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王明板著臉來找毛主席,李銀橋心知不妙,趕緊叫來了周總理

  • 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48年的7月1日,毛主席的衛士李銀橋正在忙手頭上的事,突然王明板著臉走了進來:「我要見主席。」

李銀橋將他帶了進去,誰知王明竟開門見山:

「對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我有意見,也想不通,還需要和你談談。」

李銀橋很識趣地退了出去,並且趕緊去找來了周總理。過了一會兒,只聽屋裡傳出爭吵聲,並且愈演愈烈,還聽到一句:「都快勝利了你還不肯反省?」

毛主席何出此言?王明又為何抗拒認錯?他的結局又是什麼?

人生起點又高又順

1904年,王明出生在安徽金寨的一戶貧民家庭,那時的他還叫陳紹禹。雖然家境貧寒,可他天資聰穎,學東西又快記得又牢,舊學基礎非常深厚。

和那個時代的許多優秀年輕人一樣,他對革命事業充滿了激情,參加過多種學生運動。

1925年6月,五卅運動爆發,王明積极參与並擔任着重要職位,還在同年10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此時正是國共合作時期,他又以共產黨員身份加入國民黨,並成為了國民黨在湖北省黨部的宣傳幹事。

這樣的起點已經讓大多數人羨慕不已,然而上天還是眷顧着他王明獲得了去蘇聯留學的機會。但其實一開始,留學生的名額里並沒有他。

當時蘇聯政府為了紀念孫中山同志為革命事業的付出,便在莫斯科創辦了一所大學,即「中山大學」,初期招生340人,湖北分到10個名額。

王明本就十分嚮往蘇聯,於是主動遞交了保送名額的申請書。此時的他小有名氣,大多數人對他能入選的呼聲極高。

可這些保送生的名額大都落到了國民黨要員的子女頭上,而他出身不好,又沒什麼背景,因此榜上無名。這對一向孤傲的王明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

但他並沒有放棄,先是跑去江西申請,未果,繼續回湖北懇求黨部給他這個機會。後在陳獨秀的大力推薦下,他總算獲得了留學名額。

與之截然相反的是,當時的毛主席卻主動放棄了留學的機會,他認為理論知識在哪都能學得到,但實際問題的解決還得自己去實踐才行。

這兩種不同的選擇,或許也註定了兩人無法走上同一條道路。

來到莫斯科後,王明立馬發揮了他自身的語言天賦,不到半年就能流利地用俄語交流,並對馬列相關著作爛熟於心。

王明在一眾學生中顯得極為亮眼,甚至還得到校長米夫的器重,收他為入室弟子,並給了他很多表現的機會。

因此王明開始飄飄然,自認為最懂馬列主義並且總結了一個自認為最正確的「革命經驗」:要想干好革命,必須得有蘇聯人的支持!

這時候他的思想已經開始有失偏頗,過度崇拜蘇聯的教條主義。1929年3月,王明回到上海,想要干一番大事業,卻被安排處理基層工作。

米夫

期間他還因差點泄露秘密機關的位置而被嚴重警告,但他並沒有灰心,而上位的機會很快就來了。

受到共產國際「左」傾思想的影響,一些黨內一些人開始無視中國基本國情,和國內外革命力量相對弱小的情況,片面誇大革命有利的一面。

並且形成了以李立三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並主張集中全部力量攻打中心城市,就是這個決定導致我黨損失重大。

通過此事,共產國際也察覺到,要想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必須得派出精英去協助。而他們選擇的人正是王明的恩師米夫。

於是在1931年1月7日,在米夫的大力支持下,無名小卒王明直接搖身一變,成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不久後,黨中央開始向農村根據地轉移。農村的環境十分艱苦,王明不願意去,便通過米夫的關係把自己調去莫斯科。

臨走前還把職位轉交給了博古,並與他持續聯繫,遠程遙控黨中央。最終因為他們偏執的「左」傾冒險主義政策,導致我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踏上長征之路。

而王明卻在國際舞台上混得風生水起,備受共產國際的重用,有關中國革命問題的決策他都能直接參与,地位甚至超過了其恩師米夫。

然而,命運的齒輪再次將他召回了中國。

再度回國,依舊自視甚高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大舉侵略中國,要是讓他們目的得逞,那蘇聯也將危機之境,因此蘇聯決定幫助中國抗日。

當時我軍的實力太過弱小,又只佔據在偏遠的農村地區,在斯大林看來完全不能成為抗日的中堅力量。

思前想後,斯大林還是選擇了武裝力量較為成熟的國民黨,即使他們曾經背叛過自己。

在「西安事變」的催化下,國共兩黨達成二次合作,共產國際這面也打算派出一位合適的人選回國,輔助解決統一戰線的相關問題。

這個人不僅要熟悉國際政策,還得在中國黨內擁有較高地位。這條件幾乎是為王明量身定製的,於是他再次被派回中國。

臨行前,斯大林還與他進行了談話,主要的意圖概括起來就幾句話:

當務之急是抗日而非革命,內鬥什麼的統統放一邊!最主要是和國民黨搞好關係,共同對抗日本,以實際行動來「武裝保衛蘇聯」!

