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運動:未戰先亂

在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下「關注」,即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17年7月17日,因中華民國總理段祺瑞廢止臨時憲法,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軍政府,發動討伐北京。 .

《中華民國臨時憲法》頒佈五年以來,這部法律的命運可謂坎坷。經歷了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張勳復辟失敗後,身為宰相的段祺瑞意識到「臨時憲法」對自己的束縛,拒絕恢復張勳廢棄的憲法和解散的國會。於是他決定對北京發動討伐。

孫中山有意北伐,苦於兵荒馬亂,四處尋找夥伴。

他的第一反應是想到了軍閥。當時,軍閥手中的兵力最多。孫中山先是找到控制兩廣地區的廣西派首領陸榮廷,然後又找到了離廣州不遠的雲南省。系軍閥首領唐繼堯

孫中山


這兩人一聽到孫中山的提議,就點頭同意了。陸榮廷為了保護自己在兩廣的地盤,反對段祺瑞統一中國的計劃,而唐繼堯也反對段祺瑞在四川繼續擴張勢力的計劃。而且孫中山在全國人民心目中是正義的象徵,是大勢所趨,他們也可以藉此擴大影響力,保護自己。其實孫中山也看出了他們並不是真心「護法」,但他並不在乎這些,現在能做的也只有友軍了。

攻打段祺瑞,光有軍隊是不夠的。孫中山四處奔走,號召此前被罷免的國民議會議員來廣州組建新政府。 1917年8月,150多名國會議員聚集在廣州。由於人數不符合法定要求,他們不得不召開「特別代表大會」,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 他不僅恢復了在北京被視為廢紙的《臨時憲法》,還劍指北京,對段祺瑞政府發動了北伐。

護法運動代表合影


但在他們啟程出征前,護法軍政府內部發生了內訌。

唐繼堯和陸榮廷都對人事安排不滿意,不想和北洋政府徹底僵持,平日里也習慣了威望。孫中山當時他們很不高興,拒絕擔任軍政府元帥。他們得寸進尺,想取代孫中山,直接領導北伐。

孫中山只好議定其他條件,但指揮權不是隨便可以讓渡的,所以拒絕了唐繼堯和陸榮廷。這樣一來,孫中山的軍政府和西南軍閥在離開軍隊之前就有了差距。

但西南軍閥一直沒有放棄爭奪軍政府領導權的念頭。

西南軍閥畢竟不是真正支持孫中山的。他們更關心自己的領土和影響力,而不是保護法律和拯救國家。此時,段祺瑞的皖派和馮國璋的嫡系因為勢力問題正在北方相互廝殺。

吳佩孚


西南軍閥一向懼怕段祺瑞的影響力,不想在戰場上和直軍浪費兵力,所以才讓段祺瑞坐鎮在場邊。於是,西南軍閥勾結直隸部將領吳佩孚,繞過孫中山,私下籤訂停戰協定。

但孫中山不同於這些唯利是圖的軍閥。他立志護法救國。如果不能救法,孫中山是絕對不會接受與北京政府和談的。他發現自己處處被西南軍閥排擠打壓,卻又無能為力。

經過這件事,孫中山與西南軍閥的差距越來越大。

暗搶失敗,西南軍閥開始明搶。

1918年1月,廣西派在廣州成立西南諸省護法總會。目的是為了對抗孫中山的軍政府。一個空殼孫中山見自己被排擠,乾脆辭職了。沒有孫中山的阻撓,西南軍閥輕而易舉地接管了原來的軍政府。

現在,孫中山也完全明白了,西南軍閥從一開始就與他心不在焉,靠軍閥救國是不可能實現的。孫中山只好失望離開廣州,他的護法運動也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