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和葡萄牙爭奪遠東保教權的第一階段是什麼樣的?

前言

第一階段是 16 世紀20-70 年代西班牙開始向遠東拓殖的一次次嘗試,並最終征服了菲律賓群島的中、北部地區。該時期的特點是兩國世俗政府間的直接對抗和世俗政府為教會勢力服務,即西班牙政府通過軍事征服為托缽修會進入遠東開闢了道路。

西班牙入侵遠東的早期嘗試

1522年途徑菲律賓香料群島並實現環球航行的西班船隻「塞維利」號回到了西班牙,其載回的二十六噸來自遠東的香料共賣得 5136 鎊,遠遠超過了該遠征隊的全部投資 200 鎊這刺激了西班牙極欲打破葡牙對亞歐香料貿易的斷並分享其暴利的野心。

更為重要的是,它開闢了一條向西通往香料群島的航線,為西班牙提出對香料群島擁有「合法」的主權提供了依據。為此西班牙國王立刻在本國的拉科魯尼亞(La Coruna)港口創設了一個「香料貿易局」,準備利用這個更接近西北歐航線的港口和葡萄牙里斯本爭奪香料貿易的巨大利益。

西班牙國王還準備在遠東建立一個立足點,為此他授予前往遠東的最初五支遠征隊以 33 種特權。然而,西班牙的這些舉動招來了牙人的抗議,他們認為香料群島位於《托爾德西拉斯條約》分界線的葡萄牙一邊,西班牙侵犯了葡萄牙的主權和遠東保教權。

兩個聲稱為傳播福音、拯救異教徒靈魂的天主教國王,再次為了掠奪香料、各自的經濟目的而爭吵了起來,他們也逐漸意識到有必要在地球的另一半也劃分一條界線。

為此,雙方在 1524 年召開了圍繞香料群島歸屬權問題的協商會議但由於各執己見,會議無果告終。

然而,西班牙國王絕不會放棄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 1525-1527 年間,派遣了三支遠征隊前往菲律賓和香料群島,從事發現和佔領事業,但這些艦隊都由於路途坎坷和遭遇當地人民與葡萄牙的打擊而失敗。

西班牙在遠東的出現對當時香料群島內部的政治格局產生了影響,即西班牙打破了葡萄牙對香料群島的控制形成了西班牙和蒂雷多(Ternate葡萄牙和德那地(Tidore)兩個利益集團。

由於遠東離西屬美洲距離遙遠,這導致西班牙在遠東無法及時獲得必要的援助,因而西班牙在與葡萄牙的競爭中始終處於下風,再加上此時西班牙正忙於歐洲的戰事,財政空虛,在 1529 年便同葡牙籤定了《薩拉薩條約》,同意以葡王拿出35萬杜卡特的代價,把雙方在東半球的分界線劃在香料群島以東 290.5 格的地方。

這樣不僅香料群島歸了葡萄牙,就連菲律賓、日本等地也劃在葡萄牙的勢力範圍。但是,西班牙並沒有放棄繼續拓殖菲律賓群島,伺機染指香料群島的野心。1542 年,一支以維拉洛沃斯(L.L.Villalovos)為指揮的遠征隊在墨西哥組成,艦隊於 1543 年達到遠東後並未取得任何成果,只是將萊特島地區命名為了「菲律賓群島」,以尊崇西班牙王儲菲力普親王。

麥哲倫起至 16 世紀 40 年代,西班牙共向遠東派遣了五支遠征隊,儘管都以失敗告終,但這反映出一種趨勢,即「西班牙對在亞洲建立一個殖民據點,從而擴大殖民勢力,表示出越來越大的興趣,它在菲律賓的拓殖嘗試,為進一步的殖民征服準備了條件。」

侵佔菲律賓教會勢力的發展

西班牙向遠東的擴張在菲力普二世時期 (Filipo II,1556-1598)達到了高峰,並有了明確的擴張計劃,而菲律賓群島就是第一個目標。

菲力普二世在1559 年9月24給墨西哥總督的信中,反覆強調了拓殖菲律賓的重要性,責令其組織遠征,並要求遠征隊要找到從菲律賓返回墨西哥的航線,帶回在那裡種植的香料樣品。

筆者認為,菲力普二世之所以如此熱衷於遠征菲律賓,除了上述的政治野心外,還有着深刻的經濟、宗教原因。首先,在16 世紀 50 年代末到60 年代初,歐洲市場上的香料價格不斷上漲。

