銀!

當時流通的假銀子主要是一些不法之徒,為了牟取暴利,使用工匠技術製作出的仿製銀子。這些「四平銀」外表可以達到九成像,但是咬下去就知道沒有真銀子柔軟。

老百姓為了防上當,養成了交易前必咬一口的習慣。久而久之,這就成了古代人驗證銀子真偽的「標準流程」。

另外,在古代,只有達官顯貴才用得起整塊完整的銀元寶。普通百姓使用的銀子,大多是切割成小塊流通的「散碎銀」。一兩白銀需要敲碎來零零總總才夠用。這也是銀子形狀不規則、有切口的原因。

隨着這些散碎銀在各種交易中流轉,表面被不同人的口水沾染,又不斷累積灰塵,這些「流口銀」就越發臟黑了。古人沒有定期清潔銀子的習慣,也加速了銀子變黑的過程。平民們覺得錢財難得,捨不得頻繁打磨銀子,導致銀子越用越臟。


所以這些牙印,承載了銀子在古代廣泛流通和使用的歷史,像是歷經滄桑的「傷痕」,講述着它沾滿塵土的故事。這是古人生活的特有印記。

小夥伴們,讀完文章,對此,你們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我們可以一起探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