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有一次與宰相趙普暢談,作為一個以「黃袍加身」和平奪取帝位的武將,趙匡胤興緻勃勃地問趙普:「天下何物最大?」
趙普是誰?趙普便是那個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宰相,他也是趙匡胤能夠順利奪取天下的主要謀臣,趙普不僅是趙匡胤的心腹,他也是趙老太爺及後來的皇帝宋太宗趙光義的心腹。
面對趙匡胤的問話,趙普略作思索,並沒有說出趙匡胤所希望的那兩個字——皇帝,而是說出了另外兩個字——道理。
趙匡胤估計也頗為詫愕,這個心腹老臣怎麼這麼不給朕面子?天下何物最大,不是我這個高高在上的皇帝嗎?怎麼會是「道理」呢?
但是,趙匡胤畢竟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仁慈之君,他並沒有生氣,而是對這個大過皇帝的「道理」表示認可。
趙普不僅僅是這樣回答趙匡胤的,他在實際的工作中,也是這樣執行的,把他認為正確的道理真正地駕於皇權之上。
有一次,趙普要推薦一個人擔任官職,趙匡胤卻多次拒絕,趙普不以皇帝的意志為指向,而是繼續向趙匡胤提出這個任命的建議。趙匡胤很生氣,他甚至把趙普送來的任命申請直接撕碎了扔在地上。
趙普卻毫無懼色,而是慢慢地拾起碎紙片,回家後將其再拼接起來,改日又送給了趙匡胤,繼續請求他通過任命。
趙匡胤遇到這麼一個難纏的宰相,被逼的也是沒辦法了,最終不得不同意了趙普的這個建議。
還有一次,趙普要提拔一名官員,趙匡胤就是不批准。本來按照宋朝的制度規定,官員做了一定的年限,假如沒有劣跡,就應該得到升遷。
但是,趙匡胤卻不喜歡這個官員,不同意讓其升遷,趙普與那位官員也並無私人感情,他完全是按照「道理」而繼續像前次一樣堅持自己意見。
趙匡胤又被趙普逼急了,他大怒地衝著趙普說:「朕就是不同意,你能怎麼樣?」
面對盛怒的至高無上的皇帝,趙普卻毫無畏懼地說:「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也。豈得以喜怒專之!」
趙匡胤聽了,氣得臉色變白,他不願聽趙普講這種大道理,一甩袖就往內宮走。趙普不能入內宮,便長時間地站在宮門外,就是不離開。
趙匡胤聽到太監稟報的消息後,不得不再次同意了趙普的請求:照章辦事。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解讀為趙普面對皇權講「道理」的倔強,也可以解讀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仁慈,他不僅知錯能改,而且也能不以自己的喜好而決定官員的升遷。
趙普說出的那句話,也成為後世許多大臣經常引用的名言,並且,在之後宋朝大臣的奏議中,我們屢屢能見到相似的文字:
「惟人君者,要當以天下為公。」(蔡戡語,北宋名臣蔡襄五世孫)
「天下之法,當與天下共之,有司守之以死。雖天子不得而私也,而後天下之大公立。」(范成大語)
「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南宋御史方廷實反對宋高宗議和之語)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朱熹語)
本文參考自:《超越利益集團:對宋朝史無前例的狠毒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