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為什麼人人可殺?這一仗就是最好的證明


01

崇禎的一生有兩句名言,這兩句名言的第一句是:「諸臣誤我」,第二句是:「文官人人可殺」。

第二句直接指明是文官,而第一句的諸臣指的也是文官。因為明朝的官僚體系文官佔到大部分,畢竟他們是政策的主要執行者。

而崇禎之所以說出這兩句名言,主要是取決於他這一生被文官傷的實在是太深。

甚至可以說,以他的角度出發,他的一生就是毀在文官的手上。

當年他要與後金議議,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

但文官卻一個又一個的跳出來反對,大明作為天朝上國,怎麼能跟昔日的小弟,現如今的建奴議和。

後來崇禎要南遷,文官也是一個又一個的跳出來反對,皇帝要是南遷,那麼大家又豈會有信心堅守北京。

更何況,祖宗的宗廟陵墓可都在這,你作為皇帝怎麼能走。

按道理來說,文官一個個大義凜然,應當是堅決的抵抗派,但事實是怎麼樣的呢?他們是堅決的投降派。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負責駐守各個城門的就是這群大臣,其中有內閣的、吏部的、兵部的。

但結果他們是什麼反應呢?全部打開城門投降。

說要抵抗的是他們,投降的也是他們,可想而知崇禎痛恨他們痛恨到什麼程度,倘若不是他們,他又豈會落得一個自盡的地步。

要知道,崇禎對於明朝的滅亡固然有一定的責任,但文官要是一個個都為明朝考慮,明朝又豈會在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滅亡。

其實這一切早就有徵兆,這個徵兆就是「松錦大戰」。

02

崇禎繼位十二年,在這期間,後金無數次攻打明朝,但每一次攻打的方式都很特別,那就是繞到蒙古,從長城進攻。

要知道,後金位於遼東,相當於他的每一次進攻都需要翻山越嶺。

有的人或許會說,這不是南轅北轍嗎?他直接從遼東進攻不是更好嗎?不是他不想從遼東進攻,而是不能從遼東進攻。

因為位於遼東的關寧錦防線根本無法突破。

早在天啟六年,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就在這裡吃過一回鱉,據說還將命搭了進去。

因為當時從寧遠里射出來的一發炮彈直接擊中一座黃龍帳。

一座帳篷,又是黃色,又綉着龍,可想而知誰才有資格住在這種帳篷里,但後金對此卻死不承認。

而到天啟七年,努爾哈赤已經去世,皇太極跟隨他父親的腳步,對關寧錦防線發起進攻。

原因無非有三:第一、他要立威;第二、他要搶劫;第三、他要為他的父親雪恥。

結果呢?他連牆磚都拿不走一塊。

經過這兩次的失敗,後金算是徹底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關寧錦防線基本上不可能突破。

因為首先、關寧錦防線有着關寧鐵騎鎮守,而關寧鐵騎是明朝唯一一種能抗衡八旗的兵種。

其次、位於關寧錦防線的將領哪一個都不是善茬,就比如祖大壽。

最後,關寧錦防線位於河西走廊,有一部分與大海連接在一起,包圍對它根本不管用,因為後金沒有海軍。

而在崇禎十三年,皇太極終於決定對關寧錦防線動手,因為他根本無法再忍受那種長途跋涉。

更何況,關寧錦防線這個問題他必須要面對。長痛不如短痛,倒不如直接干一把大的。

大到什麼程度呢?整整十二萬大軍,其中的將領也個個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多鐸、多爾袞、濟爾哈朗都在其中。

自此,松錦大戰拉開序幕。

03

當時後金整整十二萬大軍駐紮在錦州附近,而以錦州一座城池而言,根本不可能是後金的對手,那怎麼辦呢?只能靠援軍。

對於錦州這一座城池,朝廷是救還是不救呢?當然是救。

當時的明朝,在遼東也就只剩下那麼幾座城池,要是放棄錦州的話,後金的下一步就是寧遠。

而寧遠一旦失去,那就是山海關。

一旦山海關破,明朝也基本上可以宣布停業。

因為山海關到北京的那一段距離,基本上都是平原,後金的主力又是騎兵,可想而知後果有多嚴重。

因此,明朝拿出十三萬大軍,負責統帥這十三萬大軍的就是洪承疇。

當年將李自成從數萬大軍打到只剩下十八騎,同時逼進商洛山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孫傳庭,另一個就是他洪承疇。

而洪承疇的功勞更大於孫傳庭,因為當時孫傳庭面對的李自成僅僅只有上千大軍,他的數萬大軍去哪了呢?已經全部被洪承疇幹掉。

當時洪承疇的戰略計劃是在遼東與後金打持久戰,也就是雙方對峙,倘若有機會的話,再進攻,沒有機會的話,就在那裡耗着。

「久持松杏轉運,錦守頗堅,未意撼動,若敵再越今秋,不但敵窮,朝鮮亦窮矣,此可守而後可戰之策也。」——《國榷》

而這個戰略也得到錦州守將祖大壽的認可。

因為錦州作為關寧錦防線的前線,關於糧食、武器方面的準備不是一般的充足,隨隨便便都能耗上個一年半載。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明軍不可能是後金的對手。

04

按道理來說,前線最重要的兩位主帥都已經做出了一樣的決定,那麼朝廷應該認同他們的決定,但事實是怎麼樣的呢?

