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國遭受地震,我國捐獻3億賑災款,不但不感激反而率兵攻佔我國

明朝對外互通有無開始,我國對別國的態度都是親和友善的,別人有難,我國也都會第一時間伸出援手,但唯有一次遭遇了背刺。

作為我國的鄰國,日本唐朝的時候派出了大量的遣唐使,目的是為了學習我國的先進技術和文化,但在看到了我國富饒的土地後,日本人動了歪念頭。

上世紀二十年代,日本遭遇了一場7.9級的大地震,當時的北洋政府第一時間提供了援助,前後捐贈了高達3億的款項,沒想到的是,日本不但不感激,反而在十年後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一、關東大地震

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日本經歷了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個已經完成資本化的國家,霎時間全國上下的經濟陷入了停滯。

人們面臨著生活的不確定性,希望破滅,以及深深的恐懼,然而,這場經濟危機還未結束,一場更大的災難突然降臨。

1923年9月1日,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在關東地區爆發,這場地震達到了7.9級,震級之高,破壞力之大,讓整個地區瞬間陷入了混亂。

橫濱東京,這兩座大都市的居民區、商業區和工業區都受到了嚴重的破壞,高大的建築物像孩子手中的積木一樣紛紛倒塌,街道變得破碎不堪,電線杆和樹木倒了一片。

一天之後,八級的餘震再次襲來,彷彿是上帝的怒火,這次地震帶來了更大的海嘯,高達數米的海浪席捲了整個關東平原,摧毀了更多的房屋和生命,整個東京城區瞬間化為一片汪洋,人們四散逃竄,無家可歸。

當時的日本流行在屋內燒炭做飯以及取暖,這些爐子在地震中被打翻,引發了火災,瞬間,原本安靜的街區變成了一片火海。

據災後統計,當時有4萬人死於火災,三十萬棟房子被燒毀,無數的人失去了家園,無助的人們在廢墟中尋找親人和希望。

這場地震的破壞力如此之大,讓人們不寒而慄,無數無辜的人們都在這次災難中受到了創傷,然而,儘管面對如此大的困境,日本人依舊廢墟中重建家園,意圖恢復生活秩序。

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這顯示出人類面對自然災害的頑強抵抗,是生命的堅韌與希望。

在災難之後,日本政府和全國各地的志願者迅速行動起來,提供了援助和資源,幫助受災者重建家園。

儘管經濟危機仍在繼續,但人們齊心協力,共同面對困難,許多公共和私人機構為災民提供了臨時的住所和教育,儘可能地恢復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除此之外,我國也對日本進行了天價的援助,要知道在一年以前,日本還強佔了我國的大連旅順,我國的此番舉動無異於以德報怨。

二、我國的反應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北洋政府展示出了人道主義的關懷,積極響應日本地震的消息,並迅速採取行動。

當時的外交部長顧維鈞先生深知,作為鄰國,他們有責任提供援助,於是,他提出倡議,發動群眾為日本地震災民捐款,以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聽到這個消息後,著名政治家、學者梁啟超先生也表示了深切的關切,他堅決支持顧維鈞的提議,認為日本作為我國的鄰邦,理應得到我們的幫助。他號召廣大民眾將救災物資通過軍艦和商船送往日本,以實際行動展示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

在兩位先生的感召下,第一批30萬石糧食迅速集結,並由船隻運往日本災區,這一善舉激發了國內各界的愛心和熱情,他們紛紛加入到為日本地震募捐的行動中。

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親自發起義演,籌集到五萬現大洋,為災區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同時,上海還舉行了慈善拍賣會,各界藏家紛紛拿出珍貴的唐伯虎甚至劉墉的畫作,以實際行動表達對災區的關心和援助之情。

此外,各省軍閥督辦,如吳佩孚盧永祥等人也紛紛捐款五千到兩萬現大洋不等,為賑濟日本災區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這些善舉的影響下,數十支商船滿載着救援物資駛向日本,為災區帶去了希望和溫暖。

據估計,本次募捐活動總額達到了三億之多,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的博愛精神和人道關懷。這次援助日本地震災區的行動,不僅拉近了兩國人民之間的距離,更為國際間的人道主義精神樹立了典範。

三、白眼狼行徑

通過這次募捐活動,本以為可以讓日本人民感受到來自中國的深情厚誼和堅定支持,這份無私的愛與援助,跨越了國界,即便在外人看來,也足以溫暖兩國人民的心。

在這個共同的挑戰面前,中日兩國人民理當攜手同心,共同抵抗災難,共渡難關,但是日本人似乎鐵石心腸一般,面對我國的以德報怨,他們非但不感激,反而對我國實施了報復。

1931年,日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六年之後的七七事變,更是日軍準備全面侵華的開始。

時至今日,儘管歷史的滄桑已歷經百年,但這段歷史依然熠熠生輝,感動着每一個人的心。

這段記憶提醒我們,無論面臨何種困難,人類團結一致的力量都能戰勝一切,這份跨越國界的友誼和人道主義精神,將永載史冊,成為我國大氣、從容、自如外交理念的見證。

至於日本的「背刺」行徑,猶如一條白眼狼,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我們應該銘記這段歷史,將它傳頌千古,讓我們借鑒這份人道主義精神,將其應用到全球範圍內的災難救援和人道援助中。

畢竟,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對於愛和互助的渴望永遠不會改變,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讓我們攜手前行,共同為構建一個和諧、友愛的世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