而王明對此牢記於心,在此後的多次決策中,堅持妥協自己,向國民黨委曲求全。

1937年11月29日,來自莫斯科的飛機降落在延安東關機場。看到王明下飛機後,恭候多時的毛主席立馬迎上去,熱情洋溢致出歡迎詞:

「歡迎從昆崙山下來的『神仙』,歡迎我們敬愛的國際朋友,歡迎從蘇聯回來的同志們。你們回到延安是一件大喜事,這就叫做『喜從天降』。」

王明聽了這話心裏開始不爽,他覺得自己是上頭派來的「欽差大臣」,來這兒是當領導的,可不是來做客的。於是陰陽怪氣地回了一句:

「我們是黨駐共產國際的代表,是斯大林同志指令,沒有什麼地方值得歡迎,應當歡迎的是毛澤東同志。」

毛主席聽出他話里的意思,但並沒有往心裏去。晚上還給他辦了熱鬧的接風宴,並且不計他犯過嚴重的「左」傾錯誤之前嫌,給他安排了較高的職務。

其實毛主席也是打心底希望王明能與眾人同心同德,一起好好工作。可王明手握斯大林給的「尚方寶劍」,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裡。

先是於1937年12月9日,一個寒風刺骨的晚上,叫來眾領導人在窯洞內召開會議。

王明就如何持續全國抗戰,以及如何爭取抗戰勝利等問題進行報告,主要輸出就兩個觀點,而兩點都是在反對毛主席。

首先,反對其提出的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進而提出:統一接受國民黨的指揮,與蔣介石達成合作關係。

其次反對毛澤東一再強調的游擊戰,他認為游擊戰沒法戰勝日本,只有在國民黨領導下的國防軍和正規軍才有能力戰勝日本。

並且特彆強調,這些都是來自國際的指示,所有人都必須聽從指揮。這場會議標誌着以王明為首的「右」傾投降主義的開始,並且在許多中層領導當中一呼百應。

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王明又開始飄了,認為自己在黨內的地位超過了毛主席,行事獨斷、目中無人,更是直接架空中央領導。

1938年2月2日,他未經中央領導的允許和審閱,就擅自起草並發表毛主席的相關談話,之後更是單方面決定下次會議的召開。

黨內的一些領導者為了自己人的團結,選擇對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在第二次會議上,王明的態度更為盛氣凌人,變本加厲地闡述自己錯誤的「右」傾主義,大肆吹捧國民黨的正規戰。

非但不承認中共領導的游擊戰和敵後抗日根據地在抗戰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還多次昏了頭般強調:要聽從國民黨的統一領導。

因為「共產國際」和「斯大林欽點」這兩個頭銜,王明的意見一開始在黨內非常管用,連毛主席都無奈地感嘆:「我的命令出不了這個窯洞!」

這時候只要是毛主席提出的異議,不是被王明忽視,就是遭到他的嚴重批判和反對,甚至開始搞孤立戰。毛主席後面回憶說:在1937年12月的那場會議「我是孤立的」

他的這種感受,在會後的照片中充分地體現出來:意氣風發的王明坐在正中間;而毛主席直接被」邊緣化「。

當然,王明也不是第一次這麼針對毛主席了,早在前幾年的贛南會議上,倆人的較量就早早開始了。

贛南會議上的針對與挑釁

當時王明靠着恩師米夫當上了中央領導,大肆鼓吹自己的「左」傾教條主義,絕大部分人都深受其害,「左」傾思想逐漸在佔據主導地位。

而毛主席當時成功領導我軍,粉碎了蔣介石組織的兩次反「圍剿」,一時聲望大增。

王明雖然不屑與他這種「山秀才」為伍,但也不想得罪如今群眾面前的大紅人,而且還想讓他加入自己的隊伍,藉由他的聲望繼續推進「左」傾思想。

可隨着毛主席的名聲越來越高,在群眾和軍中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加上他還非常有主見,看人看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實在不像那種聽人擺布之輩。

要是無法制服他,那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領導權就很有可能拱手相讓了。

而此時毛主席又堅持要走「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由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道路。

王明趁此機會對其展開激烈的打壓。

先是 1931 年 11 月的贛南會議上,王明對毛主席進行的嚴厲的批評與指責。

會議主要批判了他的三大「錯誤」:

第一,將毛主席提出的反對「本本主義」的正確主張,扭曲為「狹隘的經驗論」,認為他在黨內的事務主義非常濃厚;

第二,對毛主席提出的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土地政策歪曲成「富農路線」。對待地主和富農,王明主張趕盡殺絕。

而毛主席認為,不管從發展來看還是人道主義方面來看,都不能從肉體上消滅地主、富農,應給其出路;

