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風雲——北魏歷史的轉折?元恪駕崩

正當高肇率領大軍準備伐蜀之際,延昌四年(南梁天監十四年,公元515年)正月丁巳日(十三日),北魏朝廷傳來一個驚天消息,年僅三十三歲的元恪在患病三天後駕崩了。更讓人意外的是元恪死後,北魏王朝的命運也由此發生了改變。

元恪算是北魏皇帝中的一個特殊存在,在他之前的幾位皇帝從出生就已經註定是要成為皇帝的,對他們的培養也是相對完善的。元恪的情況卻不太一樣,元宏最初的太子是元恪之兄元恂,如果不是反對元宏的改革,元恂繼承皇位應該不是問題。這種情況下元恪最初的培養目標自然只是一個王爺,有能力也好,才智平庸也罷,並不影響大局。可當元恂被廢,元恪成為太子後情況有所變化了。元恪成為太子的時間不超過三年,加之元宏那時忙於南征,對他的培養恐怕是有所缺失的。

元宏應該也是清楚這一點的,因此在去世前給元恪配備了龐大的輔政集團。但元宏這個輔政集團卻也有問題,六人中竟然有多達四人是宗室,分別是北海王元詳、廣陽王元嘉、咸陽王元禧、任城王元澄,要不是元勰推辭,這個比例還會更高。這就給了元恪一個巨大壓力,他不像兄長元恂那樣有宗室守舊派的支持,成為皇帝又是迫不得已的第二選擇,這種情況下他對宗室的態度自然不會太親近,甚至更多是提防。

這個局面其實也不是破不了,畢竟這幾個人很難做到團結一心,外加還有一個頗具才能的元勰在,元恪只要把握好權術之道,其實也能保障自己的統治。起初元恪也確實這麼乾的,利用元禧元詳等人不對付,又成功拉攏了掌管禁軍的於烈父子支持,元恪順利加強了自己的皇權,作為回報元恪也讓於烈的侄女成為了皇后。

本來到這事情似乎應該告一段落了,可元恪並沒有就此收手的意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對宗室開啟了清洗模式,而工具人的角色就落到了高肇肩上。雖然高肇一度權傾朝野,可他終究只是元恪的一枚棋子,畢竟高肇是自己的舅舅,才能有限,家族勢力又薄弱,這樣的身份是再適合不過干這事了。和之前的幾位北魏皇帝不同,元恪更像是宅男,他出巡的次數很少,至於帶兵打仗的傳統到他這就結束了,比起外出他更熱衷於在深宮之內掌控大局。這樣做的惡果就是對地方的控制力下降,加之腐敗越發嚴重,元恪在位期間的起義可謂是接連不斷。加之對宗室的打擊嚴厲,其實北魏的凝聚力在此時已經是在走下坡路了。

雖然元恪自己不帶兵出征,但不代表着北魏對外軍事行動的減少。北魏在這一過程中奪取了漢中等不少土地,可元恪缺乏戰略眼光的短板也暴露無遺。當初拿下漢中後,北魏也乘勢對益州入侵,形勢一度不錯,邢巒於是建議元恪應該趁此機會一鼓作氣拿下益州,卻遭到了元恪的拒絕,在元恪看來東部戰場和南梁的決戰才是重中之重。其實起初東邊的戰事也並不對北魏太有利,索幸南梁統帥蕭宏過於草包,讓北魏最終取勝。按理說此時應該見好就收,可元恪再次判斷錯了形勢,準備反擊擴大戰果,結果在鍾離遭遇慘敗。之後又在對北魏意義不大的朐山大做文章,結果再次慘敗。可以說元恪的幾次判斷失誤不僅讓北魏損失慘重,更是讓幾代北魏皇帝積累的戰略優勢被逐漸蠶食。

元恪信仰佛教,加之自己母親離奇死亡,讓元恪最終決定廢除了頗受爭議的子立母死制度。可他不知道的是自己這一仁慈之舉卻開啟了北魏滅亡的潘多拉魔盒,其實從胡氏不顧勸阻毅然生兒子前的表態可知,這樣一個人的野心絕不會小,結果元恪卻把其當做了胡氏為自己延續後代的一種決心。在元恪眼中胡氏或許只是一隻小白兔,可讓他往往想不到的是,正是這個女人成了北魏的掘墓人。

其實只要時間允許,元恪還是有機會去糾錯的,可惜北魏皇族的遺傳基因似乎不太好,皇帝基本都短命。事實上元恪從發病到死亡只有幾天時間,一切都很突然。這種情況下原本還能倚仗皇權維持的局面瞬間不復存在,北魏的災難也逐步開啟。因此該怎麼評價元恪?只能說如果是在和平年代,他應該是個合格的皇帝,可偏偏在南北朝這種時代,他的不恰當舉動只能讓自己的王朝走向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