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請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麒閣史觀
編輯/麒閣史觀
2015年4月10日,一位97歲的高齡老人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他不是什麼名人大將,而是一位普通的老爺爺,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師,然而誰也不會想到這位老人的身世和清朝的盛衰息息相關。
他的親哥哥就是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大伯是光緒皇帝,而他的奶奶則是掌握朝政近50年的慈禧太后,而溥任的一生並沒有追求奢侈生活,而是隱姓埋名平淡的度過了一生,那麼身為皇帝弟弟的他為何如此低調,他的一生又經歷怎樣的故事呢?
生於動蕩自行改姓
溥任出生在1918年的醇親王府中,可以說他一出生就面臨著整個家族的巨變,不過相比他的哥哥,溥任還是很幸運的,從小溥任就知道自己所處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雖然他和其他皇家子弟一樣都接受着舊學的教育,但周圍發生的一切都影響着他。
因此溥任沒有那些不切合實際的幻想,只是將精力都放在了生活中,清朝的滅亡對他來說也不會牽動他的內心,他只是無憂無慮的過着自己的生活,他的父親載灃非常寵愛他,載灃早就看出了清朝已經大勢所趨,因此就勸溥任不要以為有皇室血統就驕傲自大。
溥任也很聽話,規規矩矩的低調生活,1925年在北京居住的載灃一家突然接到了一個電話,內容是孫中山要親自拜訪他們一家,載灃聽後十分震驚並早早的去迎接孫中山。
倆人見面後如同老友一樣相談甚歡,孫中山對載灃淡泊名利的態度大加讚賞,並且他還親自贈送給載灃一張十分珍貴的照片,而這也給年幼的溥任上了一課。
之後在溥任13歲的時候,他的哥哥溥儀在偽滿洲國「稱帝」,這件事對他們一家來說有着重大的影響,儘管載灃一家無心復辟,但還是會因為溥儀稱帝而遭到歧視,載灃曾帶着溥任來東北看望溥儀和溥傑。
載灃來到東北後,日本人以每月一萬元的條件誘惑載灃在長春當個閑職,不過卻被載灃拒絕了,當時一包麵粉的價格為1.5毛,一萬元可以買大約7000多袋麵粉,可儘管日子過的貧困,載灃始終沒有答應日本人的要求。
有一天晚上房間里只剩下載灃、溥儀和溥任父子三人時,載灃語重心長地對溥儀說:「別拿日本人當傻子,他們不是什麼好東西,不會打下江山讓你坐。不如當個百姓算了,起碼活得像個人。」
不過,剛剛重新坐上皇帝寶座沒多久的溥儀不但根本不進載灃的勸告,在溥儀看來,在日本人的幫助之下,自己依然是可以「呼風喚雨」的皇帝,溥儀不僅不聽父親的勸告,同時還勸載灃留在長春。
很快溥儀就被「打臉」了,日本人對溥儀的態度也是越來越不好,當他們看到溥儀在日本面前毫無尊嚴,甚至被他們隨意責罵的時候,溥任的內心深受打擊。
這一切都在告訴他大清已經滅亡了,曾經的榮譽和地位早就消失在歷史的車輪中,從東北回來後,溥任對日本人在中國土地上所作所為有了深刻了解。
年少的溥任和許多熱血青年一樣懷着一顆抗日的決心,而他的父親告訴他救國的關鍵並不在政治,而在於思想和教育方面,如果下一代年輕人都有着抗日救國的決心,那麼就能拯救國家於水火。
溥儀多麼希望自己的父親和弟弟能夠支持自己,但現實卻令他孤立無援,為了避免父親和溥任被牽連進政治鬥爭中,溥儀不得不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那就是將他們送到京城中,遠離政治漩渦。
溥儀和弟弟溥任的關係也變的更加複雜,他們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同時也面對着截然不同的命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而溥儀也成為了蘇聯紅軍的俘虜,之後又被關押到了中國。
溥儀在獄中也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從一個傲慢自大、頑固不化的戰犯,變成了一個謙卑自省、積極改造的中國公民,而他的弟弟溥任卻和他不同。
辦學與教學
1947年儘管當時日本已經投降了,但溥任還是在父親載灃的支持下,開辦了一家私立學校,當時他將金王府的舊宅作為學校,為了維持學校的日常開銷,他不惜變賣家產來維持生計,學校最多有200多名學生,而溥任不僅是校長同時也是老師。
他的父親載灃也會親自教書授課,深受學生們的喜愛,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沒有維持多久,國民黨的軍隊佔領了王府,當時年老體弱的載灃只能靠輪椅行動,而溥任則走身邊照顧父親,那段日子可謂是充滿艱辛。
