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逝世後,中央緊急派人去找徐靜,這個徐靜是什麼人?

1976年9月9日,一條廣播消息震驚了全中國人民:

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患病後經過多次治療,最終因為病情惡化,醫治無效,在1976年9月9日零時10分在北京逝世。

就在前一天晚上,人民大會堂燈火通明,國務院總理華國鋒正在舉行歡迎西薩摩亞元首訪華的答謝宴會。

一通電話打破了宴會上的歡聲笑語,電話那邊傳來了毛主席病危的消息。

宴會還未結束,華國鋒就急忙趕到了中南海。當他走進毛主席的卧室時,看到毛主席安靜地躺在那裡,已經停止了呼吸。

一代偉人毛主席就此長逝,全國上下都悲傷不已。

悲傷的同時,毛主席的後事該如何操辦也成了重中之重。

為此,華國鋒立刻在中南海202室召開了緊急會議。

「緊急會議」

這場緊急的政治局會議,主要就是圍繞治喪事宜進行討論。

會議上提出了三個重點:

第一就是主席的後事該如何辦理;

第二是關於毛主席的遺體,該如何處理;

第三點則是是否要邀請外國代表團來京弔唁。

經過討論,會議決定首要任務就是保存好主席的遺體,可以讓所有人前來瞻仰和弔唁。

同時,成立了保護毛主席遺體的領導小組辦公室,叫「國務院第九辦公室」,共十六人,都是從國務院和北京市有關部門抽調的幹部和專家,辦公室主任由副總理谷牧擔任。

「九辦」成立後,立刻下令讓衛生部部長劉湘屏組織對毛主席遺體的保護工作。致力於遺體保護的小組迅速成立,其中就有徐靜、黃樹則、林鈞才等人。

9月9日凌晨,中國醫學科學院形態學教研室第一副主任徐靜博士乘車來到了中南海,在劉湘屏的帶領下來到了走廊盡頭處的房間。

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正在房間內等候,見到兩人進來,汪東興立刻起身走向兩人:「你就是徐靜同志吧?」徐靜回到:「我是。」

隨後汪東興哽咽着說,毛主席在9號凌晨逝世的消息。他告訴徐靜,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對毛主席的遺體進行保護,時間為15天左右。

徐靜剛開始聽到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愣在原地半天沒有反應,與此同時,兩顆豆大的淚珠順着眼角滑落。

汪東興開口問:「你有沒有什麼要求,可以提出來。」

徐靜回過神來,思索了一會兒,提出了三個要求:

第一,要和醫科院里的同行專家們一同研究方案;

第二,要看一看毛主席的遺體;

第三,需要足夠的時間準備必須的藥物和器械。

汪東興表示沒有問題,隨後便帶着兩人來到了毛主席的卧室。

室內的溫度很低,毛主席安然的躺在床上,身上蓋着一條白色毛巾。

徐靜請示後走到床邊,緩慢的從側面掀開了毛巾。

徐靜博士先是仔細觀察了毛主席的皮膚情況,主要查看皮膚是否受損,隨後用手輕輕觸摸皮膚,看一看皮膚的彈性,最後活動了一下關節處,將毛巾蓋好。

由於時間緊迫,劉湘屏和徐靜立刻起身離開中南海,趕往醫科院開展研究工作。

在和黨委書記楊純彙報此事後,院里決定由徐靜為負責人,再加上解剖室副主任張炳常和形態室副主任陳克銓組成三人小組,三人當即討論了關於遺體保護的初期防腐方案。

當天10點左右,三人攜所需藥物和設備趕往中南海。

主席卧室旁邊的一間大會議室里坐滿了人,華國鋒正在主持會議,看到三人小組來到,華國鋒停下了正在討論的話題。

汪東興提議讓徐靜說一說保護遺體的方案。徐靜詳細介紹了初步的保護方案、實施辦法以及可以得到的效果,同時對大家的疑問進行了扼要的回答。

雖然徐靜曾經在蘇聯讀過三年研究生,並且對列寧的遺體保存有一些了解,但由於遺體保護是前蘇聯國家的機密,從沒有對外公開過,因此遺體保護的具體細節也不得而知。

在徐靜完成講解後,張春橋指着她問道:「你能有多大把握?」

對此徐靜表示:三人小組都是形態學解剖學的教研室導師,都對屍體保存有着大量的研究,但以往的保存都不注重體態、面容保護程度等等。

對於毛主席的遺體,提出的要求非常高,不僅不能腐爛,還需要讓其保持栩栩如生的狀態。

這是所有人之前沒有嘗試過的,因此只能用盡全力去做,去探索。

聽到徐靜的回答,華國鋒說:

