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示弱:李牧破匈奴
導 讀
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戰爭中最忌諱主帥貪生怕死、不敢主動迎戰。戰國名將趙牧身經百戰、兵強馬壯,完全有力量和敵人決戰,可他卻一再命令部下不準出城作戰,李牧為什麼如此怯懦呢?
◎「怯懦」的主帥
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在國內推行「胡服騎射」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趙國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屢屢打敗了匈奴等北方游牧部落。但後來,北方的匈奴各部落經過調整休養,捲土重來,開始不斷地騷擾趙國北部邊境。邊境地區一直不得安寧,當地人民也是叫苦連天。於是趙王派遣大將李牧鎮守趙國的北部門戶雁門,長期防範匈奴。
李牧得到趙王旨意之後,立刻就走馬上任了。作為一名將領,李牧有着自己的作戰和防衛計劃。一到達雁門地區,他就開始實施自己的軍事計劃。自從李牧上任以來,他每天都命人宰殺幾頭牛來犒賞守城的士兵,還親自教授士兵練習射箭騎馬的技術,命他們小心地看守烽火台,派去偵察敵情的人員也日益增多。李牧還要偵察人員及時地彙報匈奴等敵方的情報,切勿耽誤。李牧還在雁門城內訂立了規章制度,規定:「匈奴如果入侵雁門,士兵們要趕快集中人馬退入營壘進行固守,凡是違反規定出去與敵人進行交鋒的士兵立即斬首示眾。」
匈奴的單于聽聞之後,感覺十分新奇,想看看這位新上任的將軍是否真的膽小怕事,只會防守。果然,隨後匈奴的每次入侵,烽火一旦傳來警報,李牧立刻命令士兵退入城內進行防守,沒有一個人敢出城迎戰。就這樣一直過了很長一段時間,趙國的人馬和物資也沒有受到什麼大的損失。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是個膽小怕事的將軍,漸漸地也就不把李牧放在眼裡。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拉鋸,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王也多次嚴厲責備了李牧,但李牧依舊我行我素,不做任何改變。趙王看李牧一直不悔改,十分地氣憤,於是命人從雁門把李牧召回了國都,另外派人防守此地。
李牧是戰國時期的趙國軍事家,後人把他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他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將領,在作戰中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是古代中國戰爭史上,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和圍殲戰的典型戰例。圖為古雁門關遺址。
之後的一年中,每次匈奴來犯,守將都會派遣兵士進行交戰。但奇怪的是,交戰造成的損失卻比李牧守城時要大得多。而且幾乎每次交戰都是趙國失利,趙國損失嚴重,邊境也因為戰亂而無法耕田、放牧。趙王只好再次請李牧出山。但李牧這次卻以病為由拒絕出任守城大將。無奈之下,趙王下旨強行命令李牧前往。但李牧與趙王約定:如果大王一定要用我,我可以前去,但我仍會和以前一樣做,希望大王不可以干涉我的行動。趙王從大局考慮,答應了李牧的要求。
◎李牧大破匈奴
李牧再次來到邊境,仍和以前一樣。匈奴這幾年也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希望能從趙國得到些收穫。守邊的戰士每天都在訓練,但一直不能展現自己訓練的成果,他們也渴望能和匈奴一戰。
李牧看見士氣空前高漲,覺得作戰的條件成熟了。他就挑選了兵車一千三百輛,馬一萬三千匹,能夠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能夠射箭的士兵十萬人,組成一支精銳的隊伍。李牧天天親自帶領這支隊伍,針對匈奴軍隊的特點,練習作戰的技巧和方法。
為了進一步給匈奴軍隊造成錯覺,引誘匈奴軍隊傾巢出動,李牧讓邊境民眾都出去放牧,分散得滿山遍野。匈奴派一支部隊前來侵擾,他派小股部隊迎戰,兩軍稍一接觸,趙軍就偽裝戰敗,逃回營壘,故意丟下一部分財物,讓匈奴軍隊掠走。
匈奴的單于聽到這種情況後,高興不已,以為李牧真如所看到的那麼無能,於是膽子就大了起來,親自率領大批人馬進攻雁門。
可是,當他們的人馬臨近雁門時,一個奇異的現象讓單于和匈奴兵驚呆了:一隊隊十分威武雄壯的趙國軍隊整齊地排列着,有戰車、騎兵、步兵,還有大批的弓弩手,個個精神抖擻,摩拳擦掌。這完全出乎單于和匈奴兵的意料,他們一點也沒想到,常常成為他們手下敗兵的趙國軍隊和「膽小如鼠」的趙將李牧,居然傾城而出,要與他們的大隊人馬決一死戰。
還沒等匈奴兵緩過神來,李牧立刻布置早就計劃好的陣法,張開左右兩翼同時從兩側攻擊匈奴,匈奴兵被李牧軍隊打得落荒而逃,損失了十多萬人馬。趙軍乘勝又打敗了東胡族,收降了林胡部族,匈奴的單于也逃跑了。經過此次戰役,之後的十多年間,匈奴都不敢接近趙國的邊境城鎮,更別提入侵了。
讀史明智
要想戰勝敵人,必須先要削弱敵人的力量,削弱敵人的方法很多,而李牧採用的就是麻痹敵人。他先裝作膽小的樣子,讓敵人漸漸地放鬆警惕,再找機會給敵人狠狠地一擊,使對手毫無還手之力。戰爭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抓住時機也是很重要的。時機不對或者錯過時機都有可能導致作戰的失敗,李牧在敵人輕敵之時出擊,準確把握了時機,獲得了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