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是不斷南移的,這是古代經濟格局變遷的大趨勢。然而和經濟重心南移不同,中國的政治重心卻在不斷東移。在上古時代,中國的政治重心主要是在關中平原和伊洛河一帶,秦漢、魏晉、北朝到隋唐的首都都基本在長安、洛陽。到了五代、北宋,中原王朝的首都逐漸東移到了開封。此後,政治重心又逐漸轉移到了北京。是什麼決定了中國政治重心的轉移呢?
一,從長安到洛陽:西都和東都的雙城戲
中國的政治重心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轉移。本文先講第一次轉移,也就是從長安轉移到洛陽。
在上古時代,中國的大一統王朝一般都將長安作為政治中心,將洛陽作為經濟中心,並稱西都和東都。長安最大的優勢是位於關中之地,其北、西、南三大方向都沒有其他強大的政權威脅,有「獨一一面制諸侯」的優勢。而東邊又有函谷關、潼關、武關等重要的關隘,易守難攻。因此,關中地區是非常安全的。
關中地區
關中地區的經濟腹地也比較廣。關中平原本身就沃野千里,能夠提供一定的糧食支援。其南部的成都平原十分封閉,在地緣上非常安全,農業生產穩定。西北的隴西一帶能夠提供重要的戰略資源——馬匹。而通過河西走廊,關中又能夠和西北進行貿易。因此,關中地區的後方比較穩定。
關中地區在分裂時代是具有地理優勢的,但是在大一統時代,就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關中偏在西北,難以輻射全國。其次,關中平原、四川平原的面積太小,無法給首都提供足夠的糧食支援。因此,一般大一統王朝都會選擇在洛陽建設東都,作為經濟重心,並遙控關東,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周朝。
周滅商之後,周管轄的範圍大大向東方擴展了。為了控制東方,周武王試圖動遷洛陽,「宅茲中國」。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後,就繼承周武王的遺願,在洛陽建立了洛邑、成周二城,作為西周控制關中諸侯的據點,也作為徵收東方賦稅的基地。
不過,關中的優勢也會在消失的。關中西北活動着大量的游牧民族,一旦這些游牧民族強盛,關中就從大後方變成了前線。在西周末期,西北的犬戎崛起,他們攻陷鎬京,周平王只能遷都洛陽,於是政治重心實現了東移。直到秦朝統一後,政治重心才回到關中。
西漢時期,長安擔任了200多年的首都。東漢時期,考慮到關中地區經濟破壞嚴重,於是以洛陽作為作為首都。此後的曹魏、西晉、北魏三代,洛陽都是首都,也就是全國的政治重心。直到隋朝統一後,政治重心才回到關中。
隋朝統一後,楊廣在洛陽修建東都。洛陽連接着關中和華北平原,關中控制關東的樞紐城市。隋唐大運河開通後,洛陽又成為南北運河的交匯點。隋朝在洛陽附近修建了許多大型的糧倉,以儲存向全國徵收的糧食。
到了唐朝時期,關中的政治優勢、經濟優勢已經不復存在。政治上,突厥、吐蕃崛起,是的關中不再擁有安全的大後方,尤其是吐蕃可以隨時居高臨下進攻關中,導致長安震動。在經濟上,由於生態破壞,關中的農業已經無法支持滿足長安的需求。因此,唐朝需要將江南的糧食大量運往關中,而運河也就成為了唐朝的經濟命脈。
一旦關中糧食不足,唐朝的皇帝可能就會遷徙到洛陽「就食」。在武則天時期,洛陽直接就成為了全國的政治重心。可見,中國的政治重心正在從長安轉移到洛陽。
二,開封短暫的輝煌時光
五代時期,開封成為了全國的政治重心,五代之中有四個王朝定都開封,一個定都洛陽,而長安已經被完全拋棄了。
在唐朝後期,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其中華北平原的藩鎮最為強盛。這些藩鎮控制着運河,導致江南的糧食無法運輸到關中,唐朝的皇帝也出現了飢餓的現象。而五代實際上則是藩鎮發展出來的王朝,他們自然將運河作為經濟命脈。而開封,則是控制運河的最佳地點。
唐朝農業
開封,古稱大梁,自古以來就是東方的交通中心。早在戰國時代,由於鴻溝的開通,黃河水系和淮河水系溝通,大梁就是溝通兩大水系的樞紐。前364年,魏國將首都從安邑遷都到大梁,以方便爭霸中原。
隋唐時期,大運河開通,開封城就溝通了黃河、海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開封本身就位於華北平原的腹地,擁有中國最大的糧食產區。通過運河,開封向北可以迅速防衛燕山一帶,向南可以控制江南。因此,開封就成為了五代首都的第一選擇。