「保護好毛主席的遺體,讓人民群眾可以瞻仰,是一項光榮又艱巨的政治任務...就按你們說的辦!」

時間緊迫,在方案經過批准後,「三人小組」立刻開始了實施。

「行動開始」

首先,三人先來到毛主席的房間,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打掃和消毒,他們決定把這裡作為工作場所。

隨後,他們將屍體台放在房間的正中央,便於操作。

在一切都準備妥當後,三人開始對毛主席的遺體進行初步防腐處理。

過程持續了兩個多小時,在三人緊密的配合下,順利完成了全部的操作。

考慮到這項任務的重要性,三人在防腐處理工作完成後,並沒有立刻離開,而是留在房間內,時刻觀察遺體的變化,並做好記錄。三人就這樣一直待到了10號深夜。

期間,徐靜非常擔心由於注射的大量防腐液而產生的腫脹現象。張炳常說一般24小時之後,腫脹就會消退。

果然,在第二天,遺體恢復到正常狀態,徐靜也鬆了一口氣。

防腐工作結束了,接下來就是群眾瞻仰活動了。

三人在10號下午測量了毛主席遺體的尺寸,拿到尺寸,紅都服裝廠立刻趕工製作出一薄一厚兩套中山裝,經過中央領導商討,決定用薄一點淺灰色的中山裝。

隨後,理髮師小周重新梳理了主席的頭髮,北京醫院的馬燕龍為主席整理好妝容。

9月11日到17日,黨中央決定將毛主席的遺體移到人民大會堂北大廳,舉行群眾弔唁活動。

11日凌晨3點,華國鋒和汪東興等人將毛主席的遺體護送到了人民大會堂,遺體保護小組也隨之轉移,北大廳中,所有工作人員都在為弔唁活動緊張的忙碌着。

11日上午10點,弔唁開始,頓時人民大會堂擠滿了人,解放軍軍樂隊演奏着哀樂。

人民群眾滿懷悲傷,慢慢走到毛主席身邊,在毛主席的遺體前敬禮、肅立、默哀,表達對偉人的敬意。

為了保護遺體,大廳內所有製冷設備都開着,室內溫度保持在15度以下。

但隨着來弔唁的群眾越來越多,每個人身上散發的熱量導致室內的溫度逐漸升高,就連演奏者的樂器、大廳的燈光都散發著熱量。

其實,領導和專家們在之前就提出了用有機玻璃棺罩,使遺體和環境隔離,棺內局部降溫的同時還可以隔絕氧氣。

只是弔唁活動的第一天,棺罩並未來的及蓋上。為了保護遺體,專家們還決定撤去樂隊,控制燈光總量。

在弔唁活動進行的過程中,華國鋒召開了多次會議。

第一次主要是了解遺體的保護情況,主要由徐靜彙報對遺體的防腐處理措施,以及成效。

期間,華國鋒反覆強調,主席遺體保護任務重於泰山,不能出一點差錯。

第二次是關於大廳溫度的討論,而就在商榷措施時,張春橋和江青突然要求停止活動,改用照片繼續活動。但如果如此做,勢必會出現不良反響,因此雙方僵持不下。

谷牧見狀,立刻介紹了新的降溫措施,會議氣氛才緩和過來。

第三次則是聽取赴越考察小組的彙報,可惜無功而返。

就這樣,活動一直持續到17日。

與此同時,新的問題來了,毛主席的遺體要存放在哪裡呢?毛主席紀念堂建成大約需要一年時間,這段時間該如何保護呢?

經過討論,中央決定將遺體轉移到「769」保護室。

遺體被轉移後,保護室立刻實行了24小時全天保護。

警衛工作仍由毛主席生前的警衛人員擔任,從大門口到保護室共有四道崗哨,中央警衛局副局長親自領班。同時,為了保證保護室的環境,汽車不允許進入,即使是華國鋒,也必須走着進來。

為了長期保護毛主席的遺體,中央還專門成立了遺體保護科研領導小組。雖然遺體的安全問題暫時得到了保障,但毛主席紀念堂的建設方案刻不容緩。

「紀念堂建在哪裡?」

建立毛主席紀念堂的決定在1976年10月8號下達。

其實早在「九辦」成立的同時,還成立了「陵墓設計小組」,負責設計毛主席的陵墓建設,但考慮到要建立紀念堂,小組也改名為「紀念堂設計組」。

小組的首要任務就是為紀念堂選址。

9月14號,小組就選址一事進行了討論並進行了實地考察。他們去了北京很多地方,中南海、天安門廣場、香山等等。

兩個月的時間,小組列出了三十多個設計方案,不過這些方案大多都有弊端,無法適用。

經過商榷,所有人一致決定將紀念堂建立在天安門廣場。因為毛主席生前曾和周總理說過,將來要把天安門廣場建成人民最喜愛的地方。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在這裡向全世界宣布了新中國的成立。

