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周總理勞山遇險,隨行人員僅4人脫險,是誰如此大膽?

前言

1976年1月8日,敬愛的周總理遠離了我們。得知這一情況後,聯合國也作出決定,他們將為中國總理降下半旗一周,這在聯合國的歷史上都是第一次。

在工作人員為周總理收拾整理遺物的時候,竟然在那件洗得發白的外套中找到了一張老照片。照片上有三個人,分別是張雲逸、周總理以及孔石泉,在照片的背後,周總理親筆寫下了八個字——「勞山遇險,僅存四人」。

無論是北伐戰爭還是南昌起義,亦或者是紅軍長征,周總理的一生曾經無數次深陷險境,但是他最危險的一次人生經歷便是勞山遇刺。

也正是因為這一次經歷,讓周總理在之後幾十年的時間裏,始終將那張破舊的照片隨身裝在身上。那麼周總理在勞山究竟遇到了怎樣的兇險?又是誰吃了熊心豹子膽,竟然敢行刺周總理?

周總理秘密奔赴西安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將軍以及楊虎城將軍發動西安事變,扣押了蔣介石,史書上也稱之為「雙十二事件」。雖然國民黨內部出現了如此巨大的動蕩,但我黨事先卻是毫不知情的。

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將軍化名李毅給毛主席和周總理髮出了一封請教高見的電報。電報內容為:

「吾等為中華民族及抗日前途計,不顧一切,今已將蔣(介石)扣留,迫其釋放愛國分子,改組聯合政府,兄等有何高見,速復。」

收到電報後,毛主席和周總理立刻召集我黨高級將領,召開了緊急協商會議,最終眾人統一意見,為了國家和民族大義,我們決定拋開一黨之利,派遣以周總理為首的代表團,從延安奔赴西安處理內戰危機,由此開啟了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

1937年4月25日的上午,一輛卡車離開了延安南門。這輛卡車是由國際友人贈送的,算是延安最先進的交通工具了,卡車的副駕駛上坐的便是周總理,他此行的目的是到西安建立八路軍的辦事處。

在卡車的車廂里坐着的有名將張雲逸孔石泉,身穿西裝的周總理的副官陳友才及警衛戰士、記者等,這輛卡車上一共坐了25個人。

由於當時剛開啟第二次國共合作,所以敵我的鬥爭環境還非常複雜,為了保證周總理一行人的安全,他們的本次出行屬於絕密,只有毛主席等寥寥數人才知道他們的動向。但是保密工作做的好,卻不代表着絕對的安全。

勞山距離延安並不算遠,此地屬於陝北黃龍山的余脈,山巒起伏,樹木鬱鬱蔥蔥,而且山勢險峻,自古以來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早在清朝時期,官軍圍剿當地少數部族的起義,卻在勞山中了埋伏,死傷1000多人後清兵狼狽逃竄。到了民國時期,張學良的東北軍奉命進攻紅十五軍團,結果卻被紅軍在勞山打了伏擊,死傷了整整兩個團的兵力。

通過這兩次伏擊戰,便可以看得出勞山的地勢有多麼險要了,如果有人在勞山伏擊周總理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勞山遇險,僅存四人

周總理所乘坐的卡車,先是來到了三十里鋪,這裡有着西北保衛局設立的檢查站,算是延安防守的橋頭堡,因為再往南去就是國民黨統治的地盤。

只要出了三十里鋪,周總理一行人就算是進入了國統區。對於車上的戰士來說,他們大都是第1次離開邊區,離開延安,而且身上又肩負着保衛總理的重要任務,所以戰士們顯得有些緊張。

負責周總理警衛工作的陳友才見狀後,笑着對戰士們說:

「你們可以隨意的聊天,想聊啥就聊啥,不要太過於緊張,我會待在車廂前方給你們放哨。」

陳友才這麼一說,戰士們也開始輕聲地聊起天來,然而車輛行駛了沒多久,突然間傳來了「叭」的一聲脆響。作為總理的貼身秘書,陳友才第一時間反應過來,他警惕地詢問身邊的戰友:

「你聽到什麼聲了嗎?」

戰友連忙點頭說:

「感覺像是放羊人在抽大鞭子。」

陳友才有些疑惑,在這深山老林里,誰會來放羊呢?沒等陳友才想明白,雨點般的子彈便打了過來,卡車龐大的身軀上立刻響起了噼里啪啦的聲音。陳友才怒道:

「糟了!有埋伏!」

伏擊者顯然是有備而來,他們的第一輪攻擊不但打死了開車的司機,而且還將汽車的輪胎給打爆了。見慣了大風大浪的周總理立刻跳下車子,尋找掩體進行反擊。

車廂里的張雲逸連忙命令陳友才帶領警衛戰士,掩護周總理撤退,他自己則和陳國橋帶領一支小隊,留下來阻擊敵人。

但是想從勞山的險境中突圍的難度是非常大的,敵人不但佔據了地利,而且武器方面也更加佔優勢。我們的戰士雖然都是身經百戰,但畢竟拿得都是些短槍,並沒有重武器,幾次突圍後便出現了非常嚴重的損傷,就連陳友才也不幸負傷。

八路軍戰士

看着大腿上的血窟窿,陳友才不禁皺起了眉頭,來不及管身上的傷口,陳友才命令戰士陳賢仁、向三光、曹鴻都、劉九洲,掩護周總理向右方突圍。

雖然身受重傷,但陳友才還是敏銳的發現,敵人只是封鎖了前面後面及左面,右方的山體之上並沒有敵人的身影。下達完命令後,陳友才又指揮着剩餘的戰士們阻擊敵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總理向右方突圍的時候,敵人的火力並沒有攻擊他們,反而將全部的火力集中到了陳友才的身上,這是因為什麼呢?

