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太監,為何那麼受皇帝的重用?甚至專門設立太監的學習機構

明朝的太監,為何那麼受皇帝的重用?甚至專門設立太監的學習機構

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史,就是一部皇權不斷加權的中央集權史。伴隨皇權的不斷加強,弊端也越加明顯。其中明朝的宦官當政就是中央集權下滋生出的畸變。宦官之亂幾乎橫貫明朝二百多年的歷史,這在中國古代是十分罕見的。

那麼,為什麼明朝皇帝都喜歡重用太監呢?

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存在即合理」。太監古已有之,上可追溯到商周時代。偌大的皇宮內女眷較多,為了維持整個皇宮的運行,且保證宮內不發生淫亂之事,古代君主想出了閹割僕人的辦法。其實太監自產生以來,一直都以下人的身份侍奉於皇宮貴族身邊。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吸收了唐朝甘露之變的教訓,曾明令禁止重用太監。按理說,太監因此沒有大肆霍亂宮廷的能力。不過自小出生貧苦人家的朱元璋,在打下江山前,當過乞丐,從乞丐到九五之尊的巨大身份轉變,促使他不顧一切想要加強皇權。

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廢除丞相,誅殺大臣。這些舉動,卻給他帶來了沉重的工作負擔。丞相廢除後,內閣直接聽命於皇上。朱元璋每日要處理的政務堆積如山。文獻記載,朱元璋曾在一個星期處理三千多件大事。可謂真正的廢寢忘食、日理萬機。如此看來,朱元璋算是歷代帝王中的工作勞模了。但他的子孫後代,可就不能保證跟他一樣勤勤懇懇。這也就為宦官當政埋下了禍根,也是後代皇帝重用太監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死後,建文帝朱允炆繼位。朱允炆跟他爺爺朱元璋一樣,對宦官也沒什麼特殊好感。事情的轉變出現在他叔叔朱棣身上。朱允炆當了皇帝沒多久想辦法削番。朱棣趁機造反,打進京城,廢掉建文帝,自己做了皇帝。

在朱棣造反時官宦給了他很大的幫助。一方面宮內的宦官積極充當間諜,給朱棣通風報信。另一方面,朱棣手下的宦官也跟着他一起上戰場,出生入死。所以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後,宦官成了大功臣。朱棣在位期間設立東廠,由宦官掌權,專門負責監視朝廷百官。至此,宦官手中的權利慢慢擴大。

此外,如前面所說。明朝廢了丞相,皇帝處理政務不像朱元璋那麼勤快,有時甚至每天只看幾本奏章,其他的全分發給身邊的太監批閱了。這樣一來,太監干涉內政,幾乎可以左右大臣的生死。這是皇帝重用太監的第二個原因。

太監要批閱奏章肯定就得識字。中國古代的宦官一直都是不識字的。直到明朝破了這個規矩。皇帝還專門在宮內設立了一所機構,堪稱太監的「學校」,叫「內書堂」。按理說普及教育,多讀聖賢之書肯定能陶冶情操、提升品格。但這些太監原本都是目不識丁的僕人,出身背景複雜,實屬三教九流之輩。教會他們讀書認字,他們能和朝廷的文武大臣一較高下,更助長了其干政的氣焰。

太監的勢力不斷擴大,干涉朝政和軍事、出使和監禁。其中歷史上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事件,鄭和便是權傾朝野的宦官。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除了明面上的目的揚我國威、擴展朝貢貿易範圍,據說還有一個目的——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建文帝自靖難之役失蹤後,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一直都是朱棣的心腹大患。作為宦官的鄭和同時被委以兩件大事的重任,足見其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明朝中後期,宦官不僅把控朝政,還開始勾結後宮。深受皇帝重用的宦官雖然盛極一時,但他們的生死僅憑皇帝一念之間。這一點和後宮的妃子何其相似。妃子的榮辱興衰也全憑皇帝的寵愛。此外,宦官和妃子也都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都可稱為皇帝的「枕邊人」,對皇帝的日常決策能產生重大影響。相同的宿命使得宦官開始與後宮妃子互相勾結。

明憲宗時期,萬貴妃獨得恩寵,她與宦官韋興、梁芳勾結。三人不受制約,一起禍亂宮廷,幾乎將明朝整個朝廷的國庫糟蹋殆盡。

總而言之,明朝皇帝之所以重用太監,和中央集權不斷加深的歷史趨勢分不開,也跟明朝特定歷史條件下,皇帝的自身境遇密切相關。宦官弄權從明朝鼎盛之時直至後期的日漸衰落。一代代宦官的起廢沉浮,也見證了一個朝代的盛衰興廢。

參考資料:《明史》《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