北京東京的河運地圖
北宋本身就是五代發展起來的王朝,因此自然將開封作為首都。在北宋時期,西北有強大的西夏直接威脅關中地區,加上關中經濟已經嚴重破壞,定都長安已經是完全不可能了。洛陽作為連接關中和華北的樞紐,在關中衰落後,其地位也迅速下降,因此也無法勝任首都了。而開封則可以通過運河迅速向燕雲一帶運輸兵力、糧食。
不過,開封作為全國政治重心的時間並不長,因為強大的金朝在1127年攻陷了開封,北宋滅亡。此後,南宋偏暗南方,北方則被金朝佔據。從金國開始,中國的政治重心逐漸轉移到了北京。不過,開封的地位還沒有完全喪失。
在金朝時期,完顏亮意圖一統天下,也選擇遷都開封。不過他的計劃沒有實現,完顏亮失敗後,金國的首都又遷回北京,不過開封成為了金國的南京,地位也非常重要。在金國末年,金國也一度遷都開封。明朝建國後,朱元璋也一度考慮遷都開封,不過還未實行就去世了。
在農耕時代,開封非常適合擔任全國的經濟中心,但是擔任政治重心則有一定的缺陷,最大的一個缺陷就是四周都是平原,沒有屏障,是一個難守易攻之地。金國滅北宋、蒙古滅金都是長驅直入,一舉南下。當然,世界沒有絕對安全的城市,一個國家依靠的不是地理,而是民心。
三,燕京為什麼會成為首都?
遼國時期,燕京成為了遼國的南京,是其政治中心之一。到了金國,就直接定都燕京。然而長期以來,燕一帶都被視為北疆,是中原王朝抵禦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線陣地。為什麼這個前沿陣地會搖身一變成為了全國的首都呢?
主要是二元制國家的形成。在之前,中原王朝基本都是漢家王朝,即使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會拋棄大漠的根據地,逐漸完全漢化,鮮卑族就是其中的例子。然而從遼國開始,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遼國實行南北官制度,以游牧民族的制度來管理游牧地區,以中原的制度來管理農耕地區,是中國二元制國家形成的開始。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界限
而燕京,正好處於游牧和農耕的過渡地帶,定都燕京有利於同時控制兩大地區。因此,金國才會遷都燕京。元朝建立後,也在燕京建大都,它背靠廣袤的蒙古高原,俯瞰遼闊的中原大地,還能夠通過遼西走廊實現對東北的經營。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定都於南京。在歷史上,定都南京的基本都是偏安王朝,最典型的就是東吳、東晉和宋齊梁陳,因此南京也被稱為六朝古都。在唐宋時代,經濟重心實現了南移,南京位於全國經濟重心的腹地,也具有了作為大一統王朝首都的條件。不過,南京作為全國性首都的歷史僅僅幾十年罷了。
靖難之役發生後,明成祖選擇遷都北京。為何要遷都北京呢?首先,北京是朱棣的基地,朱棣在這裡的根基更加穩定。其次,北京是全國抵禦蒙古、經營東北的前沿陣地,遷都北京有利於集中全國的中央軍隊對付蒙古軍隊。但是,由於明朝未能夠統一漠北,因而北京也就長期成為了前線,「天子守國門」的局勢一直未能改變。
明長城
北京,適合擔任二元制帝國的首都,但一個王國沒有控制漠北,那麼定都北京就太危險了。明朝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從土木堡之變到庚戌之變,明朝的北京曾經多次被北方的蒙古族圍攻,甚至攻破。因此,「天子守國門」很難說是一種正確的選擇。
清朝建立後,二元制的帝國再次形成。1644年,清軍入關,直接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清朝定都燕京後的局勢就和元朝差不多了,也就是背靠蒙古高原和東北,俯瞰中原大地。即使到了近代,北京也長期擔任首都。因為北京地處海河出海口不遠,屬於沿海地帶。而渤海是中國最大的內海,這裡有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拱衛,有利於阻擊海上來的侵犯。因此,北京作為首都的地位就更加鞏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