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賜死北宋名將,抄家時看到將領家的僕人,痛哭道:朕殺錯了

俗話說:「最是無情帝王家」,在尋常百姓看來親情友情等諸多情感,卻很少在皇帝的身上有所體現。

因為有着極為特殊的身份和至高無上的權力,皇帝在選擇掌握權力的同時,不得不將這些情感割捨掉。



歷代皇族之中很少看到普通家庭中的天倫之樂,反而手足相殘、父子反目的事情屢見不鮮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皇帝大肆屠殺對自己產生威脅的大臣。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眾多皇帝當中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無論是成為皇帝的過程,還是登基之後對功臣的處理,他都處理得極為平和,成為人們心目中一位和藹仁慈的皇帝。

可即便是這樣一位皇帝,同樣也因為誤信讒言,殺死了一位對他忠心耿耿的功臣。得知真相之後,趙匡胤追悔莫及,不由得痛哭流涕地大呼自己犯下了大錯。

那麼,這其中有着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傳奇皇帝趙匡胤

公元927年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從其出生的年份來看他並不幸運,因為當時的中國正處於五代十國中的後唐時期,是一個極其混亂的時代。

一個孩子出生在這個時代很難存活下來,值得慶幸的是趙匡胤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父親趙弘殷則是一位武官,雖然沒有高官厚祿但也能保障家人的溫飽。

與眾多皇帝一樣,趙匡胤出生地充滿了傳奇色彩,據說在他出生之時屋子被籠罩在巨大的紅光當中,其父親趙弘殷在回家的途中,遠遠看到這一情景,還以為家中着了大火。

等到跑回家中時才知道是妻子生下了一個男孩,他在出生之後便渾身散發香氣,因此趙匡胤乳名又叫做「香孩兒」。



此事真假暫且不論,從乳名可以看出家人對趙匡胤的關愛,在家人的呵護之下他漸漸長大。

靠着家庭背景趙匡胤得以學武練功,讓他能夠在這個蠻荒的時代崛起,也正是由於家庭帶給了他足夠的安全感,才使得趙匡胤沒有因為時代的殘酷而心生怨恨,對他後來的人生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

受父親的影響趙匡胤對軍旅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成年之後選擇了與父親相同的道路,投靠到了後漢樞密使郭威的帳下成為一員武將。

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憑藉出色的軍事才能得到了他的器重,升任滑州副指揮使。柴榮繼位時,趙匡胤的官職再一次得到了提升,成為了御前都督掌管禁軍。



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在軍隊中的威望也與日俱增,成為了後周的重臣之一。柴榮英年早逝其子年幼繼位,趙匡胤率軍出征契丹時在眾人的擁立之下黃袍加身,將皇位奪到了自己的手中,史稱「陳橋兵變」。

縱觀五代這段混亂的歷史,每個朝代的更替都充斥着鮮血與殺戮,然而趙匡胤成為皇帝的過程,卻沒有任何一個人為此喪生,可以說趙匡胤的稱帝結束了一個冰冷的時代。

杯酒釋兵權

天下安定後,趙匡胤與其他皇帝一樣被一個難題困擾,那就是如何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將權力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皇位只有一個而想要成為皇帝的人卻比比皆是。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趙匡胤沒有像其他皇帝那樣大肆殺戮,一番準備後將開國功臣叫到身邊,與他們推心置腹地喝酒聊天,宴席上的氣氛十分融洽。

就在君臣一起其樂融融時,趙匡胤卻突然面露悲傷,接着掩面痛哭了起來。其他人被皇帝的這一舉動搞得不知所措,根據他們對趙匡胤的了解,這點酒還不足以讓他酒後失態。

皇上的這一舉動一定另有原因,於是功臣便關切地詢問皇帝究竟為何悲傷,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趙匡胤長嘆一聲緩緩地說出了其中的緣由:

「如今朕成為了皇帝,諸位也都位高權重。但是朕的皇位是靠你們的擁護得來的,如果有一天你們的下屬也擁立你們成為皇帝,咱們君臣還能這樣愉快地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嗎?」



此言一出在場的所有人全都嚇得一身冷汗,紛紛跪倒在地不知如何是好,而後趙匡胤給出了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那就是讓這些功臣交出兵權,全部回家養老安度晚年,以這樣的方式保住君臣之間的友誼。

最終趙匡胤以一種極為溫和的方式,解除了自己的後顧之憂,這些大臣也全都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趙匡胤雖然同樣渴望權力,但他卻沒有在收穫權力的過程中血腥殺戮,「宋祖」兩個字實至名歸。

忠心耿耿地將領卻含冤被殺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趙匡胤和平解除了大部分人的兵權,但有一個人卻是例外,這個人便是張瓊



對於趙匡胤而言,張瓊不僅是開國元勛,更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而且還是救過自己兩次的恩人。

