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春節,是鄧小平最後一次公開露面。自那之後,他的健康狀況就持續惡化,再也沒有力氣參加會議了。
這位把中國經濟推上「改革開放」快速列車的老人,在人生的暮年,回歸了他最平凡的身份——「中國人民的兒子」。
1996年12月12日的早上,鄧小平醒來之後,感覺身體有些不適。每天洗漱完畢後,他都要進入辦公室看報紙、讀文件,等到太陽出來,再出去走走散散步……這是鄧小平多年養成的習慣。
可是那天他坐到辦公室,卻覺得渾身不舒服,甚至連彎腰都成問題。彼時他已經是92歲高齡了,就在不久前,醫生檢查出了他患上了「帕金森綜合症」,沒想到病情會突然變得嚴重起來。
秘書來到辦公室,首先發現鄧小平表情痛苦,於是趕緊將他送到了301醫院。妻子卓琳一直在焦急等待,301醫院離鄧家並不遠,也就二十多里路,但是讓卓琳沒想到的是,鄧小平這一去就沒能再回家。
1997年2月19日的午夜,鄧小平的生命到了最後一刻。醫院的專家全力搶救,但是沒能出現奇蹟。卓琳撲在病床上哭喊着「老爺子」,可是他什麼都聽不見了。他們夫妻相守了58年,終究還是分開了。
鄧小平和妻子卓琳是1939年的秋天在延安認識的。鄧小平當時35歲,是八路軍129師的政委;卓琳23歲,還是一個年輕女學生。他們之間的緣分還有一段曲折的過程,可謂「有緣千里來相會」。
卓琳原名「普瓊英」,1916年出生在雲南宣威一個工商家庭。他的父親浦在廷是雲南著名的「火腿大王」,曾經跟着孫中山在廣東鬧過革命。卓琳有三個哥哥和三個姐姐,在家中排行最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14歲那年,卓琳因為運動天賦被選拔出來參加短跑項目,要去北京。但是中途來到上海,卻接到通知說運動會不開了。領隊說,願意回雲南的就回雲南去,不願意回的如果有親戚也可以留下。
當時卓琳有一位表姐在北京念書,卓琳想去北京找她。家人和領隊都同意,卓琳於是來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學。不久,大姐和二姐也來到北京上學。大姐的革命意願很強烈,很快就去了延安。
日本人佔領北京後,卓琳和二姐化裝逃離,輾轉來到西安。她對二姐說:「現在我們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去延安,一條是延安。」
二姐堅定地說:「我們去延安。」
二姐身體不好,卓琳想勸她回家,沒想到二姐說:「我死也要死在延安。」看到二姐的決心,卓琳也不勸了。姐妹倆住進流亡學生招待所,又和三十多個人走了7天時間,步行到達延安。
到了延安後,卓琳和二姐進入陝北公學讀書。也就是在這期間,卓琳遇到了後來的丈夫鄧小平。當時鄧小平是129師的政委,卓琳對他並不了解。
鄧小平從太行山根據地來延安開會,他當時是單身,同志們都勸他在延安找一個伴侶。鄧發將他帶到學習班,鄧小平對嬌小可愛的卓琳一見傾心。
於是,鄧小平托曾希聖做媒,讓他去問問卓琳的意見。曾希聖請卓琳來家裡吃飯,問她有沒有結婚的想法。卓琳表示自己還年輕,想工作幾年再考慮個人情感問題。
曾希聖找卓琳談了兩次,卓琳都沒有鬆口。鄧小平就說:「我親自找她談談。」
鄧小平約卓琳來到曾希聖家裡,見面後他開門見山地說:
「我這個人年紀大了,在前方作戰很辛苦,我想和你結婚,可是曾希聖和你談了,你不同意。我這個人不太會說話,希望你考慮一下這個事情。我年紀比你大幾歲,這是缺點,我希望在其他方面可以彌補。」