最後,把毛主席「傍着原有根據地發展」的方針說成是「右傾保守」,指責我軍沒有完全脫離游擊主義的傳統,並決定要集中火力反對「右」傾,將「右」傾主義趕盡殺絕。

然而在多年以後,他本人也陷入了非常偏激的「右」傾主義當中。

此次會議幾乎都是在批評毛主席,最終導致他失去了中央蘇區最高領導人的職位。然而王明對他的打壓還遠沒有結束。

1932年5月20日,王明直接遙控臨時中央給蘇區的領導人發去電報,嚴厲批評了毛主席的軍事戰略方針。

聲稱他在三次反「圍剿」中的戰略措施完全錯誤,不僅消極作戰,還妄圖削弱我軍的防禦力量。

導致我軍無法擴大蘇區,更無法加以鞏固政權,成為當前我軍面臨的主要危險。

並指示蘇區領導人盡量說服毛主席接受積極鬥爭的作戰方針,如果他的態度再不轉變,那就將他作為「主要危險」直接清理。

但王明久居國外,又深受共產國際教條主義的影響,根本不了解當時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只知道盲目聽從共產國際的指揮,缺乏經驗還自視甚高、固執己見。

不僅對革命形勢把握不準確,錯誤地估計了敵我力量,還固執己見,錯誤指揮,導致我軍損失慘重。

就在王明飄飄然,以為自己即將獲得黨總書記之職時,反對他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跌落「神壇」仍是執迷不悟

隨着抗日戰線的不斷拉長,王明錯誤方針的危害日益顯現,那些一時被他所迷惑的同志也開始清醒。

而毛主席的正確路線在實際作戰中逐漸獲得眾人的認可。

他十分清楚,王明之所以如此獨斷專行,絕大部分是因為他「共產國際」和「斯大林欽點」的頭銜。

為了從根源上解決王明的「右」傾錯誤思想,毛主席安排任弼時前往莫斯科,向斯大林如實彙報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

而共產國際也在了解實情後,確認了毛主席的領導路線是正確的。於是在他們回國時,共產國際執委會總書記季米特洛夫特別向他們下達指示:

「應該承認毛澤東同志是中國革命實際鬥爭中產生出來的領袖,請告訴王明,不要爭了!」

這意味着共產國際正式承認了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中的領袖地位。而王明的「尚方寶劍」就這麼鋃鐺墜地了。

王明雖然輸了,但打心底就不服輸,更是從不會悔改自己的錯誤。毛主席勸王明要徹底克服教條主義,並連續派人找他談心,反省自己的錯誤。

王明不以為然,還多次公開發表文章反對,並寫詩暗罵毛主席。可他早已大勢已去,所謂的反駁也不過是在垂死掙扎。

在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中,王明輸得一敗塗地,表面上承認了毛主席的功績,背地裡還會暗自較勁。

1948年的7月1日,王明板着一張臉來找毛主席。

毛主席的衛士李銀橋認得他,知道此人自視甚高,思想激進,早年間可沒少整過毛主席,還因為他的錯誤思想和決策,導致我軍損失慘重,被迫長征。

李銀橋

如今他板着張臉前來,肯定不是什麼好事。於是將他攔下,盡責詢問他來此的目的。誰知王明看都不看他一眼,冷冷地說:「我要見主席。」

李銀橋將他帶了進去,毛主席則是客客氣氣地起身相迎,甚至毫無架子,把屋裡唯一的沙發讓給他,自己坐到了藤椅上。王明也很直接表明來意:

「對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我有意見,也想不通,還需要和你談談。」

李銀橋很識趣地退了出去。過了一會兒,只聽屋裡傳出爭吵聲,你一言我一語,並且愈演愈烈,甚至還聽到毛主席少見地惱了一句:「都快勝利了你還不肯反省?」

李銀橋感覺事態不妙,趕緊去求助周總理。周總理來了以後,屋內的氣氛有所緩和。

不一會兒王明依舊板着張臉退了出來,臨走前還憤怒地跺了跺腳,可見是氣得不輕。

原來毛主席在《對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明確點了王明,希望他能就自己的錯誤問題寫一封檢討書進行反省。

可王明始終沒覺得自己哪裡有問題,還找上門來質問毛主席,真是固執到了頭。

不過他早就沒有了翻身的機會。或許他最終也明白了一點,於是在1956年1月底,申請前往蘇聯治病療養。

即使他犯了種種錯誤,但中央仍沒有薄待於他,不僅答應了他的申請,還多次派名醫前去為他治療,期盼着他痊癒後能回國繼續施展才華。

然而,王明卻固執地認為自己並沒犯錯,而黨和國家卻如此對待他,於是在病情好轉後仍拒絕回國。

還在中蘇關係惡化之後落井下石,多次撰寫文章歪曲歷史,對毛主席及中共中央進行誹謗和攻擊,徹底站到了黨和人民的對立面。

固執者往往會使自己陷入絕境,從而毀掉本該光明的人生。王明年少時意氣風發,也曾被委以重任,可就是太過固執變得盲目,從而失去了主見。

他這一生,到死都沒有勇氣正視自己的錯誤,着實是可悲、可恨又可嘆......

對於王明的經歷,您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在評論區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