每一天國民黨的特務都在監視着他們一家人,家中的物資也是日漸缺少、食物也是愈發緊缺,但溥任始終不曾低頭,他沒日沒夜的照顧父親和家人,以免他們受到外界的侵害,尤其是溥任的父親,年邁的他生活已經不能自理了,而溥任始終不離不棄。
在那段充滿黑暗的時光里,儘管周圍的環境異常的壓抑,但他始終對生活充滿了希望,直到新中國解放後,王府才重見天日。
1949年10月,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的消息,激昂的聲音傳盪天安門廣場的每個角落,溥任主動將自己的竟業小學上交給國家,而國家也給他們一部分錢。
同時還允許溥任繼續以人民教師的身份教書育人,這個結果對於溥任一家來說算得上是皆大歡喜了,既解決了經濟上的問題,同時也完成了自己的教書事業,可謂是一舉兩得,學校成為了國有資產,但對於溥任來說,他依然是教育事業忠實的僕人。
溥任還將家裡珍貴的文物和古董捐獻給了國家,家中的珍貴古冊全部都捐獻給了北大圖書館,而他們一家全部都搬到了一個東城一家破舊的四合院里,儘管院子破舊但溥任一家卻絲毫也不介意,在溥任的影響下,載灃也慢慢的看開了。
他們一家本以為以後的日子會慢慢的變好,但誰也沒有想到在1951年的時候,載灃因感冒發燒,誘發尿毒症後不久便去世了,父親的去世對溥任的打擊非常大,這麼多年來一直都是他們父子二人相依為命,突然父親去世了,溥任感到無比的孤寂。
父親的去世並沒有讓他放棄生活,他將繼續自己的教育事業,之後的日子裏溥任放棄了愛新覺羅的姓氏,改名為金友之,所有人都不會相信同一個皇室的後人,甘願拿着每個月十幾塊的工資,去做一名老師。
可以說溥任的一生幾乎沒有享受過貴族的生活,一生都是在清貧中度過的,他教書育人、熱愛文物,根據資料記載溥任先後三次向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和北大圖書館捐獻圖書,其中就有價值連城的醇親王寶金印和鍍金冊、銅鏡、八音盒等珍貴文物共28件及《二十四史》等古籍7121冊、清硃批諭旨14包等重要文物。
溥任捐獻文物並不是為了出名,而是為了不讓文物流失海外,可以看出溥任是一個十分低調卻有民族責任感的人,1959年他的哥哥溥儀得到了特赦,當倆兄弟再次相遇時,倆人已經不再年輕,回首往事倆人都有無限的感概。
1967年溥儀因病去世,而弟弟溥任依舊過着普通人的生活,與溥儀沒有後代不同,溥任的三個兒子一個比一個優秀。
溥任與他的三子
溥任的大兒子叫金毓嶂,他的童年也是不盡人意,年幼時曾因皇室的身份遭到了各種歧視和偏見,不過他始終都堅持着自己的夢想,學習他喜歡的地質學。
長大後的他勤奮努力,在學術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最終成為了我國知名的地質領域的專家,金毓嶂的研究不僅推動了科學的發展,同時也為中國地質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溥任的二兒子名叫金毓峑是一位科研方面的人才,並且長期從事大氣污染控制理論、技術和工程上的研究,曾獲得過北京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同時金毓峑還是北京工業大學的教授,他曾指導30多名博士生和碩士,並且還在各大周刊上發表文章。
而溥任的三子金毓嵐成就雖然沒有前面兩位哥哥那麼突出,但他跟父親一樣是一位教育行業的工作者,在一所中學擔任教師,另外溥任還有兩個女兒,不過並沒有留下太多的資料記載。
能將三個兒子都培養成人才,可見溥任在教育上的能力有多強,晚年的溥任熱衷於慈善事業,他在1991年將書畫款全部都捐給了北京郊區,1994年他又將自己的書畫捐給了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溥任脫離了皇室的身份後,成為了一個既平凡而偉大的普通人,他不事張揚,只求一生踏實。從普通教師到校長,溥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謙遜謹慎的人生態度,2015年溥任去世了,在他離世後,人們才發現他竟然是溥儀的弟弟。
溥儀和溥任的一生,雖然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但它們超越了國界和時空,成為了對全人類的啟發。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我們的起點如何,都有機會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為社會、家庭和國家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