以西班牙為例:香料價格從 1560 年到 1565 年,竟上漲了 239%。幾乎所有的西班牙貴族都希望向西開闢一條由西班牙控制的通往遠東的新航線,打擊在那裡的葡萄牙人,搶奪香料貿易。其次,西班牙教會勢力也極力支持對菲律賓的遠征。

他們十分重視對遠東的傳教活動,希望把菲律賓作為向中國、日本以及亞洲大陸傳教的基地。因此他們積極支持遠征隊,以此換取他們在遠東傳教的特權。在遠征隊中,傳教士中往往是精神顧問和技術顧問。

例如奧古斯丁會的神父烏達內塔(Fray Andres de Urdaneta)就是遠征隊中的重要人物,所有的技術事務都是由他負責的。最後,由於 1 世紀中期西哥和魯銀礦的發現和大規模開採,此時的西班牙擁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成了當時歐洲的金銀保險庫。根據相關統計,僅1545 年到1560 年間,西班牙從美洲運回的黃金每年平均為 5500公斤,白銀達 246000 公斤。

1564 年 11月21日,以萊加茲皮 (Miguel Lopez de Legazpi)為首的西班牙遠征隊離開墨西哥前往菲律賓,並於 1565 年 4 月佔了菲律賓的宿務島(Cebu)。1565 年1月,烏達內塔神父駕船成功地回到了墨西哥,找到了從菲律賓回航美洲的路線,這對西班牙在遠東的進一步擴張以及太平洋大帆船貿易的開闢有着重要的意義。

至 1570 年,萊加茲皮相繼佔領了菲律賓中部的一系列殖民據點,完成了拓殖菲律賓的第一步。此後擺在他面前的問題是選擇向南還是向北發展,他在給西班牙政府的信中說到

「如果西班牙國王仍着眼於爭奪摩鹿加群島的香料資源,那麼宿務島是個理想的立腳點;如果國王更看重中國的財富,那麼菲島的統治中心應當北遷,設置在呂宋島。」

西班牙政府最終把目光拋向了中國,決定在呂宋建立基地,這表明西班牙已經把對中國的貿易企圖放到了對香料的追求之上了。筆者認為發生這種轉變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首先,萊加茲皮失望地發現「菲律賓其地無甚重要。除少許肉桂外,別無他利」。「因此為了減少菲律賓對西班牙的經濟負擔,必須發展菲律賓的貿易。

其次,由於當時葡萄牙將大量的香料運回了歐洲銷售,歐洲市場對香料的需求已經沒有以前那麼迫切了,香料貿易的利潤也開始在減少,並且西班牙人前往香料群島必將會與當地的穆斯林勢力及葡萄牙發生激烈的爭奪,可能會得不償失。

而與此同時,萊加茲皮很敏銳地注意到了中國和菲律賓之間歷史悠久的貿易關係。早在 1567 年7月23 日,他寫給西班牙政府的信中就提及:「中國和日本人每年都到呂宋和民都洛島進行貿易,他們帶來絲織品、毛織品、銅鈴、瓷器、香料、鐵、錫、各色棉服和其它小商品。」

而盤踞在澳門的牙人同中國的貿易更使西班牙人羨慕不已,以至於王室官員都稱其為「從未見過的規模最為宏大、獲利最為豐厚的貿易。」這就使得西班牙人產生了同中國開展貿易甚至征服中國的念頭。在征服馬尼拉的第二年,萊加茲皮就立刻向西班牙政府請求給予他向中國選派傳教士去開闢對華貿易的權力。

西班牙王室一向十分重視傳教士在殖民擴張中的作用,不僅將傳教士源源不斷地送向菲律賓,還給予了他們巨大的財政支持。

早在 1565 年遠征隊出發前,萊加茲皮就曾接到國王的一個訓命:「你要特別注意,在與土著談判的所有情況下,都應當讓隨行的教士在場,使你可以得到他們的良好建議和勸告。」而西班牙傳教對於建立和維護西班牙在菲律賓的統治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至 16 世紀80年代,西班牙奧古斯丁會、方濟各會、多明我會都已經在菲律賓紮下了根基,他們通過傳教,爭取群眾,不遺餘力地從思想上軟化菲律賓人民抵抗殖民侵略的戰鬥意志。

19 世紀曾有學者作過這樣的評述:「西班牙之所以能夠佔領和統治菲律賓,以數千士兵征服有 50 萬人口之眾的群島,完全是由於教會的影響,這在當時和後世都清楚的。」隨着對菲律賓進一步的征服和開發,菲律賓的西班牙教會勢力壯大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