鄧小平把自己的實際情況交了底,卓琳也被他的坦誠打動。他們前後談了兩次,卓琳覺得他人還可以,又是知識分子。她很早就聽說過鄧小平,很是佩服他。現在他親自來找自己談話,態度又那麼誠懇,卓琳就同意了。
九月初的一個夜晚,在楊家嶺毛主席窯洞門前,同志們把兩張桌子拼起來,大聲說:「今天我們會餐啊!大家都來會餐吧!」
李富春對卓琳說:「你也認識鄧小平,大家會會餐,現在給你們騰出個窯洞,吃完飯後你們一塊兒回去,就算結婚了。」
因為條件艱苦,結婚儀式能省則省。卓琳和鄧小平什麼都沒準備,就連晚上住的窯洞,也是鄧發騰出來給他們的。大家就吃了一頓飯,就算是為新人舉行婚禮了。
結完了婚,鄧小平就要返回太行山開展工作。卓琳也去了太行山八路軍總部,在婦女部工作。雖然都在一個根據地,但夫妻倆卻聚少離多。只有鄧小平從前線到總部開會時,他們才能見一面,開完會他又走了。
卓琳覺得老這樣也不好,結婚前他們彼此了解不多,她就讓鄧小平給她寫信。可是寫什麼呢?卓琳說:「就把你每天幹了什麼寫一寫。」鄧小平幽默地說:「那我就秘書總結一下,每個月給你打印一份工作報告。」
卓琳聽了直搖頭,想到與其看工作報告,還不如算了。
過了一段時間,卓琳不無怨言地說:「讓你寫信你不寫,我們還是一塊兒共同生活,共同理解吧。」鄧小平這次點頭同意,卓琳就搬到了129師。他們屬於「先結婚,後戀愛」,共同生活後才逐漸了解彼此。
1941年,他們的長女鄧林出生,寄養在當地百姓家裡。長期的朝夕相處,卓琳也熟悉了丈夫的性格,理解了他的革命決心。
此後她默默支持鄧小平,從太行山到大別山,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卓琳一直追隨着丈夫的腳步,讓他沒有後顧之憂。
解放後,鄧小平調任重慶西南局第一書記。繼母夏伯根帶着兩個女兒前來投奔,鄧小平夫婦熱情地接納了繼母的到來。此後繼母就和他們一起生活,雖然夏伯根不是鄧小平的生母,但卓琳對她特別孝順。
1952年,鄧小平調到中央,舉家遷往北京。夏伯根有些憂慮地問:「我也去嗎?」卓琳拉着她的手說:「怎麼不去呢?我們是一家人,到哪裡都要在一起。」
到了北京後,鄧小平對妻子提了一個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風頭。當時很多領導同志的夫人都在單位工作,公安局怕他們路上出事,就暗中派人保護她們。卓琳不想給公安局的人添麻煩,索性給鄧小平當秘書,也不用出門工作了。
卓琳和鄧小平育有5個孩子,家裡很是熱鬧。後來孩子們長大,陸續上學和參加工作,家裡就剩下他們夫婦和繼母夏伯根。不久,一場特殊的運動席捲全國。
那段動蕩的歲月中,鄧小平受到衝擊。
有一天,有人來告訴他們,孩子們不準回家了。鄧小平聽了沉吟半晌,默默掏出一支煙點上。卓琳不知如何是好,也讓他給了自己一支煙。鄧小平問:「你怎麼也抽起煙來了?」
卓琳回答:「我抽煙是因為太想孩子們了,如果孩子們回來,我一定能戒掉!」
很多夫妻為了自保劃清界限、提出離婚的有不少。在艱難的歲月里,婆婆夏伯根叮囑卓琳:「你們千萬不要離婚啊!」卓琳笑着安慰婆婆:「我不會,我們怎麼會呢?」卓琳始終陪伴着丈夫,不離不棄。
1969年10月,鄧小平調往江西。卓琳不放心70歲高齡的夏伯根,把婆婆也帶到江西去。到了江西,他們三個年齡加在一起超過180歲的老人,每天過着艱苦的生活,每個月只有20元的生活費,日子過得很窘困。
為了省錢給孩子們,當成孩子們來看他們的車票錢,三位老人吃飯特別節省。他們住的公寓被稱為「將軍樓」,以前修建來給支援中國的蘇聯專家住的,蘇聯專家撤離後,這個房子就空在那裡。
