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多的科學家?我們應該好好反思了

俄羅斯和中國的歷史有許多相似之處,兩國在歷史上都長期是專制統治,並且根深蒂固。兩國面積非常大,長期是世界級別的大國。兩國都長期是國強民貧的代表。然而不同的是,俄羅斯的科學是世界領先,產生了大量的科學家,而中國的科學一直沒有發展起來,如今也只是技術大國,不是科學強國。為什麼俄羅斯的科學會如此發達呢?


一,彼得大帝,奠定了俄羅斯科學發展的基礎

實際上,在17世紀之前,俄羅斯的科學也是一張白紙,可以說沒有任何科學成就。當時俄羅斯的諾曼諾夫王朝建立不久,其君主正在為了打通黑海波羅的海的出海口而奮鬥。在經濟上,俄羅斯還是一個落後的農奴制國家,全國大部分居民都被束縛在土地上,整個國家似乎毫無生機。

轉折點發生在1689年。彼得一世實現了親政,他認識到俄國已經全面落後於西方,於是開始全面向西方學習。1697年,彼得一世派遣了一支使團到西歐各國考察,學習先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引進人才,而彼得一世本人也裝扮成一個下士跟隨使團出行。回國後,彼得就發起了全面的改革運動,引導俄國全面西化。

一個國家最保守的往往是貴族子弟,因為他們是既得利益者,不願意改革。彼得則要求貴族子弟必須到西歐學習,其學習過程還會被監管,畢業後回國還要接受考核。這些貴族子弟有權有錢,當他們接受到先進的文化後就往往變成了社會精英,對社會的改造力圖非常大。

彼得知道,光是派遣留學生無法改變俄國落後的局面,要徹底改變一個國家就必須要重視基礎教育。為此,彼得於1714年下令在全國各地建立學校,招收適齡少年就學,而這些學校學習的重點就是數學。就這樣,俄羅斯的教育體系得到了初步的建立。不僅如此,俄羅斯還建立了大量的專科學校,主要是學習先進的航海、軍事、醫學、工程等知識。

彼得堡科學院

為了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公民素養,彼得一世還創辦了科學院、博物館、公共圖書館和戲劇宮等公共機構。1718年,俄羅斯第一個博物館建成,,裏面就有解剖學家路易士贈送的自己一生搜集的解剖標本。1725年,彼得堡科學院建成,其目的是為了培養俄羅斯的精英,科學院聘任了歐洲一流的學者為院士,例如瑞士學者艾勒、數學家伯努利德國博物學家格麥林等。

1735年,一位叫做羅蒙諾索夫的天才被彼得堡科學院派遣到德國學習,他只用了4年的時間就學成歸來。此後,他將歐洲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知識系統地引入了彼得堡科學院,並建立了俄國第一個化學研究室。1755年,在羅蒙諾索夫的建議下,莫斯科大學建立,成為了俄國的科學教育中心。羅蒙諾索夫自己在各個學科上都有所貢獻,他被視為俄羅斯歷史上第一個科學家,史稱「俄羅斯科學之父」。

可見,彼得一世的俄羅斯在科學上僅僅是一個學習者,但是彼得一世的改革已經為俄羅斯科學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反觀中國,從洋務運動開始學習西方,但是學習的深度、廣度遠遠不能和彼得一世的學習相比。直到1949年後,中國向歐洲的學習才進入一個新階段。而這時候,我們在基礎上就遠遠落後於俄國了,所以學習的對象也主要是蘇聯

二,角逐世界科學的前沿

彼得一世去世後,俄羅斯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不斷鬥爭。改革派主張學習西方,但是保守派主張保持俄國的傳統。但是雙方爭議的焦點主要是文化風俗和體制,至於科學技術,雙方都大力支持向歐洲學習。而在引進外來人才方面,沙皇也是十分賣力。

1727年,著名數學家歐拉到達彼得堡,獲得了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優待。葉卡捷琳娜一世去世後,俄國動蕩,歐拉被迫前往德國。但是在德國期間,俄國都一直支付歐拉的薪水。終於在1766年,歐拉重新返回俄國,受到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熱情接待。此時,他患上了白內障,雙目失明,但他卻用口述的方式在俄國不斷研究,他一生一半的數學成就都是在俄國完成的。

當時俄國雖然不富裕,但是對待科學家卻從不吝嗇。當時這些科學家在西歐各國可以得到高額工資,俄國想要得到他們自然要付出更高的工資。正是因為俄國對科學家優待,才讓大量的科學家前往俄國工作和研究,最終帶動了俄國科學的迅速發展。

