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封有功的元志為洛陽令。相當於現在北京市的市長。元志志得意滿,不把其他的大臣看在眼裡。
御史中尉李彪在遷都洛陽的行動中,給了孝文帝鼎力支持,也深得孝文帝的賞識。
兩個皇帝面前的大紅人,都覺得自己不可一世,把對方看成眼中釘肉中刺。
一天,元志騎馬上朝,遠遠地看到李彪也騎馬而來,按照官制,洛陽令要比御史小的多,但元志自持深得皇帝寵愛,偏偏把馬橫在路中間,不給李彪讓路。
李彪看着元志挑釁的樣子,氣就不打一處來,他用馬鞭指着元志的鼻子呵斥道:「你一個小小的洛陽令,為什麼不給我讓路?」
元志也不示弱,冷笑一聲說:「這是天子腳下,我官雖然不大,但卻是在我的地盤。我就不給你讓,你能拿我咋地?」
兩個人互不相讓,相持不下,最後兩個人去找孝文帝評理。
孝文帝進行改革,多虧了這兩位推波助瀾,所以不想偏袒任何一方。
於是對兩位愛卿說:「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這天下是我的,這洛陽也是朕的,你們又是我的愛卿,以後你們相見就分道揚鑣吧。」
從此以後,元志和李彪上朝的時候,就分路而行。這就是分道揚鑣的來歷。
水如天說
元志和李彪作為兩個對北魏舉足輕重的人物,為了爭先,鬧得不可開交,實在有失體統。孝文帝遷都洛陽,本意就是想學習漢族文化,然而漢人所推崇的禮讓之道,他們只學了皮毛而已。改革並不是一個遷都所能解決的。
孝文帝沒有和中原文化分道揚鑣。但通過改革,鮮卑族不復存在。這是成功,還是失敗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