一開始崇禎是認同他們的決定,但是到後來,崇禎的態度卻發生了改變,其中的主要原因在於兵部尚書陳新甲。

陳新甲作為兵部尚書,按道理來說,應該相比於崇禎更加的懂兵事,但是呢?當時的他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動崇禎要求洪承疇立刻發起進攻。

因為他覺得明軍打得過後金軍,但至於如何打,他沒有做出任何的方案。

而當時十三萬大軍一年所耗費的銀兩高達數十萬兩,這對於朝廷而言是一項壓力。

「出關用師年余,費餉數十萬,而錦圍未解、內地又困,何以副聖明,而謝朝中文武之望乎。」——《明史紀事本末》

正是因此,崇禎的立場發生改變,而雖然改變,但卻是相對柔和的改變,並不是一道一道的下聖旨要求洪承疇立刻進攻,僅僅只是寫了一道密信。

要知道,洪承疇可是一名老將,不可能因為皇帝的一道密信就帶着十三萬大軍冒險,而陳新甲的一招直接將洪承疇逼到死地。

當時的兵部並不止一個陳新甲鼓動進攻,還有職方司郎中張若麒也鼓動進攻。

陳新甲為了將他的主張貫徹下去,特地叫張若麒前往前線督戰,以至於洪承疇不得不放棄原本的計劃。

這不是相當於送死嗎?這的確是相當於送死。

這也是為什麼洪承疇打算忽悠張若麒一把,那就是故意只帶三天的糧食攻打制高點乳峰山。

倘若有機會的話,再進攻,沒有機會的話,就撤退,這樣一來也對朝廷有一個交代。

畢竟我想打,但是沒有糧食,我也沒有辦法。但可惜的是,他誤判了一點,那就是後金的反應太過於迅速。

因為他這一招是有風險的,這個風險就是筆架山糧道。

要知道,他只帶三天的糧食,倘若糧道被占的話,後果不言而喻。

恰好當時皇太極看出這個問題,當即發兵佔領筆架山糧道。

當時的明軍雖然失去補給,但體量放在那裡,皇太極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要他有理有據的突圍,那麼是一定能夠突圍得了的。

畢竟後金的兵力是分散的,還有一部分駐紮在錦州附近。

而昔日里的那個主戰派張若麒卻跳了出來,說什麼糧食不足,應當趕緊撤退。

「各帥既有回寧遠支糧再戰之議,似屬可允。」——《明史·陳新甲傳》

原本軍心就不行,經過他這個上面來的人這麼一說,軍心瞬間渙散。

以至於洪承疇的突圍計劃根本沒有實行,八路總兵就各自率領着自己的大軍獨自突圍,十三萬大軍瞬間亂成一鍋粥。

後金當即抓緊時機發動進攻,十三萬大軍土崩瓦解。

而洪承疇在亂軍之中集合起上萬大軍佔據松山,準備伺機撤退。

但這個退他是肯定撤不了的,因為皇太極已經決定死磕。

而那十三萬大軍已經是明朝在遼東的全部家底,現如今大敗,哪裡還有兵力去救洪承疇。

更何況,當時聚集在遼東的將領全部都是從乳峰山跑回來的,你指望他們去救洪承疇,可能嗎?

終於在崇禎十五年,松山副將夏承德將城門打開,洪承疇被俘虜,緊接着,祖大壽也投降,畢竟已經沒有了守下去的必要。

有意思的是,洪承疇已經投降,但是明朝那邊接收到的卻不是投降的消息,而是殉國的消息。

以至於崇禎還風風光光的為洪承疇辦了一場葬禮,同時不對他的妻子動手。

這也說明,當時的明軍在遼東慫到什麼程度,連松山都不敢靠近。

05

這一仗對於明朝而言可謂是事關國運的一戰,因為隨着這一戰的戰敗,明朝再也不可能在遼東聚集起一支像樣的大軍。

原本局面就已經夠被動,現如今變得更加被動,以前後金打明朝一巴掌,明朝起碼還能反抗,但現在明朝再也無法反抗。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張若麒竟然跑了回來。

由此可見,文官都是一群什麼角色,不用他們拚命,他們叫的聲音比誰都大,而一旦讓他們拚命,跑得最快的就是他們。

而到最後張若麒有沒有死呢?沒有死。

相反,他還相繼成為大順政權的臣子,清朝的臣子,對於他也就只能用無語來形容。

而當時明朝的大部分臣子都是這種情況,就比如當年反對南遷最強烈的給事中光時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