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盡顯大明國威

鄭和本名馬三保,雲南人,少時明軍攻佔雲南時成為戰俘,而在明軍營中慘遭閹割。後來被朱棣看重,成為一名燕王府的侍衛。在朱棣謀反篡位之時,為他建言獻策,使得戰局有了轉機,因而被朱棣賞識。在奪得皇位以後,朱棣便將其授命為「內官監大監」,後又賜姓「鄭」,所以改名叫鄭和。

鄭和的祖上本是元初來到內地的色目人,世代信仰伊斯蘭教,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去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所以從小耳濡目染,對外洋也有所了解。

永樂三年,明成祖朱棣派他去外洋巡遊,表面上是去古里傳旨,實則是在暗中尋訪大戰後消失的建文帝朱允炆。當初朱棣兵臨城下,因為顧及自己會背上篡位的罵名,他並未直接帶兵闖入宮內,而是等待朱允炆主動讓出皇權。可到最後只等來宮內的一場無名大火,等他趕到時建文帝卻早已不見蹤影。

因此這成了他的心魔,他必須要找到這位前皇帝。倘若有一天朱允炆突然回來,作為正統皇帝,必定是一呼百應,到時候自己又該如何自處呢?此次鄭和下西洋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沿水路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當時鄭和的船隊不可謂不壯大,共計船隻兩百多個,最大的有三層樓那麼高,總人數多達兩萬七千八百人。如此氣派,使得他沿路拜訪的那些國家都頻頻示好,很多國家都願意來明朝上貢。當然送出去的東西肯定也不少。

途中他也曾捲入過軍事衝突,在經過爪哇國時,一百七十多個船員被殺。面對此種情境,鄭和並沒有馬上發起攻擊,而是冷靜地派出使者進行交涉,表明自己的身份。此舉不但避免了不必要的傷亡,而且使得爪哇國從此年年向明朝上貢。鄭和始終保持着和平為上的態度,使得大明王朝和周圍的鄰國關係日益緊密,同時也顯現出大明王朝開放的外交環境。

鄭和除了下西洋外,還曾奉命東渡去過日本。永樂二年,因倭寇屢次進犯沿海地帶,明成祖派鄭和統領十萬水師到達日本,並宣旨讓其「自行剿寇」。當時的日本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派遣使節,為明朝獻上了抓獲的倭寇,與此同時兩國建立了外交關係,還簽訂了貿易條約。

鄭和在中國外交歷史上,有着驚人的創舉,他的航海行動途經過30多個國家,曾到過南極大陸還有美洲,讓中國人首次認識到世界上還有黑種人。據說當時他還把沿路的航線繪製成了地圖,七十多年後的哥倫布等航海家也曾承認擁有過鄭和的地圖。

他最後一次下西洋時已經六十歲高齡,巡航回來時因過度勞累在古里去世,享年六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