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建立後,周武王姬發大封天下諸侯國,這些諸侯國是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進行的分封。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也才是齊侯,他的齊國是侯國,周公的魯國也是侯國,這兩個人也才是侯國,可想而知公國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擁有的。
其實,周武王分封的8個公國都是有背景的,虞國是周文王的叔叔太伯和仲雍所建立的公國;虢國是周武王的叔叔虢仲、虢叔所建立的公國;宋國是商朝後裔所建立的公國;杞國是大禹治水那個大禹的後代所建立的公國;陳國是舜帝的後裔所建立的公國;祝國是堯帝的後裔所建立的公國;薊國是黃帝的後裔所建立的公國;焦國是炎帝的後裔所建立的公國。
春秋初期的諸侯國
這八個國家的國君都是公爵,不過隨着時間的流逝,在後來的諸侯爭雄中都被其他國家吞併了。而當初那些爵位不如他們的國家,逐漸成長為割據一方的大國。到戰國後期當初周朝分封的800諸侯國僅剩下韓、趙、魏、楚、燕、齊、秦七個國家。
這七個國家,韓、趙、魏、燕、齊五個都是侯爵國,秦國是伯爵國,楚國爵位更低,僅是個子爵國。這裡有一個誤區,就是當時很多國君都稱公,如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等,雖然稱「公」,但這並不是爵稱,而是諸侯國內對他們的尊稱。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知道諸侯國最高的爵位也就是「公」了,但是到戰國後期,七國的國君都稱「王」了。當然稱王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了,當時周室衰微,已經無力控制他們,只能任由他們自己發展了。那麼您知道七國各自稱王的第一人是誰嗎?
1、楚國——楚武王熊通
七國之中,楚國的爵位是最低的,但是楚國卻是第一個稱王的。楚國的祖先本是伺候周文王的僕人,後來又伺候了周武王和周成王,周成王覺得這祖孫幾代人盡心竭力地服侍他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因此就他們的後代熊繹封到了南方的蠻荒之地,同時賜予了他擁有50里土地的子爵爵位。
南方的蠻荒之地與中原文化格格不入,楚國的先祖們在蠻荒的南方開始了自己的開拓之旅,到第六代國君熊渠時,他發現了周王室的衰微,大力北進,將疆域拓展到江漢平原一帶,楚國也逐漸強盛起來,此時熊渠膽子也變大了,直接僭越將三個兒子封為王,長子熊毋康為句亶王、次子熊摯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周厲王繼位後,以暴虐著稱,熊渠擔心受到周朝討伐,便取消他們的王號。
楚武王
此後多年楚國的國君便沒有敢擅自僭越稱王的人了,但是隨着楚國的發展,仍然有膽大的人。第十七代楚君熊通即位後,楚國先後滅掉了周圍的一些小國,疆域在各國之中已經是最大的。
隨着國家實力的增強,熊通請求周王室提高楚君的名號,可是周天子拒絕了他的請求,於是在公元前704年,熊通就自己稱王,號楚武王,熊通的稱王,開了諸侯僭號稱王之先河,當時周王室衰微,對楚國無可奈何。
從楚武王熊通開始,楚國以後的歷任國君都有王號,他們也一直與中原國家保持着諸侯爭霸的局面,直到前223年被秦國所滅。自前704年楚武王稱王,楚國保持了481年的王號。
2、魏國——魏惠王魏䓨
魏國的先祖本來是晉國的士大夫,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瓜分了晉國,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三家同時成為侯國。
因魏國處於四戰之地,魏文侯和魏武侯兩代國君勵精圖治,魏國已經成長為中原強國,到第三代魏國國君魏惠王時,他有稱霸的野心,於是在即位的第26年(前344年)稱王,成為繼楚國之後第二個稱王的國家。
魏惠王
魏惠王三十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面,相互承認對方為王,這個標誌着魏國霸主地位的喪失。也是從此時開始,魏國開始走下坡路。魏惠王在位一共有51年,公元前319年去世。
自魏惠王於公元前344年稱王到前225年被秦國所滅,魏國保持了119年的王號。
3、齊國——齊威王田因齊
齊國的始封之祖是姜子牙,他的爵位也是齊侯,所以齊國是個侯爵國家。因齊國位於東方富庶的山東地區,所以齊國在各諸侯國中是實力比較強大的一個,到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東方大國,齊桓公通過「尊王攘夷」,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傳到齊康公時,齊國大夫田和將齊康公放逐到海島上,自己當上齊國國君,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齊為田齊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
田齊傳到齊侯田因齊時,在他即位的第23年,齊威王和魏惠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齊威王也成為齊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
齊威王
齊威王還算是一個比較賢明的國君,他在位期間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於諸侯。並禮賢重士,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稷門外修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議政講學,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
