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聯:「呂府姑娘,下口大過上口」,看到下聯後,新郎面露難色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節時期在門前貼對聯,多是為了喜慶,圖一個好兆頭。家家戶戶貼上對聯,喜氣洋洋。舊年餘慶,長春佳節,百姓簡單的快樂,祥和且熱鬧。

不過民間藝術的趣味性就在於,永遠不會單獨代表某一種特定的情緒。對聯,除去歡喜之外,自然也可以寄託諷刺、悲傷、嘆息等等。尤其是清朝年間,對聯發展至鼎盛,對聯妙用無窮無盡。

像不少人聽說過的上聯「呂府姑娘,下口大過上口」,大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等到下聯出現,新郎新娘一起挨罵還不帶一個髒字,令人感慨。

呂家與徐家晚清是怎樣一幅景象,西方世界的凜冽寒風還未曾刮向大清王朝,沒能讓這個巨人感受到任何危機的時候,內部的腐朽仍在繼續。

地主豪紳們肆意享受,民眾憤怒、委屈、不甘,卻只能默默忍受。

黎明之前,小丑們肆意狂歡。江南地區一戶呂姓地主豪紳便是如此,家底殷實、地位顯赫的同時,卻坐着腌臢齷齪的醜事。百姓看在眼裡、恨在心裏,卻不敢表現在情緒里。

或許正是惡不悛,妻妾成群、家財萬貫的同時,卻沒有任何子嗣繼承家業。想盡一切辦法求神拜佛,才終於有了唯一的女兒。

雖說就那個年代,男女社會地位差距明顯,但老來得子,呂家家主也沒有太多想法。

後繼有人,算得上上天大度。溺愛,幾乎是註定的。對於這個唯一的子嗣,全家上下要什麼給什麼。無論是真心疼愛,還是帶着目的對未來的投資,呂家大小姐的生活,常人根本難以想像。好好的小女孩刁蠻乖張,反倒比呂家家主更加惡劣。

知書達理?

這實在是難為她。哪怕儘可能少惹一點禍,呂老爺都高興地要祭拜祠堂。然而這位呂老爺不知道,帶着濾鏡才能勉強接受女兒行徑的表象,不及真實萬一

特別是男女之事上,女子應有的溫婉與自愛,呂姑娘從未放在心上。

家人不知道、下人不敢說,百姓樂的看笑話。呂老爺疑惑,為何女兒到了出嫁的年紀,卻沒有任何一位青年才俊看上自家姑娘。僅從容貌來講,自己女兒也算得上落落大方。性格,總有機會逐漸改變不是?

好在呂老爺愁眉苦臉之時,徐家大少爺宛如救星般出現在他眼前。同樣家族顯赫的徐公子,完全成了徐老爺眼中的乘龍快婿。

頭上青青草原,徐少爺毫不在意?

他從來不曾想過真要娶呂姑娘為妻,呂老爺百年以後,呂家財產併入徐家,整個家族更進一步,些許委屈也值得計較?

徐公子的虛偽,呂姑娘的放縱,的確算得上「天造地設」的一對。紅旗招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山人海,大戶人家結親,排場自然不用多說。

地主豪紳好不容易大方一回,百姓也樂意上去占點便宜。可一名秀才聽說這件事情,還是忍不住抒發內心的情感。「呂府姑娘,下口大過上口;徐家公子,邪人多過正人」。

從藝術角度來說,對仗工整、平仄有序、拆字有理,少有佳對。

從現實角度來講,婚禮上可不興亂說。讀懂其中含義的百姓把頭埋低,生怕被人看見。難以理解的百姓交頭接耳,隨後不忍直視。

新郎面露難色,卻也不好當場發作。文化人罵人的手段,讓他一點脾氣也無。哪怕用地主豪紳的身份壓迫對方,也改變不了什麼。彼時他多希望自己像那不學無術的新娘,無知也無畏。滿眼憤恨地安排下人將對聯收走,帶着一肚子火氣結束鬧劇。

對聯與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以各種各樣的載體,表達百姓最真實的情緒與願景,對聯也只是其中之一。

諷刺與針對的對象或許只是像呂姑娘以及徐公子這一特定人物,但整個封建社會制度下的不公,依舊能夠見一葉而知秋。

類似的對聯還有許多,對聯背後隱藏的故事更是數不勝數。當它們集合在一起,曾經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歷史場景,鮮明地展現在後人眼前。於是傳承對聯的同時,人們也能回顧曾經,感嘆傳承數千年歷史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