征討南塘時趙匡胤認為南塘奢靡成風,軍隊自然也就毫無戰鬥力可言,於是便親自率軍出擊,他認為可以一鼓作氣攻陷南塘的首都江寧

正所謂「驕兵必敗」,輕敵冒進的趙匡胤很快便落入了南塘軍隊的圈套,等他發現情況不對時,自己已經被敵軍重重包圍,早已無法脫身。

趙匡胤在敵軍的包圍圈中苦苦掙扎,危急關頭只見一員將領率領部下殺出了一條血路,來到了趙匡胤的身邊,這員猛將便是張瓊。



張瓊看到趙匡胤輕敵冒進便預感到必然凶多吉少,所以他一直率領着自己的部隊跟在趙匡胤的身後以防不測,事實也如張瓊所預料的那樣。

自此以後他便成為了趙匡胤的親衛軍統領,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貼身保鏢,將如此重要的職位授予張瓊,便可以看出趙匡胤對張瓊極為信任與肯定。

征討壽春的戰役中,為了鼓舞士氣趙匡胤又一次親臨戰場為將士擂鼓助威,敵將看到擂鼓之人是趙匡胤,便萬箭齊發向他射了過去。

此時戰場上鼓聲震天,人喊馬嘶之聲不絕於耳,趙匡胤根本沒有意識到危險已經降臨。



然而,負責保衛趙匡胤安全的張瓊卻發現了危險,千鈞一髮之際躍身撞到了趙匡胤,皇帝得以躲過一劫,但他自己卻被多支箭矢射中險些丟掉性命。

張瓊兩次救下趙匡胤獲得了後者的充分的信任,這種信任已經遠遠超出了皇帝與將領之間的程度,所以在杯酒釋兵權的時候,張瓊並不在趙匡胤解除兵權的名單之內。

可儘管趙匡胤對張瓊有着足夠的信任,但二人之間也並非沒有矛盾,亦或者說不存在猜忌。趙匡胤雖然是明君賢主,但身邊同樣出現了諂媚邀功的讒臣,在這些人當中最受寵信的便是石漢卿。

石漢卿原本只是禁軍中的一名軍校,從職務關係上來講是張瓊的下屬,但是由於為人機敏伶俐深受趙匡胤的賞識。



為了了解朝中大臣的舉動,尤其是諸位將領是否懷有異心,趙匡胤讓石漢卿秘密調查這些人私下裡的行為。

就這樣石漢卿成為了趙匡胤的心腹,憑藉職務之便他在朝中作威作福,大肆排除異己一時風頭無兩,對於石漢卿的所作所為,大臣們只有默默忍受處處小心謹慎。

然而,性情耿直的張瓊卻絲毫不懼怕石漢卿,甚至公然痛罵石漢卿是「巫婆」。這樣的舉動自然讓石漢卿無法容忍,於是,他便經常在趙匡胤的面前抹黑張瓊。

趙匡胤十分了解張瓊的為人,同時也明白石漢卿的意圖,起初對於石漢卿的污衊基本上都是一笑了之。


看到自己無法扳倒張瓊,石漢卿只好給張瓊扣上了,讓皇帝最無法容忍的罪名就是謀反。

石漢卿聲稱張瓊的家中蓄養着精壯的猛士,人數已經多達三百餘人而且還在不斷增加,其意圖顯然是要對皇帝不利。

趙匡胤對武將本就猜忌,再加上多次聽到這種帶有威脅性的信息,心中多少會相信一二,好似我們常說的三人成虎。

聽到石漢卿的彙報趙匡胤將疑將信,在他看來忠心耿耿的張瓊沒有理由做出這樣的事情,但是謀反之事非同小可,如果是真的要是不能夠及時處理,後果恐怕不堪設想。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便將張瓊叫到了自己的面前,親自詢問是否確有其事。聽到趙匡胤的問題,張瓊感覺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冤枉,這一切的始作俑者無疑就是石漢卿。

暴怒不已的他當著趙匡胤的面,對石漢卿破口大罵,這一舉動讓趙匡胤顏面盡失,畢竟石漢卿再怎麼無恥也是自己的親信,張瓊堂而皇之地羞辱他無異於打自己的臉。

與此同時,趙匡胤不斷地維護石漢卿,這讓張瓊更加氣憤,聲音也越來越大。看到張瓊絲毫不夠自己面子,趙匡胤勃然大怒,當即下令將張瓊殺掉。

殺死張瓊之後,趙匡胤下令徹查此事,結果驚訝地發現他家中並無餘財,僕人也只有三位,可以說是一位忠心愛國、廉潔奉公的官員,趙匡胤立刻明白了一切。

看到自己因為一時被蒙蔽了雙眼錯殺重臣,他痛哭地道:「寡人犯下大錯了」。後來,趙匡胤怒斥石漢卿,並下令優恤張瓊的家屬,擢其兄張進為龍捷副指揮使。

但一切似乎都顯得那麼蒼白,忠誠將領張瓊最終還是死在了小人的誣陷之下。總的來說,石漢卿誣陷只是一個引子,趙匡胤雖然信任張瓊,但對他的猜忌始終存在。

與其說張瓊是被石漢卿害死的,不如說是死在趙皇帝的猜忌之下,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