自齊威王之後,齊國又傳了四代,直到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所滅。自齊威王稱王開始,齊國保持了113年的王號。
4、秦國——秦惠文王嬴駟
秦國的崛起可以稱得上是篳路藍縷,秦國的始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到今甘肅天水一帶,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這時秦國才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傳到秦穆公時,秦穆公稱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此後秦國時而強大時而疲弱,但是一直沒能東進,期間也經歷了長達百年的衰落期。秦孝公即位後,勵精圖治,任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使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秦惠文王影視形象
秦孝公去世後,其子嬴駟即位,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24年),他效仿山東諸國的做法,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稱王的國君。
秦惠文王嬴駟在位期間,重用張儀、公孫衍、樗里子、司馬錯等人,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終年46歲。
秦惠文王之後的幾代國君繼續勵精圖治,到秦始皇時終於滅掉山東六國統一天下。
5、韓國——韓宣惠王韓康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成為侯爵國。在戰國諸雄中,韓國是個不起眼的存在,大家很少把關注度放在韓國身上,但是韓國又地處中原要地,戰略地位也十分重要。
公元前324年秦君嬴駟公然稱王,魏惠王為了制約秦的發展,便拉攏列國,五月在巫沙與韓康會見,承認韓康為王。
韓宣惠王韓康
公元前323年,韓國、魏國加上趙國、燕國及中山國在公孫衍的倡導下發起「五國相王」活動,互相承認對方為王,組成合縱抗秦聯盟。韓康正式稱王,是為韓宣惠王。
此後韓國又歷經了四代君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滅掉,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滅亡的國家。
6、燕國——燕易王
燕國是七國之中與周王室關係最近的一個國家,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燕召公也成為燕國的第一代國君。
然而燕國地處北部地區,在當時的那個條件下算是邊陲蠻荒之地,所以中原各國打仗時一般不會帶上他玩,因此燕國也比較安穩的度過了幾百年。到戰國時期,隨着中原國家的兼并,燕國已經成為為數不多的七雄之一。
燕易王影視形象
公元前323年,韓、魏、趙、燕、中山五國在公孫衍的倡導下發起「五國相王」活動,互相承認對方為王,燕易王也成為燕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然而他稱王兩年就去世了。
燕國稱王的時間有101年,前222年燕國被秦國滅掉。
7、趙國——趙武靈王趙雍
趙國與韓國和魏國的建國是一樣的,他們三家瓜分了晉國,又在公元前403年正式被周威烈王封為侯爵,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韓、趙、魏三家中最先崛起的是魏國,不過魏國自魏惠王徐州相王之後開始走下坡路,韓國一直是個打醬油的存在,而趙國在前期的發展中有很多事拖了後腿,直到第六位國君趙武靈王時,趙國才開始逐漸強大起來。
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即位後,通過胡服騎射使得趙國的軍力日益強盛,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甚至可以和秦國相抗衡。可以說戰國後期基本上是秦趙這兩個本家在爭雄了。
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正式稱王,成為七國之中最後稱王的一個國家。為了專註軍國大事,趙武靈王在盛年之時將王位傳給兒子趙何,可是他也沒能想到,四年後遭遇了沙丘之亂,他被包圍達三個月,在宮中得不到飲食,終於餓死在沙丘宮中,終年45歲。
趙國是秦國在戰國後期最強勁的一個對手,在滅掉韓國後,秦國兵鋒直指趙國,在前228年滅掉趙國。
小結:
戰國七雄中,最先稱王的是爵位最低的楚國,其他六國稱王的時間基本上差不了幾年。從他們稱王的時間來看,中原的各諸侯國還是比較受到周禮的約束的,而楚國長期遠離中原,自然也就不按照中原的那一套來了。
不過,到戰國中後期,周王室的影響力越來越小了,諸侯們之所以敢公然稱王也是因為他們看到周王室的衰微,已經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更多的是把周王室當做吉祥物供着。前256年秦昭襄王更是直接把周王室滅掉,延續800年的周朝正式滅亡。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滅掉東周國。東、西兩周就全都歸屬於秦國,周王朝的祭祀從此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