在周總理出發之前,陳友才提了一個建議,請求與周總理互換衣服。周總理平時都是穿着一身的便服,看上去非常的平易近人,而陳友才平時穿的則是軍裝,為了以防萬一,陳友才便讓總理換上了軍裝,自己則穿上了便服,沒想到這次「換裝」竟然起到了奇效。

遭遇伏擊後,陳友才開始模仿着周總理的口音指揮戰鬥,再加上他的衣着,所以讓伏擊的敵人都以為他就是目標人物。

看到敵人將所有的子彈都向自己打來,陳友才不但沒有害怕,反而開心的大笑起來,他知道自己今天非死不可,但是卻死得值!

在敵人的猛烈攻擊下,陳友才等警衛員壯烈犧牲,伏擊的敵人在陳友才身上搜出印有「周恩來」字樣的名片後,還殘忍的往他的遺體上補刀!

此次遇險,最後只有周總理、張雲逸、孔石泉、劉九洲4人脫險,其餘隨行人員均壯烈犧牲!

兇手究竟是誰?

周總理回到三十里鋪查站後,立刻將自己遇刺的消息報告給了延安,這條消息就像是一枚炸彈一般,徹底驚呆了所有人。時任中央警備團團長的黃霖,二話不說拿起衝鋒槍,帶着兩個警備班便直奔三十里鋪。

臨行之前毛主席更是直接對他說:

「什麼顧慮也不要有,無論怎樣都要把恩來救回來。」

黃霖和戰士們一路狂奔,到達三十里鋪,見到周總理後,他們的心才徹底放了下來。而周總理也根據形勢做出了人員上的安排,他先是讓兩名戰士回延安報平安,剩下的戰士則要前往勞山,看看還有沒有倖存下來的戰士。

然而當黃霖帶人趕到勞山的時候,敵人早已經沒了蹤影,剩下的只是那輛遍布彈痕的卡車以及戰士們的遺體。

隨後周總理命人將戰士們的遺體運回了延安,安葬在延安寶塔公墓。就在大家都為死去的戰友感到悲傷的時候,很多人的心中卻產生了一個疑問:

周總理是我黨的核心之一,這次出行屬於絕對機密,究竟是誰在半路上行刺?是日本特務?還是國民黨反動派?亦或者是周邊的土匪呢?

延安保衛局根據對勞山的現場勘察,得出了一種猜測——伏擊周總理的人極有可能是一夥土匪!

因為伏擊者只搶走了戰士們攜帶的財物以及武器,那些價值連城的文件反而被他們如棄草芥般丟在一邊。如果是日本特務或者國民黨反動派的話,他們一定會帶走這些機密文件。

既然有了調查方向,案件的偵破就非常容易了,保衛局隨即將調查任務交給了邊保偵查部部長謝滋群

經過調查走訪後,謝滋群很快便逮捕了最大的嫌疑人——盤踞在金盆嶺的土匪頭子李青伍。在對他進行審問時,李青伍也如實交代了自己伏擊周總理的全過程。

那麼土匪李青伍是如何知曉周總理的行蹤的呢?在審問過程中一個叫做馮長斗的人浮出水面,馮長斗就是安插在延安的一個眼線,目的就是為了打探我軍情報。

當馮長斗將周總理出行的消息告知土匪李青伍的時候,李青伍顯得異常興奮。他知道行刺周總理,無論結果成功與否,延安都不會放過他們,但他就是想試一試,富貴險中求嘛,畢竟只要伏擊成功,自己不但可以揚名立萬,而且還能到蔣介石那裡加官進爵!

結語

無論土匪李青伍是出於什麼目的去刺殺的周總理,他們的行為都是天理難容!雖然最終李青伍,馮長斗等人都被就地處決,但是那些為保護周總理而殞命勞山的戰士們,卻白白的犧牲在了流寇草莽手中,實在是令人氣憤不已。

1973年6月9日,周總理陪同外賓訪問延安,談到這次遇險時說道:

「我的一生中曾遇到過很多次的威險,但這一次是最危險的!」

當他想給陳友才等人掃墓時,卻得知墓地在解放戰爭時期遭到了國民黨的破壞,已經找不到了,他當即指示要好好的找一找,並難過的說道:

「陳友才同志犧牲的很勇敢,要把他們請進烈士陵園,給他們立個碑!」

1985年的6月份,甘泉縣在曾經發生戰鬥的地方為戰士們立起了一塊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