而廣場的西面是人民大會堂,東面是歷史博物館,廣場中央是人民英雄紀念碑

毛主席紀念堂建在這裡,不但讓天安門廣場的政治意義更加突出,還可以彰顯出毛主席的偉大。

同時,在這裡,群眾們也可以看到毛主席的遺體,緬懷毛主席。

最後,設計師們經過周密的思索,對比多種方案,最終決定把紀念堂建在紀念碑和正陽門的正中間

位置確定好了,接下來就是設計方案了。

建築師們做出了多種建築模型,領導看完後同意了初步方案,但還需要進一步修改。

但當時負責修改的建築師們對廣場地下工程並不了解,紀念堂的內部設置也無法確定,一時間陷入了窘境。

在施工總指揮的催促下,建築師們綜合了意見,連夜畫出了一套草圖交給了北京建築設計院的方伯義。

拿到草圖後的方伯義深思後,立刻下筆,給出了一分正式的設計方案。

經過領導審查,中央決定了紀念堂的建設方案,正方形、八開間、兩層紅花崗岩台基等等。

聽到要在廣場上建紀念堂,全國人民都非常支持,都或多或少提供了幫助。

北京當地更是有百萬群眾參加建設,僅僅半年,毛主席紀念堂基本就已經建成了,這也多虧了全國人民的幫助。

終於,在1977年5月27日,毛主席紀念堂正式落成與天安門廣場,總建築面積為28000平方米。

在確定毛主席紀念堂的建設方案後,還有一項工作尤為重要,關係到遺體的保護情況,那就是水晶棺」的研製。

「製作水晶棺」

研究「水晶棺」的指示是在毛主席逝世第二天下達的。

這項任務的要求非常高,希望研製出一個世界一流的水晶棺。棺體除了要氣勢雄偉、具有獨特民族風格之外,還要有能應對特殊情況的能力,例如地震、破壞、正常損耗等等。

為此,9月13日晚,谷牧召開了專門的辦公會議,成立了「水晶棺小組」,專門負責「水晶棺」的研製。其中韓伯平,肖秧分別為組長,副組長。

但要知道「水晶棺」的製作是一項艱巨且複雜任務。

首先在外觀上,要有很高的清晰度,可以讓群眾們從各個角度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毛主席的遺容;

在材質上,除了堅固耐用外,要符合遺體保護要求,內部還要保持低溫無氧、無塵、保濕等狀態。

給定的完成截止日期是在1977年9月9日,也就是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前要完成,因此時間上也是比較緊張的。

在研究小組的不斷努力下,1976年11月25日,第一件用光學玻璃製作的水晶棺研製完成。

其在性能方面,模擬了8級地震強度,並未出現任何異常現象。

在確定沒有任何差錯後,谷牧向中央做出了彙報。彙報內容包括樣棺製作成功、密封、降溫等保護裝置研究方案已經確定。

目前樣棺和升降裝置都在革命歷史博物館,在中央領導同志審核完成後,便可正是製造。

很快,華國鋒、葉劍英等人來到了博物館大廳,檢查水晶棺的製作情況。

眾人在仔細觀察後,認為這款水晶棺的質量沒有什麼問題。但管壁上有遺體反射的影像,眾人判斷這是和傾斜度有關,因此便要求小組立刻解決這個問題。

受到指示後,相關人員加班加點,終於在1977年2月份做出了第二個樣棺。

這次,管壁上沒有了遺體反射出的影像。

但為了保證萬無一失,他們又在7月份做出了第三個玻璃棺,經過檢測,質量完全沒有問題。

與此同時,真正的水晶棺正在加快製作。

選材時,國家地質總局決定選用江蘇省東海縣105礦的水晶,整個製作期間用了大約52噸的一級熔煉水晶,確保了水晶棺的質量。

終於在趕在8月份,水晶棺在北京完成了組裝。

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在肖秧的指揮下移到了毛主席紀念堂大廳中,等待着毛主席遺體到來。

20日,車輛載着毛主席遺體,從「769」順利到達紀念堂。當天上午,水晶棺被放在了瞻仰廳中。至此,整個遺體的保存就此完成。

結語

毛主席紀念堂從1977年9月1日開放,一直採用發票的瞻仰方式,但對想要瞻仰毛主席的平民百姓來說,非常不方便。

直到1984年7月1日,中央決定,取消發票。從此刻起,人民群眾便可以通過排隊瞻仰毛主席的遺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