18世紀,俄國只有一所莫斯科大學,但是在19世紀初期,俄國又在彼得堡、喀山哈爾科夫、德爾普特、維爾諾基輔等地建立了大學。到19世紀中葉,俄羅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達到了4500人,他們大多數都是學者和科學家。

到19世紀前期,俄羅斯就已經開始湧現世界領先的科學家了,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羅巴切夫斯基。他在1807年進入喀山大學,並開始研究平行線理論。經過20年的研究,他創造了新的幾何體系——非歐幾里得幾何學。另外,還有一位著名數學家叫切比雪夫,他在數論、集合論、概率論、函數逼近論等領域都有重大突破,讓俄羅斯的數學水平內趕上了歐洲數學強國,堪稱偉大。

天文學領域,出現了斯特魯維,他觀測雙星的精確位置,首次測定織女星距離。研究銀河系結構,確定銀河面每一體積單位中的恆星數量,並說明星際空間的吸光現象。他的《新星表》獲倫敦天文學會獎章,而他建設的普爾科沃天文台被譽為「世界天文之都」。而他培養的學生則遍布俄國各地,為俄國天文學的崛起打好了基礎。

到20世紀,俄羅斯的科學可以說正式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該時期俄羅斯的科學家名人輩出,例如齊奧爾科夫斯基是現代航天學和火箭理論的奠基人,被稱為航天之父;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成為了世界十大偉大化學家之一;巴甫洛夫生理學和醫學取得了巨大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斯托列托夫研究光電效應,發現金屬表面受電磁輻射所感生的光電流和輻射光的強度成正比例,此理論被視為「光電效應的第一定律」。


三,蘇聯時代:頂峰

1917年,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成立。當時蘇俄的主要任務是鞏固政權,和國內反對勢力和國外干涉勢力作戰,但是列寧卻並沒有忽視科學和教育。他強調科學應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要求給科學研究設立專款,以加速科學的發展。

但當時俄國的基礎教育嚴重落後,想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就必須從教育開始。為此,蘇俄實行了免費義務教育,要求8歲以上的兒童必須入學。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蘇聯每年要用12%的財政預算來發展教育。要知道,中國光是實現4%的財政來支持教育都努力了幾十年才勉強實現。到1939年,蘇聯識字率達到了87%,中學入學率達到了97%,在校學生達到了3100萬。這個成就,中國直達21世紀才得以實現。

在基礎教育得到巨大發展的基礎上,蘇聯的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得到了巨大的飛越。在1930年代,蘇聯已經有了3萬多名科學家。蘇德戰爭戰爭期間,原以為蘇聯會減少對教育的支出,沒想到蘇聯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加大對教育和科學研究的支出。在二戰剛結束時,蘇聯的學校反而比戰前多了一倍。

蘇聯在二戰前和二戰期間對科學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最終為戰後蘇聯問鼎世界科學之巔奠定了基礎。冷戰時代,蘇聯在核能源領域、太空領域、電子信息領域都和美國不相上下,甚至更加領先。目前,俄羅斯已經獲得了71次諾貝爾獎,得獎者有239位,其中蘇聯時代有17次。

這裡也必須提一下,蘇聯的教育在二戰後出現了巨大的問題。由於蘇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服務於工業化,因此顯得急功近利。在普遍義務教育完成後,蘇聯的教育基本就停滯了,開始進入了衰退期。在20世紀50年代,蘇聯的教育模式逐漸走向了僵化,這可能和體制的僵化有巨大的關係。

不過,得益於歷史的積累,俄羅斯的科學依然在全球處於一個領先的位置。比如,華為3G技術的突破正是依靠了俄羅斯一位天才數學人才的幫助。

我國從50年代開始大規模學習蘇聯的教育和科技,使得蘇聯的許多弊端也恰好傳入了中國。到了現在,中國大學的許多教材還是在蘇聯教材的基礎上改編的,其創新和改進的地方並不多。蘇聯模式的傳入,曾經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例如使得中國的普遍教育迅速提高,培養了大批的工業化人才。

但是,我們教育又比蘇聯更加重視實用性,導致我們在基礎科學上的培養耐心不足。幾十年以來,我們培養了大批的工程師、技術家和發明人才,例如袁隆平、歐陽自遠、屠呦呦等,也出現了許多領先全球的技術,例如高鐵技術、航天技術、潛水技術等,但是我國在科學領域卻沒有什麼建樹,我們在世界物理學、數學、化學等領域的成就幾乎還是一片空白。結合俄國的歷史,我們需要反思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