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會堂原來不叫這個名字,是毛主席後改的,原來叫什麼名字?

1959年國慶前夕,人民大會堂華麗竣工,這座南北長336米,東西寬206米的雄偉建築,不僅僅在外觀上氣勢磅礴,更在內涵上象徵著「人民」的力量,實現了毛主席長久以來的夙願。


耗資巨大,建築面積達17.18萬平方米,人民大會堂的完工,耗時不足一年,創造了建築史上的奇蹟。這座宏大的建築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引得世界矚目。


人民大會堂的誕生背後,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故事。1958年9月,這一構想被毛主席在會議中提出,不久便迅速提上了日程。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黨中央決定興建一批重大建築,其中萬人大會堂的建設便位列其中。


作為「十大工程」的重中之重,由時任總理的周恩來擔任總指揮,而北京市副市長萬里擔任副總指揮。設計方案經過三套提案的激烈角逐,最終,由北京市規劃局的設計方案勝出,其設計靈感源於自然的美景,力求打破常規,呈現出一種渾然一體的藝術美感。


動工之初,周總理親自關注每一個細節,從施工安全到技術問題,都予以高度重視。北京的居民,為了這一工程的順利進行,無私地配合了政府的拆遷計劃,沒有出現任何阻撓。


工程的完成,得益於全國各地的技術人員和工人的辛勤工作。他們中的許多人放棄了自己的安逸,白天黑夜,不知疲倦地投身於工程建設之中。甚至,有500多家工廠克服重重困難,提供所需的建築材料和設備。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毛主席對大會堂的關注從未間斷,他親自審查了設計方案和模型。通過嚴格的檢查和驗收,確保了大會堂的安全使用。


而人民大會堂的名字,也經過了一番考量。曾經有多種稱呼,但毛主席最終決定以「人民」命名,強調這座建築的根本歸屬。


這一名字的確立,也是毛主席一貫「人民至上」思想的體現。他一直認為,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新中國成立之際,他就已經向全世界宣告了這一觀念。


最終,僅用10個月零13天,人民大會堂在1959年9月10日宣告竣工。這座大會堂不僅是一項政治上的決定,更是工業化時代人民智慧和勞動成果的結晶,標誌着新中國建設的雄心與決心。


人民大會堂的落成,不僅見證了中國建築業的巨大成就,更成為新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塊重要磐石,承載着時代的期望與人民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