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山東臨沂,為小麥蓋被子的老農,出閣的新娘,背糧食的大嬸

山東臨沂,古稱琅琊沂州,山東省轄地級市,Ⅱ型大城市,國務院批複確定的魯東南地區中心城市、具有濱水特色的現代工貿城市和商貿物流中心。臨沂因臨沂河得名。臨沂是東夷文化的核心發祥地,大約20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沂蒙大地上創造了遠古文明。地域曾長期作為徐州刺史部琅琊郡東海郡沂州府等州、郡、府治所地。近代中國共產黨在臨沂地區創建沂蒙革命根據地,成立了山東省政府

臨沂的老照片很多,小編精心挑選了幾張40年前的老照片,帶你走進臨沂,了解臨沂。

這張照片,小編作為七零後,單純理解為群眾在掃雪,運雪。向照片拍攝者任宗森老先生求證得知,還有一層深意,蓋被。照片拍攝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山東臨沂沛河公社,那時候,化肥資源稀缺,田裡莊稼大都靠農家肥養苗,肥力跟不上,莊稼苗稀苗黃。魯南剛下過一場大雪,常言說,「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着饅頭睡」。雪過天晴,農民忙着把院子里的雪掃起來,再用牛車和手推車推到麥田裡去,給小麥加蓋一層被。那時候,農民種田,除了依靠勤勞的雙手,真的都是靠天吃飯了。

這裡是山東臨沂的一條農村巷子,巷子里停着一輛板車,板車上前後坐着兩個女人。這場景七零後再熟悉不過了,這是誰家的姑娘要出閣了。巷子里擠滿大人和孩子,一瞧就知道來瞧熱鬧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一方規矩。上世紀六匕十年代,在臨沂農村,男孩子結婚,一輛板車就可以把新娘子接回家。板車上鋪着一張新葦蓆,接回新娘這張葦蓆就要鋪在婚床上,坐在新娘子身後的那位應該是伴娘了。新娘家裡沒找到紅布,借了面紅旗蒙在姑娘頭上把閨女嫁出了門。那時候,沒有嗩吶,沒有花轎,照樣能把新娘子熱熱鬧鬧娶回家。

這張照片拍攝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臨沂農村。照片中人們穿着厚厚的棉衣,應該是寒冬季節,牆邊一個小男孩凍的瑟瑟發抖。一個高個子婦女背着半袋子糧食走在村道上。小編想了半天,不知道大嬸背糧食幹啥用?經求證當地人得知,她很可能是去走親戚!那時候的臨沂,走親戚提點糧食是常事,象這樣提半袋糧食算不錯的了,有的提一棵白菜,掂幾隻蘿蔔就能走一趟親戚。那時候的親戚,禮不在輕重,但走的火熱。

這張照片由李百軍先生拍攝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臨沂一個農村集市。照片中,一個男子推着一輛獨轉車從集市走來,車上坐着他的老娘。這種木製獨輪車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臨沂農村非常盛行。家裡有這樣一輛車子,加上男人勤勞肯干,靠着推獨輪車幫別人拉貨、運貨,養活一家老小絕對沒有問題。從男人推車的姿勢看得出,推這種車子需要一定技巧維持平衡,沒有一定功夫根本推不穩。不了解那個時代的人可能會覺得坐車還不如走路快,事實卻是,剛解放出來的婦女從小裹着小腳,根本走不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