鄧小平和卓琳住在公寓的二樓,因為妻子患有高血壓,不能幹重活累活,繼母夏伯根又年老了,只能幫忙燒火做飯,鄧小平就包攬了所有的重活。他們還在樓下的空地上養了幾隻雞,有雞蛋吃是難得的奢侈。
為了把買菜的錢也省下來,三位老人還開闢了一個菜地。他們找當地的老百姓要了一些種子,種了茄子、白菜和辣椒等蔬菜。卓琳和婆婆還學着自己做酒釀、豆瓣醬,酒香和醬香也成了那段艱難歲月的慰藉。
歷史終究是由人民書寫的,陰霾散去,鄧小平復出主持工作。卓琳總算鬆了一口氣,但復出後的鄧小平卻比以前更加忙碌了,他已經是75歲的高齡,擘畫藍圖,引領中國經濟走向更高峰。
關於改革開放,無庸贅述。《春天的故事》中開篇歌詞就唱到:「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蹟般聚起座座金山……」
這個老人就是鄧小平。
1979年,鄧小平登黃山的消息傳出,很多遊客慕名而來,都想見見鄧小平。黃山旅遊管理局的人知道後,出於安全考慮,臨時控制上山人數。
鄧小平得知此事,嚴肅地告訴工作人員:「這怎麼能行呢,讓群眾上山,不要因為我就搞特殊。」遊客們得以一睹鄧公風采,紛紛合影留念,有個大學生氣喘吁吁地擠進人群中說:「鄧伯伯,您好,我是復旦大學的學生,昨天就來過了,聽說您來了,我今天再來一次。」
鄧小平笑問:「你是學什麼專業的?」那個同學回答道:「是學新聞的。」鄧小平開玩笑說:「哎喲,怪不得消息這麼靈通啊。」
1989年,年屆85歲的鄧小平請求退休,他對江澤民說:「對我的評價,不要過分誇張,不要分量太重,名譽太高了是個負擔。」
他晚年曾多次表示:「永遠不要突出我個人。我的任務,就是使我自己慢慢消失,不要說中國沒有我好像失去了靈魂。」
到了90年代,鄧小平幾乎就很少露面了。鄧小平退休以後,最想過一個真正的平民生活,生活得更簡單一些,可以上街走走,到處去參觀一下。
晚年的他還有幾大愛好:打橋牌、看足球、游泳。對於飲食,鄧小平挑剔不多,但對煙酒,卻有特殊感情。
鄧小平晚年最為牽掛的就是香港回歸。他一生曾5次路過香港,作為主人踏上香港的土地是他一生的願望。
在深圳視察時,他就曾站在皇崗口岸深情地眺望香港。退休的當天,鄧小平也曾袒露他的最後一個心愿:就是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時,踏上這塊祖國的土地。
遺憾的是,他沒能等到這一天。
1997年2月19日的那個夜晚,鄧小平永遠離開了祖國和人民,離開了妻子和家人。次日早晨天安門升旗儀式,當護衛隊突然喊道:「降半旗!」很多人這才知道,敬愛的鄧小平爺爺去世了。
一代偉人,走完了他93年的生命旅程。
鄧小平去世4天後,妻子卓琳帶着悲痛的心情,給江澤民寫了一封信,轉達鄧小平的臨終囑託:「第一,不搞遺體告別儀式,第二,不設靈堂,第三,遺體捐獻給醫學機構,第四,把骨灰撒入大海。」
鄧小平一生三起三落,多年磨難,幾度沉浮。
風雨飄搖之中,妻子卓琳始終陪伴左右,不離不棄。家庭的溫暖,也是幫助鄧小平從容應對逆境的重要因素。女兒鄧楠回憶說:「幾十年,從來沒見父母親紅過臉,或者爭論什麼問題,都沒有過。」
鄧公千古,他對國家和人民的貢獻,銘記史冊!國家和人民永遠銘記鄧小平。而鄧公和妻子卓琳的愛情,同樣讓人動容。
END.
在閱讀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更多名人軼事,文學解讀,歡迎關注我的賬號@曉讀夜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