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雷利將訪華 中歐如何把疫情三年缺失的功課補起來?

7月14日,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在雅加達會見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

直新聞:王毅在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通話時邀請他今秋訪華,管先生,你對此有何觀察?

特約評論員 管姚:現在看來,一波三折的博雷利訪華行程終於敲定了,就在今秋。之前博雷利訪華已經歷兩次推延,第一次因為他感染了新冠,身體條件不便成行。第二次原本預定7月,但眾所周知,當時中國外長出現了人事變動,博雷利的行程再延。但博雷利本人對訪華相當篤定,他上月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強調,確信延後的對華訪問會在年內進行,希望在秋天成行。所以從最新通報看,博雷利得償所願,預祝這位歐盟外交主官今秋訪華圓滿成功。值得注意的是,上周在聯合國總部開會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特別向媒體喊話,期待王毅能在今秋訪美,期待在美延續倆人在北京的重要對話,但布林肯也承認,邀請尚未獲得中方回應,在我看來,這「兩個秋天」的對照,很耐人尋味。

雖然狀況不斷,但博雷利對推進訪華行程信心滿滿,而且表現出極大迫切性,確實是因為此行議程重大。細讀通話通報,博雷利訪華至少有三大目標任務:首先,也是最緊迫的,為預定年內進行的中歐領導人會晤打前站作協調,王毅強調這次領導人會晤將為中歐關係與雙方合作發揮戰略引領;其次,同中方開展戰略對話,並尋求開展更多機制性對話。王毅就此生動表述,要把疫情三年缺失的功課補起來。最後,推動中歐關係進一步向前發展,為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注入新的強勁動力。可能會有人認為第三項目標任務有些虛,但必須指出,在歐盟率先喊出所謂「去風險」目標並正在推動制定對華新戰略指引的大背景下,博雷利今秋訪華的相關表態與動作,無疑值得高度重視。也因此,我認為博雷利在通話中就「一帶一路」倡議的最新表態,是有相當信息含量的。

直新聞:那麼在你看來,博雷利就「一帶一路」倡議的最新表態,釋放了何種信息?

特約評論員 管姚:從外交部官網通報看,博雷利是這樣向王毅談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歐盟的「全球門戶」計劃同「一帶一路」倡議並不對立,而是互補關係,都旨在促進全球發展。博雷利的這種積極取態,當然和一些美歐國家領導人以及輿論場上的敘事判斷存有顯著溫差,在被美西方刻意建構的敘事框架中,「全球門戶」計劃被刻意描述為「一帶一路」的所謂「良性替代」,而「一帶一路」倡議,也背上了太多莫須有的抹黑指責。

博雷利主動談「一帶一路」,當然不僅僅是因為這一重大倡議今年迎來了十周年。當下在歐盟,在重要成員國意大利,是否選擇退出倡議,正在成為一個高度政治化陣營化的重大爭議。上周,意防長公開對前任政府作為G7僅有的成員國,當年簽字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決定大加攻擊,甚至對倡議本身也是各種指手畫腳。既然談經濟與基建合作,為什麼出來表演的是防長?必須要指出,目前意大利這場退與不退的政壇鬧劇仍在上演,相關爭議註定也將在歐盟範圍內持續,希望博雷利的最新積極表態,有助平息這種高度政治化陣營化的爭議。

說到中歐關係,中方無疑高度重視,總理李強開啟任內首訪,就是到訪歐洲,也是在訪歐期間,李強大聲疾呼,喊出在全球媒體刷屏、振聾發聵的那個金句: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正是在李強訪歐期間,歐盟委員會公布了一份14頁的新貿易提案, 儘管並沒有點名中國,但提案「實施軍民融合政策的國家」所指,按照美西方媒體的解讀,普遍被視作指向中國,這份提案也被認定是歐盟追隨美國,推進所謂對華「去風險」,旨在「遏制」中方獲取關鍵技術,尋求管理對華「經濟依賴」的最新布局。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曾尖銳提問,歐盟自稱是一個大中心,一個世界權力中心,一個獨立的世界權力中心,就和美國、中國一樣,那麼,它為什麼必須一直聽命於美國呢?我認為,對歐盟,這是無法迴避的靈魂追問。我個人也很期待,博雷利在秋季訪華中正面作答。

直新聞:美國也在大肆推進所謂「去風險」戰略,近日外媒密集報道,拜登政府最快將在本周一或周二宣布對華投資限制,你對此如何看?

特約評論員 管姚:拜登政府對華最新投資限制,會否以美媒報料的所謂總統行政令形式,在今明兩天發佈,現在並非板上釘釘。事實上,媒體之前預報已多次落空,而所謂禁制令之所以一推再推,恰恰也見證拜登政府內部對此並無定論,各方博弈激烈。據傳將在本月訪華的雷蒙多,一般被認為是在經貿投資議題上的對華強硬派,但她此前公開承認,禁制令將令美企自身利益受損,會在企業財務報表上有體現。這和學者出身的財長耶倫反覆強調,美對華關稅戰的成本,大多由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是一個邏輯。

但拜登政府持續加碼限制是明牌,耶倫在訪華期間也說得很明白。雖然她在抵京訪華時就在機場看到了彩虹,她也承認中美去年創紀錄的6900億美元雙邊貿易額,意味着美企對華貿易投資的「極大空間」,她的原話是 ample room ,但耶倫毫不諱言,美方即將進行的投資設限將「收窄且聚焦」,基於所謂國家安全與潛在軍事應用的考量。

具體而言,美方投資限制將聚焦三大領域,即芯片、人工智能與量子計算,這也是當下最尖端也最具產業穿透與影響力的高新技術領域。路透社引述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前政策總監勞拉·布蘭克(Laura Black)的分析,白宮預料不會成立「a reverse CFIUS」,即所謂「反向對外投資委員會」。CFIUS的職能是審核外國對美投資,反向機構當然就是要審核對外投資,布蘭克分析,預計政府不會搞逐案審查,而是簡單粗暴地一禁了之。

在我看來,拜登政府醞釀已久的投資禁令,就是美方所謂對華去風險戰略的延續。我之前也曾分析,美方所謂「去風險」,和歐洲「去風險」有明顯的路徑分歧。美方就是要在特定戰略領域推動大國競爭,大肆推進產業競爭安全化武器化,不惜代價搞「脫鉤斷鏈」。所以美式「去風險」,只不過是為原本的「經濟脫鉤」換了個馬甲。美方為此做好了全政府投入打長期持久戰的充分準備,對此,我們必須要有清醒預期,更要有底線意識。

作者丨管姚,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特約評論員

編輯丨楊穎,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編

排版丨蘇瑞雪,深圳衛視直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